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钻研甲骨文的女学者——游寿先生

 同聲相應 2021-07-27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
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
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上,
不能遗忘一位女学者——游寿先生。


游寿先生

1906-1994

我是学甲骨、周金文献(由于有一点家学),
便于熏陶金石。

——游寿先生《我的临池简述》

1930年代,游寿先生《书学史》笔记

论及甲骨文

1928年进南京大学,……当时有胡小石先生讲甲骨文字。这时河南安阳发现完整的甲骨,上面刻有文字。有人说是'获白麟’,小石先生说:'没有白麟,《史记·齐世家》:苍兕苍兕……当是野牛,青牛常见,白牛不常见。’……于是我想,考古必先学得扎实,尤以文字为基础。……我从知道殷代甲骨文开始,就感到这是一门崭新学科,自己决心着重在文字学上下一番苦功。” “当时在南京我有机会看到中国不少故宫文物,是要在英王加冕时,送出国展览的,先在中国展出。我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不只是'四部’的文献流传,而物质上却更丰富。我决心从事考古是在此时定下的。”

—— 游寿先生《考古、教学、科研回忆》

游寿先生金文笔记  1951年

钤印两方:游  介眉

到进入大学,由于我有一点古文字家学基础,对新出青铜时代文献感兴趣,多选修金文、甲骨、音韵课,也随时观胡小石师的用笔。这是我学书过程。由于从幼不好好写字,我的字是生涩的,不是娴熟的,但我从来未沾染流俗劣帖,而且执笔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可以说得书法正宗。
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我曾学颜书,后来学大篆(写钟鼎文字)、汉隶,着重学《韩勑》(礼器)、参《仓颉庙》和《流沙坠简》,行书曾写黄山谷,后来感到草野,又学锺繇诸表,虽非原来之迹,但汉人韵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楷书(真书、今隶异名,实为一),对《张猛龙》、《张黑女(张玄)》下一点功,由于流俗都写颜,我决心学北魏,以变颜的熟。
另外,我曾钩摹了《甲骨文前编》,大约在大学三年级,当时《前编》一部是三百元银元,一般学生买不起,只好去钩,是小石老师借给的,用蝉翼笺,日本军阀入侵时,在南京被盗去。又曾参与二个收藏丰富的图书馆,整理过旧存碑帖,但都只烟云过眼。

——游寿先生《随感录》

大学期间,游寿先生与同窗曾昭燏一起用蝉翼笺影写了《甲骨文前后编》,胡小石先生欣然为之作序。今存游寿先生大学期间所用《钟鼎款识》一书,写满朱、墨批注,并夹有大量考释附页。1951年,游寿先生在此书封面题记:“昔余始入大学,研究古文字,贫不能得精本。此册任意涂抹,从余南北西东二十余年,损破而不忍弃。回忆当日手摹甲骨文前后篇,以其精勤,寄存反失之。”可见当年游寿先生用功之勤。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曾昭燏先生致游寿先生信札(局部)

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图书馆。

在四川时期,师整理甲骨、钟鼎、碑刻等金石材料,并撰写研究文章。当时共事者多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向达、夏鼐、曾昭燏等著名学者。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书法艺术长编》


游寿先生文章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青铜时代书法,即是夏商周三代书法。近代某些说法,把甲骨文和金文分开,甲骨文殷周都有,在青铜时代文字当从夏代开始,作为书法史还未具备完密,本篇所选资料,以见青铜的族徽开始,时代夏,或先殷,他是比甲骨文早,因为甲骨文是成文法,具备各种书法,从干支、和父、兄、且母等字,和用动词,可以看出青铜时文字到甲骨文记事的过程,同时把甲骨文与青铜铭文,相当时代并列选上。说明一斑。教金文篆书是学甲骨文的错误。不明历史之谬论纠正。
——游寿先生《历代书法选》前言

1985年,游寿先生受邀主编《殷契选释》

该书堪称学习甲骨之学的门径,

游寿先生手书前言,例示考证方法,

并鼓励“有意探索古文同志,前途方兴,

无谓死之人物,又以为前人已尽言而弃置之。”

充分体现先生的治学精神。

李学勤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称

游寿先生所撰前言,“十分明备。”



1961年9月,黑龙江省工农师范学院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师大前身),经于国政同志推荐,我被分配到历史系担任教学工作。根据我本人意愿,到中国古代代史教研室从事先秦史辅导和艺术系中国通史的教学工作,与游寿老师同在一个教研室。那时,游老师才五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为人又非常坦诚和热情。因我从事先秦史专业,离不开古文字,即甲骨文和金文的学习。同年10月,游老师在其家中为我讲授《春秋左氏传》,既讲述历史典故,又讲述文字渊源和诸家所注,我受益匪浅。在游老师的书桌上,见到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和《战后平津新获甲骨集》两部书籍,均由胡厚宣先生所著。当即,如获至宝,经游老师同意,借我一阅,约半月之功,我把两本书均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那时,哈尔滨市甲骨文书籍非常缺少。记得到哈师院之前的1956年春,我步行从和兴六道街住所,经西大桥、铁路街,过哈尔滨站到一曼街的市图书馆阅览室,择录管燮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一书。游老师借给我的两本书与在哈市道里新华书店古旧部购得的陈梦家先生的《殷墟卜辞综述》等书,为我学习甲骨文打下了初步基础。

在此,仅举一例,在李国梁、孙孝恩二同志的支持下,于1979《北方论丛》第一期发表了我的《试论先秦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文。其中我从游老师借阅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中,引用“王其田”辞条,作为商代土地王权所有制的证据之一,随后引起争论。不久,李学勤先生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一九七九年《历史学年鉴》“先秦史研究”一栏里作了介绍,另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中国通史史论辞典》中,由章义和先生撰写的“王其田辨”辞条中也作了介绍。


——王明阁教授《游寿教授与我的专业学习》

1985年夏,王明阁先生(右)邀请李学勤先生(左)

来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学

与游寿先生(中)合影留念

游寿先生是李学勤先生景仰的师长前辈



沈祖棻先生《岁暮怀人》四十二首
之游介眉 
八闽才调最知名,口角锋铓四座惊。
劳落孔门狂狷士,一编奇字老边城。 
笺曰:介眉任教哈尔滨数十年,辄有归欤之叹,而卒不果行。其为人亦狂亦狷,特立独行,交游中所稀见。其为学长于考古,尤擅金文,亦精书道。女同学中治古文字者无多,君与子雍可云双璧也。

1966年,“文革”开始,游先生与历史系苏渊雷、周齐等八位著名专家被打成“八大怪”,遭到迫害,饱受艰辛,仍坚忍豁达。“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曾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以不及十人对,游先生列在其中。游先生作《有感》一首,曰:“闻征奇字问子云,江南弹射久纷纷。交亲零落耆宿尽,不知何人作殿军。” 
浩劫过去,游先生已年逾古稀,虽饱经沧桑,但壮心不已,常以“霜叶晚来红”自励,勤奋耕耘,成就斐然。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游寿先生甲骨文书法欣赏


集殷契字

神龙出天汉
莽鹿集草原
1982年,集殷契书作
释文:
龙舟乘风,来归祖国。
古城名山,南征北徂。
隹集长林,鹿逐草原。
雪月星光,云飞天外。
车马般旋,旅游之乐。
壬戌夏末,再游草原。
上大兴安岭探鲜卑石壑,观太平真君四年摩崖祝文,
适有归侨求书殷契,因集四言十句。
七七媪 游寿 草稿

1984年,临甲骨文


1985年夏,录殷契三则

1993年,书《龙凤龟麟》

游先生书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她完成了李瑞清、胡小石对书法表现方法的探索与提炼,由有意顿挫升华为在自然挥写中表现金石神髓,游先生书法线条的波折全于挥运中天然而成。游先生书法是学者书,是文人书,其金石气息,源自胸襟,流于笔端,于朴素生涩之中蕴含灵秀,绝非可以笔墨刻意制造的所谓效果。游先生晚年在《随感录》中说:“许多老友以贱书有金石气,非侪辈所及,这不过是受我的专业的影响。” 


——《清风流响》

游寿先生简介

      游寿先生,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职于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来到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哈尔滨师范大学设有游寿纪念馆。游寿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 同聲相應 ···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