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ie's Chit-chat 秋/宁/谈/艺/录 As an Educator 本期想分享一篇自己所作的一篇文章 关于 钢琴室内乐及钢琴合作艺术 该文章发表于《钢琴艺术》六月刊 🎵 引言 近年来,室内乐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国人了解。钢琴室内乐及钢琴合作艺术[1]专业也慢慢被大家所认知,国内顶尖专业音乐院校也陆续开设该专业或相关课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钢琴室内乐及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笔者以三人谈的形式与两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合作艺术家崔岚与张薇聪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 崔岚 老师 为留欧钢琴家,主要从事声乐合作艺术演奏。 / 张薇聪 老师 为留美钢琴家,主要从事器乐合作艺术演奏。 / 笔者 黄秋宁 为青年钢琴演奏家,主要从事器乐合作艺术演奏。 近年来,她们都致力于推动室内乐教学科研与演奏事业,取得了一批钢琴室内乐教学科研成果。本文主要从她们的教育、演奏经历入手,逐步深入到欧美钢琴室内乐演奏、专业教学等相关话题,并融合笔者自己的学习、演出经历,探讨中西方对于钢琴合作艺术领域的异同,以及中国钢琴合作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崔岚 以下简称崔 合作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艺术指导副教授,雅马哈教育家,钢琴合作艺术硕士生导师,【品】三重奏(OPUS trio)创始人。先后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硕士、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演奏家文凭和室内乐硕士以及比利时皇后颁发的伊丽莎白音乐学院最高钢琴演奏硕士后证书。 在声歌系周小燕、廖昌永、顾平、宋波、周正、黄萱等歌唱家的合作及指导下,积累了大量的与声乐合作的经验。 张薇聪 以下简称张 中国第一位获得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室内乐博士学位的著名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室内乐的演奏、教学和科研工作。她与多位国际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如长笛演奏家Emmanuel Pahud,大提琴家杨文信(Wen-Sinn Yang),小提琴家Pierre Amoyal, Ian Swensen以及中国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宁峰等。同时,她也是多位著名弦乐演奏家工作室的专属艺术指导,其中主要有:Pinchas Zukerman,韩国著名小提琴家郑京和及纽约爱乐乐团首席Glenn Dicterow等。 黄秋宁 以下简称黄 青年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艺术辅导讲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2012年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攻读钢琴合作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回国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钢琴艺术:从独奏到合作 1 黄: 两位老师,您们好!您二位是国内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也是近年来中国钢琴合作艺术的佼佼者和推动者。那么能否谈谈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二位调整方向,转向钢琴合作艺术这一新领域? #崔: 首先,我是在比利时留学时逐渐产生了对室内乐的浓厚兴趣。虽然我刚开始读的是钢琴独奏专业,但是我所就读的学校对于室内乐的教学非常重视,每个学期都有大量的室内乐课程和演出实践,比如二重奏、三重奏、艺术歌曲等等。加上比利时作为欧盟总部的所在地,其官方语言是和荷兰语、法语、德语、英语。这种丰富的语言环境,使我在留学期间对语言产生了兴趣,也培养了我多语种的交流能力,为日后与声乐的合作奠定了语言基础。另外,著名的伊丽莎白国际比赛在我就读的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举办,每年轮流举办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比赛,在校的学生除了学习丰富的课程之外,还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聆听到丰富的合作艺术作品。后来我又攻读了室内乐专业及回国后在上音担任十三年的声歌系艺术辅导,有幸与多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合作,从而系统的开展了一系列合作艺术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 #张: 与崔老师略有不同的是,我从小就对室内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中学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有钢琴合作专业,更多地凭借自己的兴趣,尝试与附中的弦乐专业同学进行合作。虽然只是几个交好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钢琴独奏无法带来的愉悦感。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室内乐比赛。当时我找了我的大提琴同学陈铮和黑管同学钱俊组了一个三重奏,演奏了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作品,还得了个奖。这届比赛本身可能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却很重要,因为它坚定了我选择从事该专业的决心。 此后,我申请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钢琴独奏文凭。幸运的是,我结识了美国著名钢琴合作导师Heasook Rhee[2]教授。从1998年起,她开始担任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钢琴室内乐及伴奏的专任教授。我在奥斯汀读本科的时候就选了她的选修课,获益颇丰。后来在我毕业的那一年,她加入了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合作艺术系,我就报考了曼哈顿,跟她学起了钢琴合作艺术。 黄: 虽然您二位的学习经历不同,但两位都是先对钢琴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深造。我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读钢琴独奏专业时就有室内乐和伴奏课,对钢琴合作艺术有了初步了解。后来我继续在上音攻读钢琴独奏硕士研究生时开始和管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多次合作,对室内乐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张薇聪老师就是我们室内乐课的老师,张老师也是我在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启蒙老师。后来,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老师来上音上大师班,通过交谈了解到了钢琴合作艺术专业。所以,我毕业后就选择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攻读我的第二个硕士学位——钢琴合作艺术硕士。当然,这所学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室内乐氛围。例如,学校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都有教师们的专场室内乐音乐会,全校的专业老师基本都会轮流参加。这种由老师们主导的高水准、高频率的室内乐音乐会不仅提升了我的室内乐艺术认知,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室内乐曲目量。 虽然那个时候国内没有相关钢琴合作艺术专业,但在钢琴独奏专业中,有必修的室内乐课、器乐伴奏课和声乐伴奏课。在您二位看来,这两者的区别在哪? #崔: 我当时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依次攻读了钢琴独奏硕士文凭和室内乐演奏家文凭,钢琴独奏硕士文凭在比利时属于第二阶段,室内乐演奏家文凭属于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室内乐专业需要取得钢琴硕士文凭之后才可以报考,所以要具备一定的独奏水平,才有精力和能力考虑到更多的合作因素。 钢琴合作艺术专业中,与声乐合作的内容非常多。以艺术歌曲为例,至少要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的语言、文学甚至文化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歌词的内容乃至背后的深意。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与歌唱家合作的技巧,如:歌词与钢琴声部的对应、呼吸与气口的配合、音色融合与声部平衡等,对我而言,独奏和声乐合作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比如“连贯”,在钢琴这个乐器上是很难的,而在人声这个“乐器”上却是天然的。所以学习“钢琴与声乐合作”更能解决钢琴家在歌唱性和连贯性的问题。 #张: 崔老师讲的很好,我也认为这二者是既关联又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钢琴独奏专业而言,学室内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弹独奏。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修养,是不太能跟乐队合作好的。而对钢琴合作专业的学生而言,他的学习目标就是成为一位专业的钢琴合作家,肯定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这方面的领域。首先需要多和其他器乐专业的演奏者合作,积累大量的曲目和演奏经验。否则毕业之后无法胜任相应的演奏工作。另一方面,在钢琴合作专业里的独奏课,是为了保持学生演奏和音乐个性层面的发展。因为如果一位钢琴合作艺术家不弹独奏的话,音乐表达中的个性化因素恐怕会受到缺失。同时,演奏技术也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黄: 的确,钢琴独奏专业的合作,与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独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钢琴独奏专业里的合作课,是辅助独奏的专业必修课。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重奏课、器乐伴奏课与声乐伴奏课需要各修一个学期,而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则每学期都要学习重奏、器乐与声乐的合作。钢琴合作艺术专业里的独奏,一般由专业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以本人在2012年赴美国新英格兰攻读钢琴合作艺术专业为例,主修器乐合作艺术,专业课与室内乐课每周一次,独奏是专业课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包括器乐合作课。室内乐课为三学期钢琴四重奏,一学期管乐五重奏。同时声乐合作艺术课每两周一次,主要学习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 欧美主流音乐学院相关学科的 专业发展和课程设置 2 黄: 两位老师分别在欧洲、北美地区研习钢琴合作艺术专业。那么能不能请两位老分享一下欧美地区主流音乐学院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什么独特性和优势吗? # 崔: 我在比利时一共攻读了四个学位,分别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硕士、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演奏家文凭和室内乐硕士、以及比利时皇后颁发的伊丽莎白音乐学院最高钢琴演奏硕士后证书。在我看来,比利时的钢琴独奏和钢琴室内乐专业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它们演奏实践和教学都非常灵活:学独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室内乐学习;学室内乐时,也同时要保持独奏的学习。当然,老师们教授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元的,当时学校给了我们一份室内乐教师名单,学生们可以不限人数和次数,随时跟任何一位老师约课,当时我如饥似渴,恨不得每一周都把名单上的老师约个遍。所以这个期间我曾经和钢琴老师学习双钢琴、四手联弹、和声乐艺术指导老师学习艺术歌曲,和小提琴老师学习三重奏等。另外还有协奏曲课、视奏课和专门的声乐合作课。毕业考试一共要开3场音乐会,钢琴独奏专业要开2场独奏音乐会,1场室内乐音乐会;室内乐专业要开2场室内乐音乐会,1场独奏音乐会。 #张: 我是在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系统学习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整体来看,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合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是比较完善和全面的,并不是简单的伴奏。课程设置细分为器乐合作方向为主或声乐合作方向为主。比如,声乐方向就要给歌剧弹,还要学习很多的语音课。器乐方向就要弹奏鸣曲,协奏曲。同时还有一些西方音乐史、键盘技术,指挥等等的必修课。补充器乐合作方向。此外,课程体系还包括实践的环节。该环节不是开音乐会,而是要去器乐或声乐老师那里弹专业课。学校当时硕士毕业一共要求4场学位音乐会。器乐合作方向的学生,要准备3场器乐加1场声乐合作音乐会。声乐合作方向的学生,要求3场声乐和1场器乐合作音乐会。博士需要开3场音乐会。 黄: 如两位老师所言,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钢琴合作艺术专业都是要本科文凭以上才能报考。换句话说,它是钢琴独奏专业的“进阶”。目前欧洲对于钢琴合作艺术的名称比较多样化,不仅仅有以钢琴室内乐,钢琴合作艺术专业为名,也有艺术歌曲,歌剧指导等更为精专的专业。美国主要为一个综合系统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里面又分为器乐合作艺术、声乐合作艺术。其中,器乐合作艺术包括钢琴重奏及乐队里的钢琴室内乐等;声乐合作艺术包括歌剧合作及艺术歌曲合作等。 国内钢琴合作艺术的 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3 黄: 刚才两位老师分享了欧美主流音乐学院钢琴合作艺术的情况。接下来,能否请二位老师谈一下国内钢琴合作艺术的发展现状? # 崔: 目前国内开设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院校较少,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等相继开设了合作艺术的相关专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会有更多的院校开设此专业。其次,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走向艺术指导的岗位。这份工作的内容从“钢琴伴奏”到“艺术指导”的进化和提升中,正在或即将影响着其它交叉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最后,国内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演奏水平都有所不同。在未来的合作艺术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钢琴与声乐合作艺术的为例,我们需要设置一定的语音课程,全面提高对歌词的理解、发音的节奏等钢琴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 张: 国内在这方面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像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很早就已经开设了钢琴室内乐课,但整体来说在课程体系、专任师资和教学演出经验等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在课程配置方面,不能纯演奏,还应该逐渐增补完善一些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支撑。比如语音课、指挥课、协奏曲课等等。如果室内乐课程仅仅是一门演奏课的话,学生难免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上就会有所欠缺,缺乏系统性。再者,这一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钢琴专业的学习上,管弦系的同学同样如此。很多学生仅仅和自己专业的同学组重奏,比如双钢琴、弦乐重奏、管乐重奏等等。我们都知道,钢琴、弦乐、管乐的乐器发声原理不同,如果只组弦乐重奏、管乐重奏的话,依然无法跳出已有的框架和认知。这样的话,不仅没法学习演奏更多经典曲目,很多合作上面的经验和知识也会有所欠缺。 黄: 的确如此,中国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内虽已有几所学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及相关专业,但课程配置、师资力量、演出经验等等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除了演奏课程以外,还应加强相关配套课程,如语音基础课、奏鸣曲课、协奏曲课等等,加强课程的理论性及系统性。两位老师觉得近些年欧美主流音乐学院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探索?对于中国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是否有一定的借鉴? # 崔: “钢琴合作艺术”这个专业名称源于美国,美国的各个院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及学科。像前面两位老师所说,“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课程中包含了器乐合作和声乐合作等。而欧洲的课程名称相对来说比较细化,有 “室内乐”、“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和“歌剧艺术指导”等。这和上音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较为相似,在此基础上,借鉴欧美学科设置的历史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健全学科设置,比如声乐合作艺术方面,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语种的艺术歌曲展开语音课,甚至是中文的语音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专门课程。如我在上音研究生部开设了《法语艺术歌曲的合作艺术》大课,是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必修课,也供其它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选修。 # 张: 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譬如我原来的学校奥斯汀就没有这个专业,现在都已经开设几年了。印第安纳大学原来也是没有这个专业的,现在也开设了。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这个专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钢琴合作艺术的重要性。而且现在学弦乐、管乐和声乐的人较前几年都在扩大招生,而扩招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钢琴合作人才,开设这个专业也就成为大势所趋了。从课程设置上来说,现在可能更有针对性。例如增加了协奏曲课、歌剧缩谱课等等,这样就培养了更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可以更好的就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黄: 您认为,国内各专业院校如何能够从既有的学科体系、专业设置出发,更好地在建设和推动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发展? # 崔: 目前国内首先需要加强对于钢琴合作艺术的认识和重视。从以前的钢琴伴奏到艺术指导,再到钢琴合作艺术学科的发展,是需要大批有针对性,有大量实践经验的教师投入教学并传承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其次,就是演出市场的推广上,需要相关室内乐的演出,无论是重奏、艺术歌曲,还是四手联弹,双钢琴,要让更多的听众了解室内乐,培养听众,服务大众。最后,在教学上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钢琴合作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无论合作的对象是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精通器乐和声乐的发音技巧,所以需要跟相关专家合作、交流和学习。例如在202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活动中,我的大课学生在 “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合作艺术工作坊”研讨会中,进行了汇报演出。由声乐、钢琴和理论方面的专家如:廖昌永、钱仁平、唐哲、方琼、李秀英、黄英及沈辛怡等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和点评。只有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在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点评,才能使得教学得到长足发展。 # 张: 首先,国内的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前景广阔。我们都知道,社会需求是一个专业设置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美国之所以很早设立并且近年来快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才短缺,在于市场有更多的需求。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音乐市场持续快速的发展和繁荣,钢琴合作艺术专业需求是一定的。其次,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国内这个学科需要很好的建立。比如,我们可以尝试从本科的时候就给钢琴专业的学生一些相应的训练,如开设奏鸣曲课、协奏曲课等等,那么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学,这样研究生之前他们就会对这个专业多了解一些,真正喜欢的人就可以朝着这方面继续下去。当然,新专业的发展总是如此,我们也相信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一定能够被很好地解决。 相对于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我想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大家对于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偏见”。在目前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从事钢琴合作艺术的就只是个伴奏的观念依然盛行。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钢琴弹不好的学生去选择读的“伴奏”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这些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于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有伤害的。此外,国内音乐市场的一些市场宣传也在有意无意的进行着错误的引导。比如,一场由钢琴和小提琴合作完成的音乐演出宣传,钢琴家甚至连照片和姓名都没有出现。这实际上也是完全错误的信息传达。众所周知,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伟大作曲家的奏鸣曲写的是给钢琴和小提琴,或给钢琴和大提琴写的奏鸣曲,钢琴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国内的演出选择另一种宣传方式,位置就没有摆对,那么一般的观众乃至更年轻的钢琴学习者便会接受到不准确的信息传达。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会影响到这一批更年轻的钢琴学习者的专业选择。我觉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专业院校和演出市场的共同努力,给观众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和音乐观念。 黄: 从二位老师的分享不难看出,国内从钢琴伴奏到艺术指导,再到钢琴合作艺术,已逐渐被国内了解。整体来看,我们还需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一、希望演出机构及媒体给与正确的认识和宣传,使大众接受准确的钢琴合作艺术信息。 二、高校的相关钢琴合作课程给与加强,使使学生对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增加相关了解。 三、增加相关实践活动,如增加室内乐演出、研讨会开设、加强与合作专家的沟通与和合作等等。我们相信,有高校、演出市场以及音乐家们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钢琴合作艺术专业一定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涌现更多更优秀的钢琴合作艺术家和更高水准的室内乐演出。 结语 无疑,不论是在欧美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钢琴合作艺术都是一个新兴专业。各个国家地区也都在根据各自的历史、特点探索专业教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今天的对谈中发现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的一些共性。对于学习者而言,需要合作意识的建立、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实践的经验积累,而对于专业院校而言,需要不断摸索适合本国本校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市场的认可和开拓,对于钢琴合作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 [1] 对于Collaborative Piano专业的翻译,各个院校说法有所不同,本文暂不赘述,以下把钢琴室内乐、钢琴伴奏、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统一称为钢琴合作艺术专业。 [2] Heasook Rhee,李慧淑,美籍韩裔。国际知名室内乐演奏家和研究学者。先后任教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德国国立代特莫尔德音乐学院(Detmold Musikhochschule)、韩国首尔大学和延世大学,并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的一流音乐学府开设大师课。 秋/宁/谈/艺/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