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解说系列--狍子

 勇者斗恶狼 2021-07-27


本人并非动物学专家,本博也非科普用,仅仅是因为喜欢做而做,部分观点可能有纰漏和错误,还望大家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有些动物看起来又帅又萌又聪明,但总是做些傻乎乎的事情,比如经常被人戏称为光长脸不长脑子的雪橇三傻。

不是说这三位真的智商捉急,而是性格作为家养宠物的话实在太令人崩溃,想养的朋友可一定要三思,你要是能让它们做本职工作没一个犯傻的。不信就去我公众号回复哈士奇、萨摩耶、阿拉斯加看看呗。

而另外一些动物其实不傻,但却被人戏称为傻瓜的代表,比如说有一种鹿......

是啊是啊,长颈鹿真的是又高又帅惹人爱,而且很聪明,可惜本期讲的不是它呢!

其实,姿态优雅、颜值高的长颈鹿先森并不是鹿,它和真正鹿科动物之间的差异比人类和猩猩还大,那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对不起,我还没说过呢,以后有机会单独给它开一期,所以请大家就不用回复关键词看长颈鹿的解说了。

本期说的鹿是被国人戏称傻瓜的......

狍子 Siberian Roe Deer
目:偶蹄目    科:鹿科     亚    科:空齿鹿亚科     属:狍属    种:狍子
多栖息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  。

要说狍子的成名还真是有点偶然,它是在中国一档真人秀节目中才被国人熟知真面目的。

我估计在这之前大家只是听说,很少有人见过真狍子。

由于蠢萌的面相和身处冰天雪地的场景中,狍子君又被人称为“雪泥马”,仅靠几个镜头就跻身当年的动物网红之列。实际上狍子只有冬天毛厚的时候才显得蠢蠢哒,人家在其它季节都是这样的。

当厚厚的灰色冬装褪去后,狍子就会变成大耳朵、大眼睛、大鼻子外加一身橙红的造型,蠢萌感也消失了很多。

由于当时那档真人秀火上了天,被誉为“雪泥马”的狍子竟然抢了网络第一神兽羊驼不少风头,我想羊驼要是能说话可能是这么说的。

实际上狍子是鹿科动物,羊驼是驼科动物,两者之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以后见到狍子的同学就不要认为它是草泥马的一种了。

那么为什么说狍子傻呢?总不能因为它脸显得呆就说人家傻吧?

首先说速度,托某位“流量小生”绰号的福,我竟然查不到狍子奔跑的速度,如果鹿的时速是每小时50公里,那么狍子的奔跑速度应该在这个范围左右。

有个说法,当狍子被猎人追赶时,他会把头埋进雪里,因为它以为这样做,猎人就发现不了它了。实际上,猎人大多会选择在冬天积雪深的时候捕猎狍子,虽然狍子跑得快,但耐力差,猎人会把狍子的精力耗光再捕猎它。

因为积雪深,狍子跑起来更费力,而且会留下脚印,有时候疲于逃命的狍子甚至会被活活累死,但这并不是狍子笨,而是猎人太聪明。

还有种传说是狍子逮啥都想停下看个究竟。假如你看到了一只狍子,大喊一声,它就会停下来瞅瞅。我相信早期的时候可能会这样。

狍子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变成桃心白屁股,白屁股的作用究竟是啥?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据说可以起到警示和迷惑作用,但没有确实证据。

其实它的尾巴很短,如果不算尾巴上的毛,只有2-3厘米长。

很多战斗力弱的野生动物在见到未知生物的时候并不是像人类那样充满恐惧,而是好奇,这种行为让我想起渡渡鸟,据说渡渡鸟见到人以后不是逃跑而是凑上前去观望,结果仅仅在被人类发现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被团灭。

渡渡鸟的悲剧也可能与它生存能力弱有一定关系。

即使是猛虎在看到“黔之驴”也不会一上来就下杀手,作为智商不如人类的动物看到未知生物的时候总先要观察是否对自己有害。那么狍子是否也具有这种特性呢?真的想靠大喊一声抓狍子我估计还是不太现实。

说狍子傻很可能与它这种发现什么事先站住观察一段时间有关,过去的猎人也许会用类似“一二三木头人”之类的招数再配合伪装来接近狍子,当接近的足够近的时候,当头就是一棒子。上图为有鹿角的公狍。

这是无鹿角的母狍,公狍的角没什么太强的杀伤力,顶多是交配前用来比武招亲用的,而且断了的话还会很快长出来,公狍在性成熟后会被老妈轰走。母狍则大多留群,或与入群公狍交配产下小狍子后另外成群。

如果在受到惊吓时狍子的反应是什么样呢?它的确会很快跑开,但......并不会跑很远,只在附近继续观察是否有危险,如果猎人是拿着枪或者弓箭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无异于自寻死路,狍子的“”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人类豢养的狍子在受到厉声惊吓后的反应)

发现情况停下来做出貌似发呆状的观察应该是狍子的一种特性,这点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圈养的都是如此。

野生狍子的性格其实早就被人类锻炼成胆小、易惊的动物了,想徒手抓到野生狍子那真就只能是传说中的事了。

到了现代还有一种说法是狍子会在马路中间,借着车灯跑在车的前头或呆掉,根本不知道会被撞死,只知道借着亮光好赶路。

这只能说生物进化的速度赶不上人类的发展速度,每年被“路杀”的动物不计其数,狍子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美国有句话:like a deer in the headlight,意思是鹿会傻乎乎的在车灯照射下呆住,这和中国的狍子如出一辙,所以,就算是笨蛋,狍子也不是鹿科家族里唯一的笨蛋。而鹿的悲剧只能说是人类侵占了它们原本应该自由驰骋的家园。

这段鹿撞进公交车的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这算命大的,只是撞玻璃上了,这要是撞在轮子或者发动机的位置上也就基本嗝儿屁了。

开车撞到鹿这种事儿在北美洲还是挺常见的,毕竟地广人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多,所以就更显得鹿这种动物有点傻乎乎的。

在东北开车遇到的“傻狍子”,奔跑的速度绝对不慢,虽然真的是顺着路跑,但说它傻也不太客观,人家可是一闪身就钻林子了。

而我从某些资料了解到,狍子不但不那么傻而且还是生存能力极强的动物。首先要知道,狍子的全身都被人类视为可用之物。

狍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狍肉质纯瘦,全身无肥膘,肉营养丰富、细嫩鲜美。其皮加工后是有名的狍皮“绸”,非常珍贵,是制裘衣的上档原料。如果把毛全剃光,剩下的皮板可用来做夏天衣服。此外,狍皮还可以制作多种皮制品,如皮靴、皮帽、皮包等。

光看长相就知道狍子是绝对的素食者。

狍子的这对大耳朵的听觉很灵敏,如果察觉到危险它早就跑了,这是确认摄像机无威胁后才敢离这么近观察的。

其次,狍子也没有獠牙和利爪,身形也不大,体长仅有0.95-1.35米,肩高0.67-0.78米,尾长仅2-3厘米,体重15-30千克,算是鹿科动物中体型比较一般的类型。

它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青草,小浆果、蘑菇等素食,战斗力很渣,除了人类,野外的天敌也不少,比如......

有时候甚至比它小的猞猁和老鹰都会借机欺负欺负它。

反正是属于谁见谁欺负的食物链比较低端的悲催动物种类中吧,总之混自然界还挺难的。

但被人类和豺狼虎熊围殴的野生狍子仅仅是低危物种,还达不到濒危的等级,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开个玩笑充版......缓和一下气氛,言归正传,我们先了解一下狍子的种类。狍属动物一共有三亚种。

其实就是一种动物不同区域的叫法罢了,外观上基本没区别,好比你是张三,你到了美国,你还是张三,顶多取个洋名叫Sam Zhang差不多吧。

野生狍属动物只分布于欧亚大陆,它们不像其它空齿鹿亚科(比如驼鹿)那么能走,动不动就横跨白令海峡四处流窜。下图为野生狍的分布范围。

虽然英文名字叫西伯利亚狍,但狍子选择向南发展,直到青藏高原的边缘,狍子是欧亚大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中型鹿。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狍子的数量多分布范围也不小,那么为什么很难看到呢?其实不光是狍子,其它的鹿科动物也不是想见到就能轻易见到的。这是因为野生的鹿大多在人迹罕至的区域活动。

比如说驼鹿和驯鹿,在中国人多的区域数量很少,只有东北地区有存在,但在北欧或北美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数量就非常多。我们也可以认为,在人多区域的驼鹿和驯鹿可能已经被人吃光了。

你看不见某种动物并不代表这种动物数量少,也许它只是天性低调?从分布图可以看出,原本是平原区域生活的袍子向南走了不少山路。不善于攀爬的它们并没有登上高原,仅是在平原和山地之间徘徊栖息。

能避开一般人类的视线在夹缝中求生存,狍子的生存能力不可谓不强,所以说它并不傻。

狍子应该算是一种很典型的北方鹿科动物,原来只在低海拔的密林中生活,现在的它们为了避开风险,栖息地倒是越来越高了。

狍子还是家族群居,每群大多3-5只,群里的头是雌性,也可以说是狍群的老妈,雄狍只有在仲夏的时候才入群,交配后离去。

狍子每次交配大多是一雄配一雌,7-8月交配。在繁殖期,雄狍追着雌狍转圈跑,地面出现花环状足迹。妊娠期8个月。临产前,母狍驱散去年生的幼狍,进入密林分娩。

当然,能进群获得交配权的雄狍也得能打才行。

在无危的动物中,能生是一种手段,说到这点,鼠类做的比较厉害,比如一窝可以生很多,能在短时间内多次受孕,而鹿科反而很不行,大多每年只生一次,每次一只。

而狍子君作为鹿科却有点另类,虽然它也是每年生一次,但大多数都生双胞胎。

母狍有一个特殊技能,在交配后,可以延迟胚胎着床4-5个月,等到合适的看气候。狍子发情交配多在8-9月,如果冬季太冷,小狍子出生就得往后拖,母狍能够控制这个时间,确保小狍子在6月出生。

如果是生双胞胎,母狍在哺乳期会将两只幼狍分开十米左右分别哺乳,这可能是要保障弱势的幼狍也能喝到奶,野生狍子寿命最长可达17年。

寒冷的冬季对狍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季节,积雪会留下移动痕迹,奔跑也会受阻,食物还特别难找,所以狍子绝不会在冬季生下幼崽。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生育方式才让狍子在人类和各种猛兽之间生存至今。不然以它的能力早就被灭光了,这算是狍子的生存智慧之一。

虽然比较会生养,但狍子却是从东北到华北地区被猎杀最多的中型兽类之一。狍子的低危绝对和人类的猎杀有直接关系。

东北地区曾有句老话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本意是用来形容野生动物数量多,随处可见。几句话就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但是现在这种景象比较少见了,即使能看到成群的狍子也大多不是纯野生的。

每年被猎杀的野生狍子非常多,你如果在山上看到高度在60-100厘米左右的粗钢丝套子,那就多半是针对狍子的。猎人会利用狍子留恋故土这种特性在狍子出没的区域下套,所以说并非是狍子真的很傻,而是人类太狡猾。

被猎杀的狍子......

经过人类多年的“努力”,狍子君也终于迈进保护动物之列,在中国,任何猎捕野生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

狍子是可以进行规模化养殖的,真想尝鲜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由于饲养需要成本,很多饭店还是会偷偷收购盗猎的野生狍子。所以我建议外出旅游还是管住嘴,尽量不点和野味沾边的食物。还没明白,那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开个特色饭店,客人要吃狍子肉,你是......

狍子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肉食来源之一,正常的捕猎本不会影响到狍子的数量,现代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口味,有些地方还开办了狍子养殖场,不过,狍子养殖场毕竟还是少,点狍子肉的客人也只能是随机,但万一有人点,哪种更节省成本或者说更省事,我想倒霉的事会更偏向于野生的狍子。

既然可以养殖,那么问题就来了。

像问这种问题的妹子越多越好,可比我那一言不合就瞪眼的朋友和一头傻熊强多了。

野生狍子肯定是不行的,办相关的养殖证件倒是可以养驯化后的。狍子是室外饲养的动物,如果没有场地就很难搞了,而且养在它不适应的环境很可能会出问题,我个人不建议当宠物养,去动物园或旅游景点过过眼瘾就行了。

真看到了估计也就觉得没什么可好奇的了。有些人就三分钟热度,养只猫猫狗狗都费劲,就更别说狍子这种动物了。

景点经过人类豢养的狍子倒是没什么心机,即使人离得很近也会专心的吃吃吃......

而且看起来非常温顺,根本不会一惊一乍,这些都不能说它傻,只能说它非常适应人类。智商要是低那它为什么会知道这种情形绝对没有危险呢?

我个人觉得,要是野外的自然环境变好,人类也不去伤害它们的话,狍子的数量增多,那在野外看到它们也应该挺容易的,如果真的能恢复到你在野外大喊一声,狍子不但不跑还能走到你面前卖萌的话......

其实我并没有阻止人类食用狍子的权利,也没有为这种经济型动物动物摇旗呐喊的必要,更不是我上帝情怀发作。但如果人类对自然的馈赠只知道一味索取不知道保护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时,我们的心中是否曾有过反思......我更希望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存能够旷日持久。

今天就到这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