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J帮帮忙 -30|让孩子长脑子

 安水如 2021-07-28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妈妈的提问


小安的答复

首先,别轻易将“terrible two”给挂心头,因为,教育类的书籍,不论出自于哪个写作者之手,那更多不过就是经验提取罢了,是基于儿童观察与个人实践获得。世界很大,每个人的眼睛都不大一样,加之孩子之间,虽有共性,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在这人世间,压根就不存在同一树叶脉络的人。比方说吧,当前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多中上层中国父母都很头疼孩子进入terrible two,这概念最初是源自于西方作者的一本书。但别忘了,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中国土地与欧美土地有所不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想,这道理,想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懂得的。这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进入terrible two的,至少我家孩子就没有进入terrible two,所以父母要读书,但不可偏信书。不然,“尽信书”,真的不如是“无书”要来得好一些。

其二,人的生命体是一个变化的个体,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我们都往往会是处于时时变日日变的时候。哪怕人体结构中坚固的骨骼部分,都会每七年左右就更新一次。也因此,中国古人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是很有道理的。这用在育儿上便是,我们真的没办法,也不能够以一样的方法来去应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眼睛与思维,都要跟随着去新陈代谢,唯有自己的思维与眼睛,都发生了格式化之后,我想,我们才能真的看懂孩子,是时理解才有可能发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与生长着,以固定不变的眼光来去看待他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我想,这只怕会是造就更多的terrible X(X是指年龄),这具体来说便是,六个月之前的儿童就是吃了睡,醒来就望望,不时哭哭,及至三岁左右,多半的孩子都会给你到处蹦跳,给人感觉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使不完的劲,父母若想着三俩岁儿童像六个月婴孩那样省心,那绝大多数的儿童,恐怕都是terrble two。倘若,我们知道这年纪的儿童就是这般的样子,对周围一切,哪怕我们看着极其寻常的桌子,都持怀好奇之心,想着去探索,去摸索,去学习,我想,我们就会为孩子的爱学惊叹。

其三,两岁左右的儿童,语言表达尚且不够完善,孩子基本掌握母语大概需要等到三岁。那在不被满足等的时候,他们自会第一时间本能般地采用哭闹打滚等方式来去阻止大人,以作表达,意为告诉父母等成年人说,“不”。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是有着独特的个性与特质,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玩具,他们也往往会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不要玩,需要不需要。别觉得孩子年幼不懂事。实际上,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是内在生命驱动力的结果,这也便是为什么说,幼童会是有着初始的兴趣萌芽,及至三年,孩子便会发展出来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也因此,中国古人会说“三岁看大”,为了挖掘儿童兴趣爱好,及探寻儿童往后的人生轨迹,他们往往会是在孩子百日的时候,将一些东西给端到儿童面前,由着他们去抓,抓到什么,这孩子的往后走向,大概也便是什么。虽说这不一定精准,但从某个侧面反应出来了,儿童的兴趣,在幼童是有迹可寻的,而这在西方的发展心理学里也有提及。

其四,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大概就是把自己给当成了游戏的主宰者。其实孩子是爱游戏的,他们往往会是喜欢自己主宰游戏,而父母等则成了游戏的陪伴者,是孩子游戏的绿叶陪衬来着。我觉得,这没什么的。关键在于,父母自身能不能很好做到,放下所有的面子与尊严,瓦解自身内在的各种思维禁锢,就单纯地,真的是陪孩子,好好去玩游戏。要清楚知道的是,陪孩子玩游戏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像孩子伙伴那样地玩。说倒地就倒地,说躺下就躺下。儿童的眼睛里只有真实,这也就是在游戏里,我们应该听从指令安排,该躺就躺(诸如如跳楼等触及生命危险的指令除外,但拒绝也要说明理由。他们不会给你们象征性地过过场就好了。我在十来岁与小孩玩游戏的时候,就真的钻进鸡栏,在那到处粪便,跳蚤遍地的弯腰才能爬进去,进去后只能低头趴着的地方待了好久。所以说,游戏没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像孩子那样不要脸不怕丢脸的蹲下身子来去玩,我们才能真的靠近孩子内心世界。游戏不是简单的父母设计,孩子遵行。游戏理应是交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能力,发展心智。人的能力获得是在实践中完成。

简单聊完了孩子,接下来,我就重点聊聊,该描述妈妈的几个可能性不足吧。

第一,看见孩子自身有执着之处的第一时间,我想并非先去努力改造孩子,而应该是回观自己,看自己在寻常生活的点滴里头,有没有执着之处。不要急着说没有,先给自己时间,耐下心来,让自己不断看清自身,乃至于把自己给看透,看穿。在这期间,千万不要过早下决断。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细心与忍耐,一直观察自己,终有一天,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据我经验所知,观察是需要耐心的,好比攀爬珠峰,又如进行马拉松赛跑。倘若,孩子身上的执着特质,我们自身不具备,那孩子的这份特质,想必便是传承于他人。人的特质等获得,并非百分百地传承于父母,儿童生长周边的每一人世万物,包括动植物,电视媒体等,都有可能会是带给孩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再便是,人的特质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用它们。爱哭的人,在必要时候,那“哭”可以成为绝对有用的武器,学过历史的便会有所知道,晚晴一重臣在兵败之后哭着要跳湖,被旁边待着的随从给及时捞回,这事被传到远在皇宫的慈禧耳朵后,她这执掌大权的帝后竟感动于他的忠心爱国,并没有惩罚他作为国家一代重臣,竟将国家的大兵给玩没了。特质的不适宜与无用,如同垃圾,只在于我们将其给用错了地方。

第二,经由几十年的熏陶与学习,我们已获得基本的人世经验,脑袋里头已是形成约定俗成的近乎自动化程序的固定模式,但孩子不同。孩子因经历欠缺,他们的处事方式更多是依照本能或在那当下的即兴处理。加之思维等尚未发展起来,他们对于外在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等,必定会是不如成年人圆润与周到。那,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去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当前看似笨拙的处事方式,而非看到孩子打滚等的时候,自己就在那待着,心烦意乱,排斥讨厌,心生抗拒等。在陪伴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自己有了情绪,都是在提醒自己的内在修持,做得还不够,那我们要试着去接受,这般不够完美的自己,并且要有这样的霸气,告诉自己与孩子说,我就这样,不完美,但喜欢。我们穷其一生,只能是趋向于完美,但永远不可能抵达完美。

第三,在接受孩子笨拙不圆润的前提下,我们的建议,对于孩子而言,也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参考,不可强加于儿童,不要想着孩子非要去听话照做。人与人之间的眼睛是有所不同的,同样一件事,我们觉得这般处理是挺好的,对于儿童来说,也许不认同,亦或说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能采纳父母的过去建议。也因此,我想对该提问妈妈说上这么一句也许让人很不舒服的话语——“孩子那样做,何错之有,为何非要道歉”?根据描述,这个不到两岁的孩子的情况,只不过就是说,他的处事方式,没有满足父母的心意罢了。父母存在角度,觉得在告知父母等“不需要”的时候,表达方式是怎样的最好,而不是打滚等方式。然,孩子不是父母,他们的处事方法,必然会是有所不同。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是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去等候孩子一点点学会圆润。不要觉得,自家孩子可以天才到父母说上几回,示范几回就会了。从这不难看出,陪伴孩子是特别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

第四,该提问妈妈提到惩罚。据我所知,惩罚不是不可以。但我不认为,惩罚的管教方式,对于儿童习惯养成,一定是百分百奏效,尤其是在即将进入人生第一逆反期的三两岁儿童的生长期。若是我们自己,被人惩罚的了,次数一旦多了起来,那内心深处,也定会是慢慢滋生出叛逆的种子出来。由此可知,也许,西方教育作者笔下的Terrible two 是过去岁月累积起来的不适当教养方式的总爆发与外在显现吧。再说了,已有一定历史的让人看着是简单又粗暴的行为主义疗法,也并不是特别提倡惩罚,更多是只奖不惩,即,你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那就对某种行为习惯进行强化,如不打滚的时候,我们就给孩子发一个小红花,奖励一本小绘本等(奖励品要是孩子喜欢的)。这是因为,惩罚多了,孩子可能会是逆反,越惩罚,越无畏,这大概便是中国民间所说的“破罐子破摔”吧。

最后,其实这是多余的了。但我还是想要重新再提以下。请母亲停止唠叨,试着接受孩子的一切,重点是“一切”(接受不等于纵容孩子不好习惯,而是说接受了自己就能没情绪,人看到孩子各种状况而不生情绪的时候,智慧妙用可能在那当下有所滋生,习惯纠正也便成了欢喜,将小事上升为大哭大闹的事,不大可能会是有所发生,这具体来说便是,不论他是做了好的,还是不好的,不论是让我们心满意足,还是惹我们不开心的了,我们都要去接受,并从中看到美。我也知道,对于初学妈妈来说,接受不好是相当困难的事,在不好中看到美好是难上加难的事。但,只要去做,去努力,去与自己的“心”,做较量,对自己的脑袋、思维、内在固守程序等进行有选择的新陈代谢,给予时间,付出耐心,就一定是可以的。人间一切都是好坏夹杂,再坏的背后,都有美好的存在,不然,中国某禅师,不会说这么一句话——“人要从黑暗看到亮光,从悲痛看到温暖”。有过一定人生阅历的都知道,哪怕人在泥泞,也一定是有美的存在,因为,美能让我们内在滋生力量,开出莲花。只不过说,我们能不能将自己给打造出来,让自己具备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与心灵。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们大人去教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但特别需要我们成年人的理解与包容,欣赏与柔爱。理解是力量。属于“心”的支持。

PS

关于“惩罚”,中科院心理咨询考核资料中有这么几段话——研究表明,惩罚的有效性是有限的: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只是减少了不合乎期望的行为,例如,简单的惩罚爱打人的孩子,不如教给他用别的方法应对挫折情境。

还有就是,惩罚要想生效,必须及时且前后一致。对一个问题行为,必须尽快惩罚,且惩罚必须相当有力度,在每一次不合希望的行为出现时都给予惩罚,如果有时容忍,有时惩罚,是不能改变孩子不好习惯的。

惩罚可能伴随着消极影响,因为孩子可能会把其他行为与惩罚联系起来。



说明

1、公号文章,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