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个关于高质量新传人如何阅读《范式与流派》的推送 | 划重点NO.2

 秃头研究所 2021-07-27

     | TUTOUSUO | 0727  |      
· 七月拔高陪读企划
·《范式与流派》带读第二讲

这是一个人类高质量新传学生在阅读人类高质量传播学书籍《范式与流派》中遇到问题并积极解决的推送。

这里我需要给到各位一些信息,以帮助大家更真实的、全面的理解这本书。

在上一期的推送里,我们已经借助对传播六种话语的解读,尝试为各位建立起了一个较之《传播学教程》的5w框架而言,更深入和更复杂的对人类传播的认知视角。

而《范式与流派》的第一部分,对整本书和人类传播下的综述,实际上就是由「传播是什么」「传播学如何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和范式是什么」三个问题组成。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就等于奠定了学习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往后所有围绕着大众传播和其他传播类型的相关理论和研究,都是建立在「何为传播,传播如何发展,传播如何研究」基础上的。

因此!这里是各位千催万催的第二期《范式与流派》划重点,今天我们来阅读第二章和第三章——在第一章理解了传播是什么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 本系列推送使用指南
- 看书、笔记与答题

「两个问题」传播学是如何建立并发展的?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是什么,这种研究范式又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一些理论」在一个问题大致了解章节在讲什么之后,深入解析每个章节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理论,大家要记笔记、尝试记忆和补充自己的传播学框架

「一个框架」理解之后回归答题,借助书本逻辑搭建起新的传播学框架,框架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思考逻辑。

「一些方法」用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式构建起各位对每一章节和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步找到关键问题,第二步回答关键问题,第三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划出理论重点和难点并解析,第四步以问题为核心构建起答题框架,来解决实际考试和现实问题。因此,在推送应用和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先自行阅读课本,然后跟着推送划出重点,最后结合课本和推送整理出章节关键词、关键理论和答题框架,并尝试将《范式与流派》里的提升内容补充进你的传播学框架里,进一步完善自己对传播学的认知。



- 第二章
- 大众传播研究史:阐释与建构
问题:传播学是如何建立的?

借助尼采的视角主义来说,当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去凝视「传播」和「传播学」就会发现,在过往的百年时间里,无数的学者站在了不同的视角里对传播做出了定义,并在这个视角里为自己的定义进行相关研究,比如研究控制的葛兰西,研究效果的拉扎斯菲尔德等等,在所有的价值判断中,每一个研究者都在自己的逻辑里保持了自洽,进而作为一个视角填补了整个传播学版图。

所以刘海龙老师才会在第二章的开头写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传播研究的历史也是不同解释者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建构起来的,而整个第二章就是刘海龙老师展现不同的研究视角的过程:

▪️关于传播学奠基人的争论

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认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卢因,这是《传播学教程》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认知,但实际上关于传播学由谁奠基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作为政治学家的拉斯韦尔、作为心理学家的霍夫兰他们能否作为传播学的开创者而存在——如果他们是传播学的奠基人,这意味着传播学的研究要早于学科奠基,在更早的时间里传播学已经开始深耕发芽。但如果因为他们是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而不认可他们为奠基人,那传播学就要开始于施拉姆的学科化。

因此学界的两种声音,分别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卢因,以及《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作者罗杰斯认为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其实是施拉姆。

这场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刘海龙老师通过展现这场争论向我们说明了最初的观点:学术研究本身就是存在争论的不同视角的,即使是传播学的起源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论,那么传播学的后续研究也是在多种视角,互相质疑中发展而来的。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播学需要范式,来约束和整合所有的视角。

▪️铺垫和围绕传播的相关研究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如果要追溯文学和修辞学对传播的影响,那可以一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修辞会成为传播学的前序研究,其实和人们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如何在进行传播中借助修辞更好的呈现自己的实际意思,产生具体的传播效果,以实现自身的传播目标——这都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而后这样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霍夫兰理解为了说服效果假说,也被用在了宣传、传播效果研究的多个层面,至此,修辞学和传播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启蒙了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马克思的异化、意识形态等相关理论本质是都是对「社会控制」与「社会控制阶层」的批判。而批判学派也实际上对大众传媒背后的控制、大众传媒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评,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后续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启蒙者之一。

托克维尔: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民主政治和报纸之间的关系,这个理念也引起了传播学后续「政治经济学派」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启发了对传播背后控制的研究。

达尔文:达尔文的进化论看似和传播学关系不深,但实际上他的进化理论背后存在的探究人类的情感表达、人类的群体需求等观点,在整体层面启发了传播学的个人社会化、集合行为、群体传播、大众传媒情感研究等视角,也开启了传播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

塔尔德:如果说达尔文只是提供了群体研究的视角,那么塔尔德就是站在了群体的视角上,在研究大众、民意、传播和国家政治的研究者。他在《民意与集群》这本书里阐述了了报纸是如何促进公众形成精神组合的观点,为大众传媒在社会共识的形成、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和群体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美尔:前几位学者的研究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意味,而西美尔的研究则围绕着现代性展开,他通过研究人在都市生活中的行为阐释了通俗文化、社交等重要概念,为后期的文化研究、群体研究、传播的游戏观和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舆论的关系研究都进行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上述所有研究者他们虽然都不是传播学学者,但他们的研究都在往后的百年时间里,成为了推动传播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后续的传播学研究者,也正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带着对社会、国家、人类和文化的深刻认识,才得以展开围绕着传播的研究。

▪️早期传播学研究:芝加哥学派

杜威的经验研究奠基: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杜威的用调查说话,用 经验检验结果的假设奠定了整个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风格,甚至于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同时,他提出的传播是互动的观点,也影响了后续一大批传播学学者,如提出镜中我理论、重新定义传播为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机制的库利等。可以说杜威深刻的影响了整个美国传播学研究的进程,是早期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者之一。

米德的符号研究奠基:我们对米德的认知来源于主我客我、符号互动——但实际上主我客我的二元结构和符号互动的传播新定义,全部都将传播学研究推动到了符号研究的新视角,让传播学不再局限于大众传媒,而是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米德在传播学的版图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早期研究者。

帕克的宏观研究奠基:刘海龙老师在书里是如此形容帕克的:如果说杜威和米德奠定了芝加哥学派的精神气质,那么帕克就是将这种精神变成现实的人。一方面在研究层次帕克真正将实践和经验变成了现实,做了真实的调查,同时他也将传播学研究置身于更宏大的社会层面,研究个体、大众传媒与传播的互动关系,是对杜威和米德的继承式发展。

李普曼的新闻与舆论奠基:李普曼深受上述三位芝加哥学派重要学者的影响,在李普曼著名的《公众舆论》一书里,无论是拟态环境的理论还是一些宣传相关的理论,都能窥见杜威的互动、库利的传播机制说、帕克的互动关系等理论的影子,同时李普曼也站在新闻的视角上,研究了传播与新闻的关系,研究了新闻背后存在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相关控制,提出了新闻背后的存在的民主的悖论,用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传播和新闻的片面认知。

▪️大众传播相关研究

在上述学者的奠基之下,在知道了传播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复杂的符号互动、社会关系、群体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互动之后,传播学才站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正式进入到了我们熟悉的「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研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5w研究,也是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了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媒媒介研究、传播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而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构成了传播学经验主义的最重要内容,从强效果到有限效果再到适度效果,就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发展历程,也是整个大众传播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



整个第二章其实就在说明一个问题:传播学是怎么来的。

而刘海龙老师虽未直接的点出视角主义,但他的话语里皆在告诉了我们这门交叉学科式如何在别的学科理论的培养和熏陶中,逐渐找到了研究方向,并衍生出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每一个研究视角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版图,把他们拼凑在一起,就构成了今天的传播学学科。



- 第三章
- 理论和研究范式
问题:如何研究传播学?

其实第三章较之第二章的传播学史来说要简单很多,对于考研的我们来说,整个第三章我们只需要理解两个简单的概念,并借由这两个概念衍生出对传播学经验和批判两大学派的认识即可,是一个完完全全铺垫章节。

这两个概念,分别是「理论」和「范式」。

先说理论,忽略掉书上的弯弯绕绕,理论的定义很简单——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解释某个社会现象:比如议程设置作为一个概念体系,其中包括了多个定义和多个理论,而他们都是为了解释大众传播是如何通过设置议程来影响受众认知这么一个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理论就是学术意义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那什么是范式呢?既然《范式与流派》这本是是用范式来命名的,那么范式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范式就是在一段时间里,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研究前提,是一个类似于研究前提、研究框架和研究本源性的存在。书本上以日心说和地心说为例,在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提出来之前,所有当时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范式都是地心说,在哥白尼之后,研究范式就变成了日心说——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实质,是一个具体阶段内人们对于现实环境和他们自身研究边界的认识。

那么回到传播学研究中,从经验主义学派到现在,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始终是传播学研究非常重要的范式之一,包括此刻我们在知网上都会看到很多关于社交媒体传播效果、健康传播效果的研究,这都是对传统传播学范式的延续。

但同时,在经验研究之外,批判学派的兴起带来了批判范式,学者开始关注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开始批判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放在今天就类似于我们对国家偶像的批判研究,对主流媒体的宣传批判是一样的。

因此,《范式与流派》中的范式,实际上就是在研究整个传播学发展中的两大范式,经验与批判范式——从框架和前提的视角来定性到底传播学过去是如何奠定传统的,这些传统又是如何影响当下,甚至作用于未来的。

第三章的内容,了解到这个层次即可,其他内容进行简单阅读。



- 总结
- 拓展:传播学史角度的大突破!
- 一种高级的思路和高级的开头

现在,两章内容讲完了,今天这两章内容除了帮助我们了解了传播学的历史,了解了书名的来源和今天传播学的研究取向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看起来很鸡肋的样子啊...

实际上!万能虽不至于,但装逼也是恰到好处的!

只要抓住本节课的关键词「传播」,任何一道平平无奇的题目我们都可以用传播学史的视角进行一番劈劈啪啪的升华,比如最最基础的题目问「新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与人的?」,如果正常回答那肯定就是新媒体的概念,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今天就给了你不一样的视角:

一个开头:

沿着库利对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机制的定义可以发现,传播与传播媒介始终在建构着个体、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大众传媒时代,这种关系在米德那里被称之为符号互动,在帕克那里则关乎民主政治,在李普曼那里则是社会控制的呈现。实际上传播就是媒介机构协调人与社会的过程,当大众传媒演化成了具有移动性、碎片化、互动性的新媒体后,这种关系的存在和机制的协调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并对系统中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个框架:

·经验范式:技术个体赋权与重塑社会连接
·批判范式:控制的深入隐蔽与非理性的社会

这种开头也没啥名字,但我们一般称之为叫「有历史纵深感」的开头,很多的社会问题、传播问题都可以在过往的经验和历史中找到答案。

现阶段我们学习传播学史最大的用处可能是为了写一个漂亮的开头,写一个牛逼的答案,但实际上这些较之普通答案所不同的点,并非是你用了多少牛逼的理论,用了多少高级的词汇,而是我们如何才能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今日的教训,在过去的已发生中避免未来的消极的可能性。

比如这道新媒体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过去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展示了大众媒介带来的控制,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和导致的娱乐至死、媒介依存症,而这些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存在,并且也变成了新媒体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这样的历史视角,实际上在展现一个重要的过程:

以史为鉴。

这道题可以直接写积极和消极,更可以在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对比中展现出新媒体带来的新可能性和新破坏性,同时简单的思考面对积极如何保持,面对破坏如何化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传播学研究恒久不变的范式:经验与批判。

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都一样。







- 晚 安 -

🌊

「近期小破所的常驻广子」
「暑期夏日班」

从无到有 从基础到提高
每晚与你见面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