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幕上的两个青年周恩来|孔祥玉与朱亚文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1-07-28
“八一”快到了


“南昌起义”题材的故事片,我没查过有多少个,周“总指挥”有多少人演过,我也没数过。仅就我感兴趣的两个扮演者说说。

孔祥玉

故事片《南昌起义》中周恩来的扮演者,1947年生人,原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1


故事片《南昌起义》改编自江西省原创的话剧《八一风暴》。
195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的刘云、余凡带着商定的提纲住进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原江西大旅社)的四楼,他们日夜阅读有关起义的资料,寻访起义当年在江西大旅社的工作人员。一个多月后,写出《第一面红旗》的话剧剧本草稿。1958年8月1日为庆祝八一建军节,江西省话剧团在南昌市公演该话剧,并易名为《八一风暴》。

1959年《八一风暴》首演节目单
【戳中图片可以拉大看】

传,在任的国家领导不能作为角色出现在舞台和影视剧里。这个文宣政策啥时候有的不太清楚。反正五十年代末上演的《八一风暴》把真实人物都虚化了,用了“方大来(周恩来)”“陈振山(贺龙)”等充满暗示的姓名来构架剧情。“文革”结束后,江西创作团队对该剧做出了重大修改,新版《八一风暴》中周恩来、贺龙、朱德等角色以真名出现。

从上图看,这些角色的造型都是按照观众熟知的中老年模样设计的,显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境。不过,剧场效果是真好。有网友回忆七十年代看江西话剧团的《八一风暴》,周恩来出场的时候观众都自发站立起来激动地鼓掌欢呼,这样的场景现在的小同学们听起来应该是理解不了的。

1980年有关部门安排上影厂把话剧《八一风暴》改编为故事片。点将汤晓丹组班子。有文献提到,汤导铺排的第一个工作是让人拿着青年时期周恩来、贺龙等人的照片去全国各个剧团找演员。他心里一定明白,领导南昌起义时周恩来才29岁,不可能让观众瞧见的是个屈着手臂、发际线严重靠后的大叔。

2


杂志封面上的《南昌起义》剧照

我印象,出现在故事片《南昌起义》中的青年周恩来应该是大银幕首例。扮演周恩来的孔祥玉彼时32岁,供职单位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孔祥玉的大学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的,我在介绍卞小贞的时候曾经提到,1964-1965入军艺的那批学员在学校上学的时间极短,绝大多数时间都下部队去当兵。孔祥玉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也提到他在军艺基本没学到什么。孔祥玉“毕业”分配到天津手表厂,1972年他调入天津话剧团。孔祥玉能汤晓丹网进去,是因为他在本单位的话剧中演过不止一次周恩来。最打动选角导演的扮相,应该是他演过南开时期的周恩来(话剧《觉悟》,主人公周翔宇,见左图)。

1980年银幕上的领袖角色,还处在观众用“像不像”上设卡的阶段。上影的化妆师认为,孔祥玉最大的问题是与周恩来鼻型差别太大。他的鼻翼空而且大,鼻头太尖,化妆师用油灰贴塑,让孔祥玉的鼻孔缩小并加宽鼻翼,使鼻翼鼻尖部位轮廓不显得太硬,拉近相似度。孔祥玉的眼睛虽大但是有些圆,化妆师把他的眼睛画长,往周恩来有棱角的眼型上靠。至于人中、发际线、唇形等方面的微调,化妆师也做了很多修饰。

3


外形上的“像”仅仅是基础,汤晓丹更在意表演。孔祥玉在剧院扮演过中、晚年期的周恩来,右手负伤和左手叉腰以及一说话身体前后摇晃的外形特征,在他身上较顽强地保住,这完全不符南昌起义时候的周。汤晓丹启发演员研究历史情形、走入角色内心,由孔祥玉自己“拆架子”。孔祥玉调动了他扮演“周翔宇”时的积累,南开四十字镜箴[注]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有过非常细致的要求,模范生周恩来一定是执行得非常到位。这让他确立了周恩来的仪态方面的基础。在分析了领导南昌起义前周恩来的革命履历后,平易近人、亲切真诚、充满爱心的情感基调也明晰了,在此基础上,再叠加领导力气质——敏捷、明朗、果断。孔祥玉总结“简单说:稳健、果敢、多思而坚毅是这个人物的基调。当然,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人物关系,表现他热情、爽朗、诚恳、干练等不同侧面的性格色彩。”

注,“南开镜箴”的内容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南昌起义》里的周恩来待人处事洒脱、大方、彬彬有礼,温和而又炯炯有神的眼睛,稍有些匆忙而又稳健的步子......与青年周恩来相处过的老一代们纷纷给出“形神兼备”的评价。据说也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认可。

孔祥玉表演剪辑



我把孔祥玉的戏份剪辑出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孔祥玉身后,扮演青年周恩来的演员越来越多,只是我关注这方面剧作的兴趣越来越弱。直到2017年建军九十年纪念日前夕,爱豆组团的“大业”序列又出新品——故事片《建军大业》。“大业”系列是电影国家队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模式。视觉语音和组合故事元素的手法与传统故事片路数已经完全不一样。核心团队中多了在香港玩娱乐片手法纯熟的人,大陆的电影咖们基本干了监理的活儿。


朱亚文

故事片《建军大业》中周恩来的扮演者,1984年生人。

1


如果说《南昌起义》还像个戏, 《建军大业》在我看更像工作场合常常用到的PPT幻灯。演员们的表演靠POSE当锚点。北电表演系毕业的朱亚文,在一部反映革命先贤留学法国的电视剧里演过周恩来,他在大银幕上演“南昌起义”时的周总指挥,那部电视剧是打动选角条线的重要“资质”。

《建军大业》中周恩来的戏份尽管在总时长上与《南昌起义》大体相当,但剧中角色担当的视觉效能跟1980年汤晓丹导演那一届已经全然换新。

2


前面我已经说过“大业”序列是看“星星”,剧情只是一个轴。鉴于此,孔祥玉与朱亚文被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功能平台,论谁更像、谁演的更好,好像不太有意义。《建军大业》的选角,基本已经不在意“像不像”的问题。与剧中的朱德(黄志忠 饰)等“完全不像”的演员比,朱亚文的外形与角色还算是比较近似的。

《建军大业》中的朱德和周恩来

1984年出生的朱亚文进《建军大业》组时候的年纪倒是跟孔祥玉差不多。如果对照两部影片中周恩来戏份的情绪元素,勇武风采、敏锐果断等方面交集甚多,《建军伟业》中周恩来在暴雨中内心闪过的哀痛以及片尾在香港养病时呈现的黯然无奈,可视为“伟业”给予这个年轻革命家的新意吧。

我曾经想象,以朱亚文面对镜头的表演能力,如果穿越回去《南昌起义》剧组,能替下孔祥玉么?好像还真不行。因为演员群体的表演风格还是需要统一的。孔祥玉的表演虽然极力克服,但是舞台痕迹依然重了些,与他后几部电影的表演相比,松弛度远远不行。但其他演员摆架子的风格也比较厉害,所以相形之下,孔祥玉与周边人的对手戏倒没有那么突出的“腔调”。朱亚文这届“南昌起义”,生活化表演已经不是问题,但演员们对时代氛围的浸淫显然不足,所以一群穿着历史衣装还是在演自己的青年星星是该片的主调也是票房的需要。

《南昌起义》的化妆师抓住周恩来眼型中棱角的特点,特地把眼睛弧线比较圆润的孔祥玉往锐度上调整,而《建军大业》的化妆师只注意到周恩来是个双眼皮大眼睛,非给眼睛很有棱角但是个单眼皮的朱亚文安装一个双眼皮眼贴,我觉得路子反了。

朱亚文表演剪辑



《建军大业》中周恩来的戏。

八一快到了。不在正日子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