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J帮帮忙|三岁娃儿,有事但哭不语

 安水如 2021-07-28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妈妈的提问:


小安的答复:

建议

1、母亲去学习情绪管理;
2、母亲去学如何观察;
3、母亲去学习如何识别孩子的哭,孩子不同的哭,代表不同的意思;
4、母亲去学习儿童教养。

理由

孩子不说话,只哭,这是行为。行为背后的心声是需要母亲的确定。不论怎样的行为,母亲都爱,也拥抱(这不容易做到)。母亲的包容与接纳是孩子内在力量的滋养霜,孩子在母亲足够包容的情况,慢慢地会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

​图:安水如

以上是我当时的答复,但不够具体,所以,在历经一番思前想后,我决定将这话题,给尽可能细微化。这妈妈的提问,涉及到我在往后岁月里头会涉及到的如何说,怎样说,才能不伤害孩子,不会搞砸关系,不至于让孩子一个劲的哭而不语。

首先,孩子一个劲的哭,却没有回答母亲的提问,母亲自己就开始有了情绪,耐心也开始被瓦解的了,必要时候可能会是出现大声呵斥的时候,这其实就是从侧面折射出了该母亲的几个“暂时还不能够”我说暂时还不能够,是因为,只要有在这方面用功,付出一定时长之后,这份“不能够”,就都能够成为“我做到了”,尽管,自己所做到的那个结果,也许不是特别的尽善尽美。只要有努力,就一定会是比过去的自己,要出色一些,优秀一点,进步一些。问题是,作为母亲,自己是不是有勇气来去跨出那个舒适区。人很奇怪的,哪怕那个舒适区,我们待着是纠结痛苦,可我们往往会是不舍得去离开。想来,人,多是太过于懈怠慵懒的了,对于自己。我也不例外。

其次便是,母亲对孩子观察的精微程度,尚且不够。一个母亲对自家孩子若是观察得足够细微,感受亦是同样的敏锐,那在很多时候看来,孩子为什么哭,母亲是能猜出个大概出来的。因为,三周岁左右的孩子,她活动范围基本是在自己的视线范畴,自己若是内心足够敏锐,那往往能够捕捉到,自家孩子在哭之前,究竟是发生了什么。那自然地,对年幼孩子反复地询问“为什么”,是不必要的多此一举。从这亦可清晰知道,该妈妈对儿童生长特质与发展规律,是缺乏应有理解的,或者说,了解有一些,但还不够细致入微。以我的经验来看,对自家孩子心性特质的了知与把控,绝对不是自己看了几百本书,就能够很好做到的。因,书籍,不论出自谁之手,不论有多火爆,那都同样的存在角度,会有写作者自身的思想烙印存在。文字与书籍,很大程度是写作者的思想城堡。相反,母亲应该是将时间的更多,用于自己内心杂质的沉淀,竭尽所能地让心变得敏锐一些,沉静一些。多观察,多实践。

其三,我经常会说这么的一句话,孩子是感受体。较之于成年人对自己情绪感知、信息捕捉的封闭与麻木,孩子在情绪感知、信息捕捉等方面,往往会是要敏锐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说,有的孩子,只要大人说话语气的稍微不注意,孩子就会嗷嗷的哭。大人看着便觉孩子脆嫩,为玻璃心,是爱哭虫。其实不然。孩子与大人的交流互动,更多是在感受话语背后的信息承载,是话语背后的情绪流动。同样一句话,倘若我们怀着不耐烦的情绪在与孩子交流,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所感知到的,也许会是父母话语背后的负面情绪与不耐烦,其次才是语言本身。成年人则不同。成年人则是直接解读语言本身。对于话语背后的情绪感知,可能会是不那么的敏锐。所以说,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重要的。情绪肉眼不可见,但世人皆知,情绪对很多东西,比如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具决定性的。

其四,孩子的哭是一种典型的儿童密语。在尚未学会成人世界的交流方式之前,孩子有什么事要告诉成年人,寻求帮助,期盼抚慰之时,他们往往会是选择哭。孩子在不同时候的哭闹,所要告诉大人的,往往会是不同的状况,而这哭闹本身就是孩子的语言,与成人说国语、法语、英语等语言,是一样的,为交流表达的一种方式。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清楚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很多方式的,不仅仅是语言与文字。有的时候,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传达某种信息,而这,无需嘴巴出声,不必文字记录,就已是有所足够。作为母亲,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竭尽所能地读懂孩子哭背后的儿童密语,究竟会是什么。孩子初来人世,我们对他们的多一分懂得,他们的内心深处,便会多一份力量。懂得对于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构建,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就我而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只要他嚎啕大哭的了,我就会放下一切,伸出双手,将他给抱在怀里,摸摸他的额头,观察他的身子,确保他是健康的,没有生病迹象的,也会与他说,“宝宝,你遇见害怕的事了,对不对”。我若说对了,孩子就会点头。若不对,那我就会继续观察,继续回顾在这之前,他所历经的一些事,猜测他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儿。在这期间,在安全范畴,不论孩子会是怎样的情况,我都接纳,也爱着,不批判,不觉不好,不责备,不制止。必要时候,我会引导孩子继续哭,与他说,“宝宝,没事,想哭就哭吧。妈妈在这,陪着你”。在我看来,哭没什么的。哭是孩子不懂说话,没法清楚表达自己目前状况之前的一种儿童语言。我们若是有所烦有些厌,那是因为我们读不懂孩子的哭声,也没有那个细心与耐心来去试着读懂。我们都活得太过于焦虑,太过于恐惧,太过于粗糙了些。

孩子的哭声,很有趣,遇见不同的事儿,往往会是有着不同的哭法。有的时候,孩子即将生病了,快要发烧的了,他也许会是将自己的小身子,给靠到自己身边,哭声无力,夹杂哼语,似乎在与大人说,妈妈,不知怎么了,我很不舒服,请帮帮我吧。对于孩子而言,哪怕一个简单的发痒,发烧,他们都极有可能会是有些害怕,有点不知所措,因孩子既不知道也不了解,这究竟是怎么的了。在这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帮助自家孩子去观察,并将缘由告知孩子,让孩子得以清晰知道,“我这是在生病,很快就会好的”、“我这是在害怕呢,其实,那影子不会吃了我,我不需跟着害怕”。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我们不能奢望着他们能够准确告诉我们,为什么。相反,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竭尽所能地告诉他们,你这是怎么的了。因为,他们的脑海里头,尚未完整建立起语言与情境之间的链接。以故,在低龄儿童哭着来找她最为亲近的大人时,大人的提问,反复地询问孩子“为什么”、“怎么了”、“干嘛哭了”等,在我看来,是很差劲的育儿互动,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懂我的,我内心有点挫败,有些伤心”。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不需要父母去问为什么,这会增加他们的心灵困惑,因为,父母眼里简单的“为什么”,对于儿童来说,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等心情,分析原因,提炼信息,然后,用大人能懂的语言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或难过,有的时候,他们不敢说出具体理由,因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理由,不够充分,是芝麻小事儿,最后从大人那所得到的,可能会是“原来,就为这点小事而哭呀”等缺乏共情与懂得的粗糙答复。这就是为什么说,母亲要对孩子的一切,给予应有的包容与接纳。我们看着的小事,往往会是孩子世界里头,极其重要的大事件来着。

有些时候,孩子哭了,我们不需孩子作出应有的解释,一个简单的拥抱,就已是有所足够。身为母亲,我觉得,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拥抱,所带来的巨大抚慰作用。在我数年前,就曾陪伴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受了委屈,因为一点小事,嚎啕大哭,动作不小,及至最后,我这与他一块的人,都成了出气筒,气鼓鼓地哭着与我说,“小安姐姐,你走吧”。我仍旧是在那待着,平静地与他说,“我不走,没事,你想哭,就哭着,我在这待着,不干扰你”。他继续哭,一边哭一边骂,我静静在马边上待着,确保他是安全的。后,他平静了下来,与我说,“小安姐姐,我们走吧。回家找爸爸去”。我什么都没有做,从内心深处,到语言行动,但我似乎又将很重要的事给完成了,因,在那时候,对孩子的这一哭闹行为,我没有任何的批判与不允许,只是在旁待着,等着他将情绪给哭出来,而后,平静回家。

到了我家孩子这,有的时候,我也是什么猜测都没有,就只是抱着自家孩子,让他在我怀里,任由泪水,慢慢地淌。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感受,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去包容孩子的哭闹,而不是反复地询问孩子为什么,在本就哭的梨花带雨的小身子面前,“逼着”他们对当下的那个行为,作出应有的解释。对行为作出解释,大人看着简单,对于三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却是有些难度。在寻常生活里头,就是我们自身,在有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一些事,都未必能够对外作出应有的解释。何况年幼的娃儿。

最后,从文字可知,其实,孩子在多个场景的“哭”,就是在表达“我不要”、“不”的内在声音,可该妈妈却视而不听。只顾着将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一个劲地给了出去,忘了孩子的需求与自身意愿,为孩子好让孩子听话照做的育儿方法,也有点是强硬了些。就健康而言,孩子不过三岁,他的记忆库里头,极有可能会是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可这知识的获得,不是给木头人喂饭,我们说了,孩子就能真的有所遵从。相反,我们应该是给孩子相关资料的阅读,让他潜移默化地了解疾病。我想,这比简单告诉孩子说“不穿衣服会感冒”要有用多了。

还有就是,有的时候,孩子感冒了,也不是什么坏事,感冒就是实践,不曾有过感冒,孩子不会懂得,感冒是什么滋味儿,也不会懂得,自己生病对家人影响多大。只不过说,很多父母都会忘了在孩子感冒的时候,就及时告诉孩子,宝宝为什么感冒了。还有就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与孩子交流疾病健康,我们的情绪很重要,我们的表达很关键。责备的表达,孩子自是不爱;探讨的交流,孩子多为喜欢。疾病没什么的。较之于感冒本身,我想,很多时候,母亲的情绪投射,恐惧折射,可能要可怕多了。倘若母亲不懂健康,建议妈妈在有空的时候,陪着孩子读读健康书籍,了解病因。而这,我觉得,《中医基础理论》是相当不错的文本教参,此书将病因给总结得相当具体。接触中医多年,我从未发现有哪本书,是能够将病因给总结得如此清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