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蕨菜:我们在吃恐龙的剩饭吗/蕨菜:我们在吃恐龙的剩菜吗?(《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史军)

 阅读美丽星空 2021-07-28

盛夏,跟朋友们一起去京郊爬山,中午蹭到了一个农家院吃饭。当看到菜单上的“凉拌山野菜”字样的时候,朋友们都按捺不住了。我告诉大家,这一路走过来根本没有看到什么能吃的小草树芽,可是大家丝毫不理睬我的疑惑,老板在一旁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东西是他从山上采来的。于是,我们的菜单上多了这道经典的农家乐菜。菜上来了,果然不出所料,那不过是拌上了一点大蒜末的罐装蕨菜芽。大家吃得不亦乐乎,交口称赞,“这野菜真不错!这可是恐龙吃过的野菜啊!”我刚想解释,想了想,还是生生地把话按回了肚子里,继续吃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蕨菜成为野菜的代名词,不得不承认,那一根根有点像“痒痒挠”的小叶子寄托很多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再加上“与恐龙一样古老”、“绿色天然”之类的宣传语,把蕨菜装扮得神乎其神。可是很少有人想过,北京的山上哪里有这么多蕨菜呢?殊不知,吃蕨菜有时也是有风险的!

我们吃的是什么蕨

还记得有一年在云南麻栗坡考察兰花。一日收工后,恰好看到路旁一片鲜嫩的蕨菜,那些小手般的嫩叶就像在召唤我们去采摘一样。于是经向导鉴定此种可吃之后,一伙人兴冲冲地采了好多。回到驻地,按捺不住兴奋,把蕨菜简单淘洗之后就爆炒来吃。餐桌上,大家直呼过瘾,可是吃完饭,问题来了,大家的舌头都麻了。难道说我们是吃错了蕨菜?

不得不承认,蕨类植物是一个大家族,目前现存的就有12000多种,所以吃错也不奇怪。北京周边的山上还真的有大量的蕨类植物分布,比如像落在地上的柏树叶片一样的卷柏,经常被我们当作盆景的铁线蕨,以及小孩子特别喜欢揪成一段一段的木贼,算起来,竟有33种之多,这对于喜欢潮湿环境的蕨类植物已经相当不易了。

虽然蕨类植物家族兴旺,但是能够被我们吃的种类并不多。像卷柏,铁线蕨之类的植物都太粗挺大了。实际上,中国的可食用蕨类植物满打满算也只有70种。其中,经常吃的只有蕨、朝鲜蛾眉蕨、东北角蕨、荚果蕨、问荆、水蕨等寥寥数种。而这些蕨类植物在北方的分布寥寥,于是,我才想阻止大家点这种经过长途运输的“本地野菜”。

食用蕨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之中,但是我并不觉得这种菜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些滑,有些黏,加上一分脆嫩,在蔬菜种类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野菜为何还能吸引国人?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对于山野总有割舍不断的情怀。于是,吃野菜就变成了一种仪式多过实在的行为,而蕨菜又是跟日常蔬菜差异最大的植物,在它们身上体验野游之趣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人成了这些植物的天敌。

在野外,我们很少看到蕨类植物被昆虫或者其他食草动物啃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干硬,更重要是绝大多数蕨类植物都准备了化学武器——氰化物。我们舌头中招就是因为这种武器起了作用,还好大家吃得不多,没有性命之忧。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采过野生蕨菜来吃。

除了氰化物,蕨类植物还给昆虫准备了特别的毒药——蜕皮激素。我们知道,在昆虫的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蜕皮以适应长大的身体,而蜕皮激素就让它们还没有充分发育的时候,就开始蜕皮,如此反复,昆虫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蜕皮激素不会影响到人类,但是想想也能感觉到蕨类植物的凶狠。

那么恐龙就对这些危险熟视无睹,或者说它们的口味都如此特别吗?

蕨菜能当恐龙正餐吗

实际上,蕨类植物的黄金时期是在距今3.5亿年至2.25亿年的石炭纪和二叠纪。那个时候,最早的恐龙才刚刚破壳而出,也许它们还能拿蕨类植物做正餐。而在恐龙大家族真正大发展时期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很多地方逐渐变得干冷起来,喜欢湿热的蕨类植物的地盘就都被裸子植物抢占了,这时的恐龙要想用蕨类植物填饱肚子,可是真要费点工夫了。所以,在绝大恐龙的食谱里,像南洋杉、扁柏之类的裸

子植物才是正餐,而蕨类植物大概只能算得上是餐后甜点吧。

那么,为什么蕨类植物会被当成“恐龙食品”呢?利用网络搜索以后,会发现所有的说法都指向一个出处——桫椤(现存的极少的有高大枝干的蕨类植物)曾经是恐龙的食物。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来桫椤确实古老——用采集的化石标本和活体对比发现,这种蕨类植物从恐龙时代到现在这种植物基本没有变化——恐龙要吃草,恐怕也会吃到桫椤头上;二来身材高大的桫椤(在现生蕨类植物中,桫椤绝对算得上是巨无霸)与恐龙的个头倒也相称。所以桫椤就这么定性为恐龙的美餐了,再后来,这个概念扩大化,成了“所有蕨菜

(蕨类植物)都是恐龙的食物”了。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恐龙是不是啃过桫椤,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2亿年前的地球上一度生长着蕨类植物组成的热带雨林。

叶片上的“下一代”

在合适的时间,合时的地点,翻看一片蕨类植物的叶片,会发现上面一片片或疏或密、虫卵模样的东西?先别紧张,长出这些“虫卵”,正是蕨类植物在“开花结果”呢。

这些形状各异的“虫卵”叫作孢子囊群,是由许许多多盛满了孢子的孢子囊组成的。这些“孢子”的作用,大致就像当于松柏杨柳的种子。当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开裂,孢子随着雨水或者风传播,当遇到适宜的环境时,孢子便开始萌发,不过,蕨类植物的孢子不会直接长成蕨类植物的幼苗,而是长成一个小叶片模样的原叶体。当原叶体发育成熟后,它们腹面会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这是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精子器中的精子须借助水的帮助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后的卵细胞会发育成胚,最终长成我们见到的蕨类植物植株。

昔日美餐今何在?

正因为精子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下才能去跟卵子“约会”,所以蕨类植物还是无法完全摆脱水环境的限制。到了古生代末期,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走向了衰退,许多高大的乔木完全灭绝了。地球历史上的“蕨类植物时代”也随之结束。从石炭纪到二叠纪,这些蕨类植物的遗体大量堆积,然后又被掩埋在湖泊沼泽之中,经过变质而炭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大范围的厚厚的煤层,石炭纪也因而得名。

更多的蕨类植物,放弃了高大挺拔的身姿,当起了默默无闻的小草。虽然无法确定,它们在恐龙食谱上的位置。但是,很多蕨类植物(凤尾蕨、水蕨等)的嫩叶无疑已经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

如果有机会亲自上山采来一把蕨菜,那自然是乐事一件。不过,一定要小心,因为蕨菜的嫩叶中含有大量的氰化物,如果不处理干净,轻则弄得舌头麻木,重则有性命之忧。

一般来说,要用淘米水浸泡24个小时以上。之后用沸水余烫,再放入冷水浸泡至少24个小时,直到蕨菜中没有特别的麻味和苦味。这样处理过后的蕨菜才能够安全食用。

(责任编辑/贾洪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