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秦史话》2.九鼎传说
2021-07-26 | 阅:  转:  |  分享 
  
九鼎传说九鼎是大禹为了纪念涂山之会,把九州所献的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并把各州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上面刻有各州的田土贡赋数目,鼎足,鼎耳均有上
古龙形文字。九个鼎分别是豫州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幽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一鼎象征一州,代表着天下九州,其中
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这九个鼎集中在都城阳城,象征着大禹已经成为了天下共主,华夏人王,天下从此一统。而九鼎也被称为镇国之宝,国之重器,
象征着王权至高无上,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行跪拜礼。后来夏朝被商朝所灭,九鼎被迁于商朝都城毫邑,商朝被周所灭,九鼎又被迁于镐
京,再后来周成王定新都于洛邑,又将九鼎安置于洛邑,并谓之定鼎,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但这具有传国玉玺功效的九鼎在两千年后,因周朝末期
战火频发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踪,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九鼎跟秦国有何关系呢?作为夏商周的传国之宝,王权的象征,在秦国的历史中,发生了
一件很有趣历史事件,秦武王入周室举鼎,结果命丧于此。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驾崩,秦武王即位,秦武王身强
力壮,天生神力。秦武王生平好勇斗狠,经常和一群大力士们比试,谁的力量大,就和谁称兄道弟,他即位以后,一些力量比较大的人,比如孟说,
乌获,任鄙都受到了重用和宠爱。正因为秦武王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他开始骄傲的问起九鼎来,他问自己的老师:“九鼎有多重?”他的话让老师
不知如何回答,他又问了一句:“寡人能举起与否?”老师听后再一次怔住了,秦武王哈哈大笑,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作罢,可谁想秦武王竟用生命
去践行。这便是秦武王问鼎一说。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除了重用一些力士以外,还任用了智囊樗里疾和谋才甘茂为自己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专门为
自己问鼎事业出谋划策。秦武王即位已经三年了,他觉得是时候宣布自己的雄心壮志了,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
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甘茂听完以后,自然明白武王的言下之意,甘茂决定依照张仪原来的计划,攻下宜阳,令周都洛阳门户洞开。在秦惠文
王在位时期,秦惠文王就有占据九鼎的野心,他希望通过拥有九鼎,来达到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为了这一理想,张仪曾向秦惠文王献策,让
秦军先取韩国宜阳,以此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九鼎,挟天子建霸主之业。张仪的策略是可行的,但是当时由于秦惠文王为了巩固后方
,而采纳了司马错之言,集中兵力灭蜀,因此张仪的策略被暂时束之高阁,直到秦武王时期才再次拿了出来。为了宜阳,秦武王决定让甘茂率军出战
,可是甘茂拒绝了,因为他自知在秦国根基不深,而宜阳又是一块硬骨头,宜阳作为韩国的旧都,是铁矿石的主要产区,韩国向来重兵把守,很难取
胜,征伐宜阳,樗里疾是持反对意见的。樗里疾认为韩国路途遥远,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两国再从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秦武王不这麽认为,攻取宜阳,有两大好处,一是解除了东出函谷关的后顾之忧,自此以后,秦军可以大胆出入中原了;二是宜阳盛产铁矿石,
秦军的武器可以取得保证。甘茂思量再三,认为这必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有稳妥之策才可以,甘茂制定了联魏伐韩的策略,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
能越魏而援韩,韩一旦被孤立,宜阳城即使再坚固,兵粮在充足,也有被攻克的可能。秦武王派甘茂带上很多钱物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为
诱饵,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与其建立了秦魏联盟,共伐韩国。甘茂回去交差后,秦武王大喜,定甘茂领军出征,甘茂心想倘若自己领兵在外,其他
大臣说坏话,可就倒霉了。于是甘茂借机向秦武王讲了曾参母亲,魏文候的故事,秦武王心领神会,表示绝不会怀疑大臣,让甘茂放手去干,并与其
订立了息壤之盟。战争打了五个月,还是打不下来,朝中有人开始讲甘茂坏话了,秦武王有点开始动摇了,打算把甘茂换下来,甘茂只说了两个字息
壤,秦武王恍然大悟,决定再增派5万大军,有乌获带军前往协助甘茂,秦军在战场上力量大增,不久就攻下了宜阳,斩首6万。攻下宜阳,打通了
三川道路,通往洛阳,畅通无阻,关键时刻,倘若秦武王迟疑不决,很可能就前功尽弃,秦武王意志坚定,信任大臣,不听信谗言,能够做到这些已
经很了不起来,古今多少历史往事,不知多少君王都栽在这几个字上,而秦武王真正做到了。秦武王离梦想近了一步,他处理好镇国事宜,由于秦武
王没有王子,只有几个嫡庶兄弟以及年龄不相上下的叔叔,这些兄弟叔叔年龄悬殊,最小的庶弟赢稷尚在少年,最大的族叔赢壮已经二十六岁了,秦
武王反复思量,让叔弟赢壮领咸阳城防镇国。镇国事宜处理好以后,秦武王与上将军甘茂会师于孟津渡口,秦武王的军队在此接受天子仪仗队的犒赏
,周使臣颜率迎接时说:“周秦一源,同出西土,迎秦王入洛阳王城一游。”周氏衰败,名存实亡,不堪任何大国一击,周室无财,无地,无大军,
纵然灭之,非但不增国力,反而招天下非议,故有谚云灭周无功诚所谓也。秦武王在战车上仔细品味着在孟津渡口犒赏的情景,洛阳之行,得不偿失
,三川这般无味,自己却把当做一件大事来做,非但逼得六国恢复了合纵,还落了个同源相残,非王非礼的罪名,秦武王感觉自己太过鲁莽,感到父
王与张仪老辣,放着近在咫尺的洛阳王城就是不理,全力以赴与中原战国斡旋。周使臣对秦武王说道:“百余年来,诸侯贡品日渐断绝,王室赋税连
日常开支尚且难以维持。”秦武王听完周使臣的话后,感慨万千。秦武王见到周王,提出要观看九鼎,周王不得已让他至太庙观九鼎,秦武王看了一
下,中央大鼎是豫州之鼎,中原之鼎,东方四鼎是徐,扬,青,兖四州,西方四鼎是幽,梁,雍,冀四州。秦武王走到雍州鼎前,只见雍州大鼎魏然
矗立在三尺高的底座上,鼎身铜锈斑斑,秦王看着铜鼎说道:“雍鼎者,秦鼎也,回到咸阳,你便立在中央了。”秦武王看着大鼎,突然心血来潮,
对众将士说道:“众将士,谁能将此鼎举起,重重有赏。”说完,孟说站了出来,只听大喝一声“起”,便两眼发红,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忙脱手
将鼎重摔在地上。秦武王看到孟说没能举起,自己走上前试举,秦武王一鼓作气,将鼎举起,众将士山呼“大王威武”,受到激励的秦武王兴气正盛
,想挪动鼎走几步,不料因体力不支,累的双目出血,力尽鼎落,砸断了膑骨。秦武王一直撑到夜里,年仅23岁的他走完了人生之路,如果神医扁
鹊在世,秦武王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可是历史就是这麽戏剧,扁鹊死于宫廷的争斗,由于扁鹊医术高超,曾经治好了秦武王的病,秦武王本想封扁
鹊为太医令,却遭到太医李醯的反对,之后李醯嫉妒心起,将扁鹊刺杀在半路。秦武王临终之前,决定将王位传给庶弟赢稷,此时赢稷在燕国做人质
,秦武王把调兵虎符交给白起,嘱咐白起一定安全接他回来,与丞相辅佐他继位。回过头想一下,秦武王攻取宜阳后,直接拉走九鼎就可以称霸于诸
侯,可是秦武王没有那么做,因为世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可以,韩国距离周王室最近,随时拉走就可以了,可是韩国并没有那么做,因为韩国知
道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没有实力去挑战世界认定的规则,重建自己的新规则,弄不好还会引起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假设秦武王,没有举鼎,而直
接把九鼎拉走,也会引起诸侯们合起而攻的,从举鼎一事看来,举鼎只是个前奏,可能是秦武王为自己拉走九鼎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秦武王在举
鼎一事上过于鲁莽,导致命丧于鼎,成为历史上一件可笑的事情,不过秦武王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建树绝对可以称得上一个有格局和魄力的君王。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定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这些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略都在为实现强秦之路铺路。
献花(0)
+1
(本文系海鸥20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