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J帮帮忙 |抵触幼儿园,交友不甚愉

 安水如 2021-07-28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妈妈的提问:



小安的答复:

抵触幼儿园,不妨“顺水推舟”,问孩子,我们能不能请假一段时间,然后在家待着。休息后再送孩子去幼儿园。如果幼儿园情况能了解到,那就弄清楚,而这不能单凭老师的解释。实在不行,孩子还不愿去幼儿园,那可以更换幼儿园。

三岁孩子不愿去托班,可在这之前,孩子可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果没有,那这问题就极有可能会是出在托儿班,所以,我的建议是,向老师咨询孩子在托儿班的相关发生之余,也有花点脑子去从侧面打听孩子所在托班的老师表现,这么做是为了尽可能地搜集客观信息,将孩子在托班的情况,给真实还原。不论孩子在托班,还是在别的学校,我们要去听老师的解释,但不能对老师的解释,有着半分白的相信,因为,老师会有自己的立场考虑

但在咨询老师的时候,父母的态度要尽可能地思量老师,而非责难老师。比方说吧,我们可以这样与老师交流说,“亲爱的XX老师,很对不起,孩子在你班上,真的是太为难你的,你们做这工作,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时不时孩子给你们闹点事儿,这可不,最近,我家孩子在闹别扭,不愿上学呢”。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耐下心来,好好地听一听孩子的解释,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语,来去描述托儿班的一些发生,对孩子影响较大的事儿,孩子一般都是记忆深刻。这么做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是让孩子有表达自己的自由,老师的解释,会有老师自身的烙印,但孩子是关键的事件主角,孩子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是相当重要的事实还原凭据

这具体的,就举例来说吧。我家孩子曾与别的孩子在游乐场对峙,互不退让,一副要推人下游乐场的僵持地步。在那个时候,哪怕孩子不乐意,我也火速将孩子给抱下游乐场,避免自家孩子被别的大孩子给推下游乐场,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回了家之后,孩子的心情好些了,我就关心地问孩子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儿、是不是哥哥要推你下游乐场,还是发生其他别的什么事儿,或者说,你在挡道,不让哥哥过去?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我就是说这一连串话语的时候,都是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听懂了一句话,我再问第二句话,不是像开炮那般地,一口气就将所有的话语,都给表达完毕。这是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能够听懂一些话语,但大脑还没有办法去处理,词汇很多、理解难度也要大很多的句子。在这时候,身为母亲的我,将话语的表达,给拆分出来,是为了降低孩子对话语的理解难度,避免陷入过度思考的思维混乱当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是从同学、妈妈们等群体中去了解到自家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情况,最近托班发生的一些事儿。在这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知道了自家孩子在托班里头发生了一些不如意不痛快的事儿,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托班的孩子、老师有过多的指责,愤怒与不平,更是不应该的。相反,我们应该是有颗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每一个人都是阴阳对立,好孬夹杂;每一件事的发生,对于事件当事人而言,都是利弊兼具,只不过说,在平日里头,哪怕孩子在托班的一些不愉快,那也是可以将其转化成为父母心灵的蜜甜,对于父母而言,对于自家孩子的最好滋润,我觉得,这应该是父母自己能够从最黑暗、最糟糕的事件发生中,看到曙光与亮点,而后,引导自家孩子阔达地看待发生。

但这不是说,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吓唬自家孩子,惩罚折腾孩子,以至于孩子都心生恐惧的了,我们还要想尽办法地哄着自家孩子,继续回托班去待着。孩子入园学习是重要的,但较之于学习,有的时候,孩子身心的呵护,倒显得更为关键。所以,得知自家孩子在托班遇见的事儿,是真的会影响孩子往后继续待那学习生活,那父母就要果断地帮助自家孩子物色别的其他托所,有的时候,家的附近没有更好的托所,那让自家孩子休假在家待上一段时间,让他缓了过来,心甘情愿地想起了托所,自己提出想要去上学的了,父母再为孩子选择新的托所,亦或说回到原来的那个托所。

针对这一情况,我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吧。小学四年级的我,转学去了别的学校,那的学校老师都是讲普通话,我是乡下的姑娘,瘦而黑,还很娇小,不会说普通话,刚去没多久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就欺负我,在我后背猛地用拳打我,然后,我哭着离开学校,一边跑,一边说,明天我不来的了,这的人欺负我。第二天,老师来了我家,我家人才知道,我在学校被打了,家人什么都没有说,既没有责备老师看管不力,也没有骂那个同学,他们只是关心地询问我,伤得怎样,疼不疼,伤在哪里,然后给我从田野找来植物,帮我敷贴后背。老爸与奶奶他们就与老师提到说,孩子之间有摩擦,很正常,这点事,还得忙碌的老师你亲自来一趟。

过了两天,我又回去上学的了,家人既没有催我,也没有劝我什么,我就主动去学校的了。后来,我发奋努力,很快就学会了普通话,并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头,我都将那打我的男生,给比了下去,将他给甩在了后边,年年全年级数一数二的学生,是我,而不是他。这般的成绩,维持到初中,及至最后,我拿到了免中考的资格,而他却只能留在学校,与大家一起备战中考。现在想起童年这事,我觉得,当时,我父母的处事方式,对当时的我,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抚慰作用,不负面评论事件中的任何一方,反而是遇事处事,若是很不幸地水逢大山,那我们就挖山凿道。

倘若孩子在托儿所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多不如意的事儿,那父母不妨给自家孩子来个“顺水推舟”。问自家孩子,既然不愿上学,那我们能不能请假一段时间,然后在家待着。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不必过度关爱自家孩子,也不需要有其他特别的举动,像平日那样,顺其自然就好的了。让孩子在家休假,是让孩子的幼小心灵,能够有个时间的缓冲,孩子的一些事儿,时间是能够疗愈好的。倘若自家孩子不愿与家人过多交流孩子在托所的发生,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给予孩子太多的提问。孩子虽说年幼,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秘密空间,我们要让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还是很抗拒,不愿上学,那可以与孩子商量,问孩子愿不愿意更换幼儿园。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不愉快之后,出现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时间的缓冲,可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父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让孩子在家待着十天半月,就让孩子去上学的了。上学的主体是孩子,我们要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对幼儿园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之后,身为父母,我们最好就是等到孩子在家待够了,主动提出要去上学的了,父母才与孩子商量,我们是回到原来的托儿所,还是去考察别的托儿所。



涉及孩子的交友,我的建议是可以不插手孩子的事,但可以与孩子探讨出拳与回应的话题。即,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喜欢权利,想喜欢哪个人,就喜欢哪个人,但我们没法确保对方会是怎样回应我们。回应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的时候,沉默不理,亦或不与自己说话交流,那也是一种回应,我们不能指望他人对我们自己的回应,一定是看得见、听得见的那种。这通俗来说即是,我们怎样喜欢他人,这是我们的自由,但别人怎么回应我们,怎么对我们,这是他人的自由。较之于渴求他人怎么回应我们的喜欢,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坚持自己的自由。

人,不论成年人,还是小孩,都会有着各自的对眼人,会喜欢怎样的人儿,想与怎样的人交朋友,说话儿,乃至于一起玩儿。这是在人际交往中,相当自然的心理现象。孩子虽小,可在托儿所,就有自己喜欢的人,这是很好的事儿。尽管,孩子所喜欢的伙伴,也许并不多,而且并不积极回应自己,更没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应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人除了渴求伙伴,还会渴求对方怎样回应回应,并想着对方能够像我们对待人家那样地对待我们。这就好比是说,当我给了鲜花出去之后,也想着对方能够回我们以鲜花,没有鲜花,那最起码地,也要有微笑。可实际上,这是不那么现实的事儿。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能够遇见,给出鲜花,收到鲜花的时候。

可,孩子年幼,他不曾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竟然还存在这么有思辨性的时候。就是成年的我们,都不大懂得,原来,有的时候,在我们对他人给出微笑之后,他人可能会是冷眼相待,亦或说沉默不应。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平日里头,在孩子能够与我们有所交流的时候,在提到交友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引进“出拳”与“回应”的话题交流。

因为孩子年幼,直接表达以上那些观点,他们可能没法理解,无从消化。那我们可以是将这样极具思辨性的话题,给具体化、形象化,并尽可能地将其转化成游戏,必要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积木等儿童玩具,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植物下手。不管怎么做,重要的是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下手,进而引进“出拳”与“回应”的话题讨论。

就此情况来说,三岁孩子是没有办法很好理解,自己喜欢的那个小伙伴,高冷,不太爱说话儿。如果,那个孩子是对所有伙伴都是这样的,不予理睬,那孩子就能有所懂得。实际上,那个孩子应该并不是这般的样子。就是觉得这小伙伴属于高冷类型,不太爱说话儿,那也是我们父母的观察结果,是我们成年人的认为。孩子所感受与观察的情况,不一定会是与父母的观察感受结果,一般的样子。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尽可能不插手孩子的事儿,即,不去要求自家孩子喜欢的小伙伴,要怎样去对待我们家孩子。据妈妈的文字描述来看,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喜欢的伙伴,不愿与自己交流。如果说,这是自家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唯一因素,那我们就可以对自家孩子进行不干涉的陪伴策略。不干涉,也就是说将这要不要继续上学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自家孩子,允许自家孩子,准许自家孩子在家待着,有所休息。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要觉得只有上学与忙碌,那才是真的学习与成长,有的时候,休息也是重要的学习与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孩子愿意,在孩子居家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将托所的一些日常工作,能在家里完成的,就给引进家里,让孩子在家自然玩耍,自行学习。不要觉得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必须得是老师引导,有的时候,只要孩子喜欢,也愿意,那孩子完全可以居家自学。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孩子哪天回到学校之后,因为落后太多功夫而跟不上同龄人,从而引发别的其他心理挫败感。

但,父母及家人,万万不可对自家孩子有任何的逼迫与催促。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学习不是生活的唯一,玩耍与放松才是生活的关键。所以,就是要让孩子有所学习,那也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轻快自在。还有就是,低龄儿童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有的时候,哪怕只是遇见一只蚂蚁,观察植物的花儿绽放,听闻父母与他人的对话与交流,那也是在学习,是在观察,是在吸收,是在成长。只不过说,这般的学习与成长,与学校托所的所习所得,有所不同。

就我而言,我们刚从城市商业圈给搬到商业圈外围那会儿,我们家孩子也遇见过,自己的热脸蛋给贴到冷屁股那去的时候。那时,孩子刚过两周岁,每一天,他见到小区的大堆孩子,都是张开自己的双臂,爽朗地与他们说,小伙伴们,我来了。可,那的孩子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是理他的。好多次去小区滑梯乐园,孩子都是这般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就在旁看着眼前的所有发生,但不曾吱声,也不干扰。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一天,我们途径滑梯乐园的时候,孩子与我说,妈妈,我不与他们玩了,以后,我要在家玩儿。在那当下,我就与孩子说,好的。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头,我那两岁多的孩子,都自己在家玩耍,既不去过多接触小区的其他同龄人,也不在人多的时候,去滑梯乐园玩耍儿。没了滑梯乐园的痛快与悦雀,我家孩子就在家学习,自己拿着手机学习外语,玩积木,奔跑儿。为了让他有所活动,我还为他添置了一个滑板车,他很喜欢,经常推着滑板车出入小区,去别的地方,与其他伙伴玩儿。就我而言,我并不觉得,孩子的成长,必须得是常年群居,与附近伙伴玩耍,而不能是在家待着,独立学习。那时,考虑孩子年幼,尚且没法理解更深的思辨话题,我就没有与他探讨“出拳”与“回应”的话题。这也就是说,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可以不与孩子讨论思辨性的话题,转而给予直接性的回应。而今有所年长,孩子的交际,也算不错。

最后,回头再聊托所的事儿。如果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遭遇了情节严重的不公正待遇,从而导致孩子不愿去托所,那就要及时抚慰孩子的幼小心灵,让孩子从父母家人这边得到充足的爱的浸润,认可孩子心灵的受苦与难受,并尽可能让孩子能够学着正向思考问题(倘若父母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就不必引导孩子去学着正向思考问题,避免画蛇添足,徒增孩子心灵深处,不必要的心灵创伤),必要时候就要积极寻求外界的专业帮助。

与此同时,父母自己也要有所学习,有所内省,有所成长,而不能因为自家孩子遭遇不公正待遇,就跟着愤愤不平。这同样是“出拳”与“回应”的话题实践,即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怎么对我们,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修为与涵养,但,我们自己怎么回应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在这回应的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就是我们自身的修养。这也就是说,自身以外的任何一人,可咬人,可伤人,可爱人,这是他的自由,但我们怎么对自身以外的所有人(包括不公正的人),此即自身修养,无关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