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 1953年 胡小石先生临《中秋贴》 团扇生衣捐已无,掩书不读闭精庐。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胡小石先生书金农诗 并跋:冬心此诗,今日方知其味。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1984年 游寿先生录唐朝 薛莹 《秋日湖上》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983年 游寿先生书李群玉《题书院二小松》 赠栾继生教授冠礼纪念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惜莫轻。 2002年 栾继生教授录朱熹劝学诗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 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2009年 栾继生教授录《菜根谭》句 游寿先生与同窗曾昭燏一起用蝉翼笺影写了《甲骨文前后编》,胡小石先生欣然为之作序。今存游寿先生大学期间所用《钟鼎款识》一书,写满朱、墨批注,并夹有大量考释附页。1951年,游寿先生在此书封面题记:“昔余始入大学,研究古文字,贫不能得精本。此册任意涂抹,从余南北西东二十余年,损破而不忍弃。回忆当日手摹甲骨文前后篇,以其精勤,寄存反失之。”可见当年游寿先生用功之勤。 胡先生遵循清道人书学主张,求篆于金,求隶于石,书风豪放、畅达,非同凡响。游先生心向往之,仿胡先生书,人竟以为胡先生真迹。胡先生热情鼓励游先生当自成一家。从此,游先生书法游刃于甲骨、金文、汉魏石刻,广涉钟繇、苏黄。从甲骨、金文中探究篆书笔意。游先生平生所作篆书,皆源于甲骨、金文。除少数单字作品外,不作小篆,以其过于整齐一律,缺乏生动自然之气也。 胡先生指出,汉碑以《礼器碑》最有筋骨,碑阴尤佳,学好《礼器》,再写其他汉隶,无不如意。魏碑以《张猛龙碑》最佳,其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实兼而有之。于是,游先生隶书于《礼器碑》用功最深,取其瘦劲俊逸。真书则舍颜体而攻北碑,对《张猛龙碑》反复临摹。同时,尤爱钟繇书风古雅高醇,对《戎路》、《还示》诸表心摹手追。行书,则喜黄山谷之大气开张,专心揣摩。 胡小石先生主张,读书人应既能研究,也懂创作。游寿先生聆听教诲,不仅进行文史研究,而且从事文学创作。大学期间,游先生博学文史,师从著名文人吴梅、王伯沆等。游先生诗文,师誉之“龙行虎步”。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