分享

80后木匠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种榫卯传统技艺

 ssqsqzws 2021-07-26

“工匠精神”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工匠里面的“匠”最初所指的职业正是“木匠”。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到了一位80后木匠,他用三年时间,他整理出了108种榫卯传统技艺,还原制作了33种实体模型。

医学生辞职当木匠,盼传承木工匠心

木匠这一职业对于60后、70后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当时家里的许多家具都需要木工亲自打造。不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除了专业的家具厂外,大家很难见到手艺精湛的木匠了。“传统木工的精髓就是榫卯技艺,不用一个钉、不抹一滴胶,家具同样精美稳固。”记者在宣阜巷文化市场见到了正在木工房里工作的马明文,几十平米的工作室里除了摆放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木工工具,就是他创作的传统木工作品。

马明文出生于1988年,和许多80后的生活轨迹一样,经过多年努力学习之后,他考上了大学,然后开始工作。“学的是药学专业,毕业后就到本地一家药厂上班,被外派到外地工作。”马明文告诉记者,在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他辞职回到了济宁,“当时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想回咱济宁陪在父母身边。”马明文说,辞职回到济宁之后他并不知道该干什么,在“空档期”他去父亲开办的家具厂打工帮忙,成为车间里的一名干杂活的“机动人员”,送货、扫垃圾、下料拼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希望能守住这个行业曾经的那份匠心。”马明文告诉记者,从1952年爷爷就开始从事木工,1982年父辈们成立了家具厂,家具厂有个大院,自己就是在大院里长大的,“早晨去上学天天都能见到工匠忙碌的身影,20年前老木匠推刨子的景象仍历历在目。”马明文说,爷爷15岁当学徒,20岁就当领班,爷爷身材瘦小,但是他能领着上百名工人去做,遇到困难时他总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父亲也是这样,一直坚持在一线。这种对工艺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精神,对他影响特别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份匠心保留传承下去。

为复原榫卯结构,走街串巷学技艺

木工行业的工艺随着时代在进步,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一些木工开始取巧,木料拼接环节对传统榫卯结构“偷工减料”,甚至弃用榫卯工艺,改用效率更高的气钉枪、胶水。对此,马明文说,如此做工看似效率更高,实则是匠心的缺失,不仅仅是缺少了对工艺一分一毫钻研的精神,久而久之更容易导致传统手艺的流失。

马明文跨行当木匠的决定,家里人并没有反对,但是他心里的压力不小,毕竟从门外汉到了解行业的精髓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了解。“自己真心喜欢这一块,想把这个东西做好,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它,但是想做好这个事情,自己的手艺必须过关。”马明文告诉记者,好在车间里有许多技艺纯熟的老工匠,他跟着他们一点点学基础性的知识,再去学实践和操作,学一定时间之后开始出自己的成品。除此之外,他也查阅相关的古籍,了解国内、国外的相关行业情况,同时去国内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看家具发展史和工艺,“学这个不仅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还多了一份责任和情怀。”

由于木艺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少,以前的木匠都会有自己的独家手艺,口口相传的比较多。马明文通过走街串巷收集民间木匠“口口相传”的传统工艺,研习关于传统家具制作工艺的相关著作,系统整理有实际意义的民间技艺,按照技艺的种类、功能等分类记录,历时3年的时间,整理榫卯108种,制作实体模型33种。“33个榫卯结构从开始研究到最后定型花费了接近2个月,做第一批模型花了接近3个月的时间,最后定尺寸和外表比例,用好材料做成样品又用了2个月的时间。”马明文说,定样环节是最曲折、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榫卯结构有好多形式表现,哪一种是现代的,哪一种是传统的,都要区分出来,哪一种方便现在生产,哪一种是传统方法制作的,这个过程需要查阅许多资料最终确定下来。

木工房里藏乾坤传统文化迎新生

2015年,根据祖辈相传的资料,马明文复原制作传统家具“鲁班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攻破了原有鲁班凳高度受限的难题。2016年,设计制作了儿童变形家具“多多”,荣获工业设计银奖。2017年,传统木工被评为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马明文被评为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马明文说,想要更好得发展传统木工,除了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保留之外,也要创新一些东西,让它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早在2012年,马明文就开始筹建木工房,目前木工房已经初具规模,里面既是陈列传统木工工具、榫卯模型的小型博物馆,也是匠人创作、儿童学习的工作室。“木工房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在三四线城市仍比较少。”马明文说,在木工房的基础上,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他一直在做公益性讲座,让传统木艺文化走进学校、社区、走进普通老百姓家。

马明文说,传统技艺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能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让它走进普通百姓生活,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之外,也要利用对这些工艺进行创新改良,增加它的实用性。“'多多’是一套模块,利用榫卯固定组装,通过变形,具有绘画桌、学步车、梯子等13种功能,已拿到国家专利,荣获工业设计大奖赛银奖。”马明文创作设计“多多”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家里宝宝的需求,此外,他还根据传统鲁班锁设计了“鲁班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