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强降雨蔓延,警惕国际游资炒作粮价

 新用户2161EPl3 2021-07-26
随着河南强降雨蔓延到邻近省份,国内外粮食市场将面临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国际投机资本——全球四大粮商(美国的ADM、嘉吉、邦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曾联手做局让菲律宾改种经济作物,接着让西方媒体散播“粮食紧缺”的谣言,促使菲律宾开始疯狂囤粮,而越南、泰国等粮食出口大国则选择禁止出口,最终菲律宾不得不从投机资本手中高价购买粮食。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一、河南等农作物主产区现状
(一)河南农作物现状。7月24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忠介绍,截至7月23日,全省农田积水面积为1132万亩,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068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9%(其中玉米746万亩、花生150万亩、大豆41万亩、其它131万亩)。河南省农作物成灾面积为108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0.9%;绝收35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0.3%。河南省占全国粮食总产额接近10%,在夏粮生产中占比更高达1/4以上,其生产缺口不仅在国内无可替代,也难以靠国际市场弥补。

(二)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四省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现状。2020年全国13个粮食产量2000万吨以上的省份中,河南和邻近的山东、安徽、河北四省均为我国名列前茅的粮食生产大省,2020年粮食产量分别为6525.8万吨、5446.8万吨、4019.2万吨和3795.9万吨,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9.7%、8.1%、6.0%和5.7%,粮食产量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二、三、四、六名。与其他粮食生产与出口大国相比,这四省粮食产量均可抵得上一个海外粮食生产与出口大国:河南粮食总产量与法国相当,超过乌克兰;山东粮食产量与加拿大相当;安徽、河北粮食产量超过泰国。这四省粮食生产若有闪失,国际市场很难弥补由此产生的粮食供求缺口。2021年9个夏粮产量400万吨以上的省份中,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四省地位更为重要,依次包揽全国夏粮产量前4名。仅河南一省,今年夏粮产量就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26.1%,相当于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四省今年夏粮产量合计9623万吨,占全国今年夏粮总产的66.0%,相当于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4%。这四省夏粮生产若因这场强降雨而“泡汤”,对今年全国的夏粮供给堪称灭顶之灾。

(三)强暴雨影响。未来数日,随着河南、河北强降雨降水下泄,其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下游的不利影响逐步体现。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夏粮产量数据,彼时全国夏粮还有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小麦收获尚未完成。同时,这场暴雨对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四省小麦收割之后的晒干、收储等工序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此外,华北及黄淮海平原雨季集中于每年“七下八上”,即还要延续近一个月,河南这场强降雨也向邻近产粮大省发出了警报。其中就大的可能影响秋粮收成。结合上半年全国降水及自然灾害总体情况,这场强降雨有可能从多个方面损害秋粮生产,特别是南方秋粮生产,对此需要给予足够警惕。首当其冲的是灾区田间尚在生长期的秋粮作物。由于暴雨区已不限于河南,且雨季还要延续近一个月,秋粮作物遭受暴雨损害的灾区可能会继续扩大。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和《2021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等报告,2020年底开始的南方局地旱情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发展。去年底以来,云南大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两至五成。上半年干旱灾害累计造成云南、广东、浙江、江西等14个省份533.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3.1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2亿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河南强降雨导致南方旱情进一步加重,那么对中国秋粮生产的影响就有可能上升到相当程度。

二、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一)目前国内粮价上涨压力抬头。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环比下降0.4%。虽然通货膨胀压力总体在可控范围之内,但粮食价格走势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苗头:6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0.7%,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幅(1.1%);但整个上半年,粮价同比上涨1.2%,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幅(0.5%)。在此基础上,河南这场强降雨加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客观存在,不可掉以轻心。

(二)国际粮食市场面临重大考验。在国际市场,今年海外主要农业生产国遭遇严重灾害,主要经济体货币财政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与通货膨胀,再加上投机压力等因素与强降雨结合,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游资“爆炒”粮食市场的题材。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河南强降雨可能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发生连锁反应,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冲击令人担忧。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大幅度放松了财政货币政策,包括粮食在内的初级产品市场行情从去年下半年起全面大幅度上涨,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涨幅尤为显著。今年下半年,由于以下原因,国际市场粮食/食品价格将继续面临较大上涨压力,中国华北降雨有可能成为新的投机炒作题材。一是供给方面。全球粮食市场在遭受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巴西严重旱灾利空折磨的基础上,华北降雨对国际粮食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而言,必然是雪上加霜。二是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新冠病毒变异肆虐,美国、巴西等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严重干旱将妨碍对其粮食流通至关重要的内河航运,对粮食供应的负面影响亦相当可观。国际运输市场运力极度紧张,运费高涨,严重阻碍粮食等货物流通,抬高其成本。三是全球金融系统的影响。美联储等西方主要中央银行尚未表现出明确的收紧货币政策倾向,中国人民银行从7月15日起降低准备金率,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局面。四是股市和能源市场受到的打击。受新冠病毒变异攻破疫苗防线消息的影响,游资涌入这些市场的预期受创,涌向农产品市场的动机相应增强。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产粮大省河南强降雨为标志,中国粮食生产有相当概率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粮价的题材。

三、引起粮食炒作的主要因素
(一)供求关系。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缺口是投机资本大肆炒作的根本原因。经济日报曾撰文称,我国粮食供需并无缺口,事实上是粮食产需存在缺口。主要是中国大豆产能有限,我国大豆年需求量约1.1亿吨左右,9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我国谷物产需缺口2500万吨,主要指的是玉米产需缺口。目前玉米产需缺口扩大只是供求关系调整的阶段性问题,而不是长期问题。

(二)疫情。疫情增添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全球粮食供应链或受波及,国际货物运输和供应链严重受阻,物流成本大幅上涨。种种“危机”表象为投机资本带来炒作素材。

(三)天气因素。天气炒作是农产品永恒的话题。一般认为农产品受金融影响较弱,但是在天气因素的演绎及大量资金的介入下,市场的走势将超出行业的预料。表面上,今年遭受拉尼娜、干旱、台风、洪涝等各种极端天气,不停地制造着减产的信号。但从各国的产量和消费数据来看,农产品产能整体并没有下降。由于对预期的恶化,造成各方的囤积。

四、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是新时代下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提早干预,防范输入性粮食市场和价格不稳定预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进一步建立完建善粮食主产区主体功能带架构和政策体系框架。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各得其所。建立健全粮食主体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产销区利益衔接机制,发挥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中“定海神针”和“大后方”作用。

(三)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补齐疫情灾情暴露出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短板不足,健全完善成品粮应急储备动用体制机制,调整功能和结构,发挥最佳效率和效应。科学调整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粮食收储政策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双向调剂功能,积极引导粮食价格市场机制的形成。

(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防止囤粮和抢购。重视后期可能出现的相关风险,及早谋划应对策略。处理好输入性粮食不稳定预期和风险,谨防市场恐慌、抢粮囤粮;及时公开粮食市场信息,持续做好预期引导,严查相关企业,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恶意哄抬粮价等行为。从调控端着手,让市场尤其是恶意囤粮者有所忌惮,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从资金源头出发,遏制投机资金介入。从源头上抑制第三方资本利用低息资金对玉米、大豆现货以及期货市场进行炒作。尤其要加强境外资金监管,警惕国际投机资本借机炒作粮价。  
  
(五)及时回应舆情。稳定市场预期和群众情绪,严厉打击不良资本以及部分自媒体“断章取义,恶意炒作”。玉米、大豆带上金融属性之后,国内自媒体包括一些短视频平台被资本运作方充分利用——向市场传导不实信息,散布虚假粮价,恶意炒作供需缺口,扰乱市场,以此牟取暴利。针对此种情形,要进一步加强自媒体监管,严惩违规传播不实信息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