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今:修行前事

 文学顾事 2021-07-27

修行前事

昔今

    但凡得舍皆是来揪心的……
  说佛家修来世;道家修今生;这只是世俗的一种误解。佛修善,道修真,万法皆归修心。什么来世、今生,心若漂浮,无所!
  与时俱负,有友情圈儿的,也有亲情链儿的,更有互联网在线儿的,越来越多的人早被忙忙碌碌掩盖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已被人情世故打磨得三圆四不扁了。什么悔之晚矣?什么幸福从何说起?什么一塌糊涂?混吧!又能咋样?我好累啊!你知道我的心还跳么——我当然知道,也不知道。你干嘛贷款卖房子、车子;你凭什么用你的眼光给他人下结论?你膝软了、脸红了、心已被发配……之所以呈现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把全部责任推向生存环境——工作、社会和自然的环境等等。
  好啊,既然是环境,也无非除自心的一切世间万物呗。记得上学时宋老师教过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方法论。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进一步明确,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我谈态度,解决“是什么”及“怎么办”是受了“谁”的指使?站在“谁”角度?出于“谁”心情?达到“谁”目的?那“谁”你是否认识?熟悉?亲切?你可曾对那“谁”百依百顺?你同那“谁”究竟是什么关系?按说,那“谁”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便潜移默化地不离不弃了,那“谁”有多么盼你健康快乐啊!你不是感觉不到,而是你有时候对懦弱——有容乃大的那“谁”太任性、无所谓、活着就是硬道理罢了。
  那么,那“谁”究竟是谁呢?是前事(世)!
  简言之,它是你追求得舍中自己的性格。自己尚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又怎么能与自己和睦相处,违心从事,何谈宁日?如果文天祥答应忽必烈当了元朝宰相;若谭嗣同没有选择去菜市口;恐后人都不想知道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你了。它是你追求得舍中与自然的统一。面对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霜雪雨等等,无力回天,要主宰的这个世界的能力还十分的弱啊!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建造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理念?它是你追求得舍中可否符合人性。人之所以称其为人,必须争做做人的资格——人格;人与动物最大区别是大脑优势,是尊崇良知和道义。人类一直努力把类似《悲惨世界》里的德纳第夫妇和《心灵的维度》中的屠泰良等这些灵魂垃圾滤出消毁。
  修行中,若令那“谁”满意了,你肯定开心多于烦恼;包容大于妒嫉;健康战胜疾病。仔细想来,得舍本是哲学问题,你的存在相对那“谁”不过瞬间。

作者:马清江(曾用:昔今20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