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沈阳中街考古地图定位31处文化遗址
除了鼓楼遗址之外,沈阳方城内究竟还有多少文化遗址?
著名清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的研究结果:除了鼓楼遗址外,方城内仍有30处著名的文化遗址。
研究:
故宫周边还有至少30处遗址
随着正阳街改造的推进,沉寂于地下数十年的鼓楼原址重新浮出地面,与沈阳市民见面。在佟悦看来,这只是方城内的一处文化遗址,如果未来实施地下施工,其它遗址也会逐渐现身。
“按照方城井字形结构,围绕着沈阳故宫周边至少还可以确定30处文化遗址。”佟悦介绍说,这些建成于明清甚至更早的建筑,基本都被埋藏在地下2米左右的位置,处于清文化地层内。
在这些文化遗址中,不仅有王府、县衙、将军府,也有书院、外国使馆、庙宇。佟悦介绍说,清军入关前,著名的摄政王多尔衮就住在北中街地区的睿亲王府内,位于沈阳路、朝阳街和正阳街两侧的清朝五部、盛京将军衙门、承德县衙等遗址都位于方城地下。
展示:
王府、庙宇、书院等都有涉及
在这份研究成果中,沈阳故宫周围的十一个王府以及道教、佛教庙宇,书院等都被准确地标注在地图上,明示着清代沈阳人的生活半径和基本习俗。
佟悦介绍说,这些遗址中,包括着市民并不熟悉的道教景佑宫、方城内唯一的使馆“高丽馆”和敬拜孔子的文庙等,而且从排列上看,基本上概括着“前朝后市”的基本观念,以及清初各个亲王之间的关系以及府衙设立的基本规范。
仅以南顺城路朝阳一小学段为例。这一地区是著名的文化地域,沈阳市最早的官学之一的萃升书院便位于此,南侧就是著名的孔庙。为了显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皇太极还设立了盛京城内唯一的使馆“高丽馆”,成为朝鲜和中国文化的交集地。
而从更多的皇子亲王来看,北中街地区的睿亲王府(多尔衮)、武英王(阿济格)、豫亲王府(多铎)等都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此住得比较近。而从兵刑工户礼五部来看,受到文德坊、武功坊的布置影响,兵、刑两部是被以“武”来看待,而户礼工被以“文”来看待,分列沈阳故宫两侧的正阳街和朝阳街。
怀古:
“今地名”仍在回忆盛京岁月
除去31处遗址,该研究也将一些政府机关和民居所在地做了明细划分。佟悦介绍说,方城内很多地区依然延续着大量的古名,例如萃升书院,现在这里叫翠生社区。坐落在文庙地址上的朝阳一小学曾经叫做“文庙小学”等。
而在方城内的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特殊地标,如在沈河区法院位置的马路仍叫承德路,这里是曾经的承德县县衙所在地,级别相当于沈阳市政府。而位于抚近门里,沈阳较早的花园小区——王府花园内,当年设立这一名称,是因为清代这里有三个王府:顺承王府、克勤王府和庄王府。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遗址也浮出了地面。佟悦说,民间用于供奉方城的土地神——城隍庙、求雨的龙王庙、税务衙门——课税司、传说中处理皇族犯罪的宗人府等,都在这里标注出来,显示出清朝年间的盛京城状况。
保护:
建议可用“立牌”方式说明
“制作这样一幅遗址地图,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址,衬托出沈阳的文化底蕴。”佟悦说,随着方城改造的展开,盛京城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的保护恢复重点,这些多年来考察到的文物古迹就需要保护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而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地下遗址,佟悦认为可以用“立牌”的方式实施保护。“在鼓楼遗址上,沈阳市政府设立了透明玻璃,保存文化遗址,显示了政府对于文化古迹的重视程度。”佟悦说,如果采用透明玻璃保护有困难,可以采用立牌子的方式,对施工队和市民加以说明,提高文化遗址保护水平。
另外,沈阳市在实施方城改造时,还需要尽量恢复原貌,最好不要擅自改动。佟悦举例说,仅以怀远门和抚近门为例,怀远门的大小和形式与清时完全不同,而抚近门除了设立多余的通道外,基本是按照原貌设立的,只是体积大出了1.5倍。最佳方式是恢复原貌,尽量不要加入现代元素。
课税司:中街路淡泊巷内(税收衙门)
鼓楼: 中街路和正阳街交汇处
饶余王府:肃亲王府西侧(阿巴泰府邸)
肃亲王府:沈阳路与正阳街交汇处(豪格府邸)
承德县: 沈河区法院对面(承德县衙门)
兵部: 沈阳路与正阳街南路口
刑部: 紧邻兵部南侧
宗人府: 承德路宗人府北巷(承办皇寺犯罪)
郑亲王府:沈河区委(济尔哈郎府邸)
盛京将军衙门:沈阳路与朝阳街交叉口路南
户部: 盛京将军衙门南侧
礼部: 户部南侧
工部: 礼部南侧
景佑宫: 沈阳市公安局档案馆旁(道教场所)
高丽馆: 沈河区城建局附近
文庙: 朝阳一小学(孔子庙)
萃升书院: 文庙北侧,在朝阳一小学内
龙王庙: 东顺城内街和沈阳路交汇处(祭雨场所)
庄亲王府: 王府花园内东顺城内街一侧(允禄府邸)
克勤王府: 王府花园东侧以及沈河房产局交叉点(岳托府邸)
顺承王府: 王府花园北侧紧邻中街派出所附近(萨哈廉府邸)
钟楼: 中街路和朝阳街交汇处
九门: 朝阳街和正阳街的九门路中间位置。(明代城门)
汗宫: 九门路偏朝阳街一侧(努尔哈赤进入盛京的住所)
豫亲王府: 北中街十王府巷 (多铎府邸)
城隍庙: 中街沈阳春天后身(供奉盛京城土地神)
武英王府: 北中街通天街东(阿济格府邸)
睿亲王府: 与武英王府对称(多尔衮府邸)
礼亲王府: 大政殿东北盛京花园所在地(代善府邸)
奉天府: 沈阳工商联后身地域
金王府: 朝阳二小学正门对面(尼堪府邸)
盛京方城建制未脱离“赫图阿拉”习惯
清朝官居建筑为何地基突出?一处北中街为何能建3处王府?
著名清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介绍,方城内清朝官居住在“高台”上,源于民族习惯。
“方城本身就是处在高坡上,这与努尔哈赤起兵的地点抚顺新宾赫图阿拉有关。”佟悦说,时值今日,这一地区每逢雨季仍会发生洪水等情况,满族山城建在高坡上同避洪水有关。
进入盛京城后,这一传统仍然不变。佟悦介绍,清朝盛京城最高处为接近4米的凤凰楼——皇帝居住地,而亲王、大臣等也有把宅邸建在平台上的传统,但不能超越3.8米的高度,否则就是犯上。
不过,并非所有的府邸都在高台上。佟悦说,进入康熙年间后,一些遗址就不会建立在这样的大高台上,而是将地基深深打入地下,这与个人喜好有关,而且府邸规模也在增加。
与电视剧所演不同,满族人在初入盛京城时,还是比较简朴的。“明末清初时,亲王府的规模仅为二进四合院,也就是两个四合院合并在一起的规模。”佟悦说,也正因如此,北中街地区,不仅有着三个亲王府,还有着努尔哈赤最早的居住地——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