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独生与童言

 文学顾事 2021-07-27

闲话独生与童言

文/徐明明

前些日,外孙女拉着我的手说:“外公!你家生了三个,我妈为什么就生我一个呢?打架也没人帮我!我很诧异:这是我曾经听过大人的对话是这样说的,这充分说明现代孩子的智商也与时俱进了。

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思想情绪,有其独特的语言,往往冒出一句。令人惊奇不已,你可想得到么,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竟出自一幼女之口。无独有偶,我的朋友老刘的女儿四周岁,一天,忽然放声大哭,问她为啥,答道:“将来,将来你们都死了,我怎么办呢?(这是原话)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然而,我希望不要一笑了之,我把这句童言给予很高的评价,细细品味,甜而又涩的……

独生子女生活之优越,人所共见,因为是“独生”,祖辈,父母视同珍宝,百般厚爱,那是很自然的,但娃娃从小容易养成怠惰依赖心理,大概也不足为奇。尚无自理能力的四,五岁娃娃犹则可说,就连七,八岁甚至十来岁的,从学校一回到家里,本来能够做成应该做的轻便家务劳动也懒得动手,家长也不让这些宝贝动手。让他(她)们成为名实相符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这种现象也非个别。这叫幸福么?

福兮祸所伏,福里潜伏某种危机,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觉察,浸在蜜塘缸里的独生之女更很难接受,而那四岁的小孙女却能预料到“幸福危机。会想到老的一旦死去,环境改变后怎么办的问题,说明她有远虑,比她无忧无虑的同龄人高明,有些比她更年长的人也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出怎么办,无非对现有生活并不满意,如果能经过诱导,延伸向独立,培养孩子们自己动手的好习惯,摆脱依赖,为将来自谋生活奠下基础,那就太好了,躺在祖宗余荫,父母厚爱下,从来出不了人才,而只能是废物!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本不是一块劣材,但是他陷在贾母精心安排的温室环境里不能自拔,连吃饭穿衣,伤风咳嗽都要忙坏周围一大批人的服侍。这样下去,能为社会上造什么福呢?

四五岁小女孩提的是贾宝玉没想过的问题:你们生前准备给后辈留下甚么?是留下钱,留下房子,财产,游手好闲,为非作歹的经济后盾呢?还是预备给国家,社会输送有用之人材呢?各方面都有一份深思的考卷啊!

自古英雄多磨难,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有用之人,为国造就人才,应从小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的世界观,教育,务必从幼儿抓起!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诗人泰戈尔说得好: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里重新获得他的童年。人应该从大风大浪里煅炼成长!

徐明明初稿于关头

2018年9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