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英雄出少年 革命热血洒满神州大地

 扫地僧一一 2021-07-28

图片

在抗战时期,曾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革命志士主动前往红色根据地——延安,投奔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

图片

图片

第一部分

唐丕光,原名义丕 ,1912年(民国元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道垦牧公司(今依安县依龙镇)农民家庭。祖父唐思恭,父唐锡三,世代务农,家境良好。丕光行四,自幼聪颖好学,性情刚毅,颇受父母偏爱。


10岁入唐家主办私学馆,喜欢珠算和书法。1929 年(民国十八年)3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师范讲习所,受到爱国思想启蒙教育,深为祖国内忧外患焦虑。两年毕业后,回家自修数学、自然等课,并求师辅导,准备到齐齐哈尔市继续求学深造,以报效国家。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并建立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政权,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唐丕光目睹日伪政权残暴统治,到处捕杀爱国志士,父老乡亲们过着亡国奴的悲惨生活。同时日伪推行的奴化教育,常常激起他满腔怒火。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8月,他为寻求抗日救亡道路,告别妻子李国艳和将满3个月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文娟),由表兄张福春护送,同表弟张荣春离开家乡,先坐马车经林甸县到泰康(今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后转乘火车到北平(北京)。经人介绍入东北沦亡中学,因学校经费不足,他只能自费学习。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暑假,唐丕光得知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招生,初试黄埔军校(即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合格,后到南京复试被录取。同年9月28日,23岁的唐丕光怀着拳拳报国之心,踏进南京中华门外通光营房,编在入伍生团。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28日,唐丕光晋为黄埔军校正式学员,编入第12期学生总队步兵2队,由于坚持刻苦训练,很快掌握军事要领。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将战火燃到上海。

19路军官兵和上海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军,终因消耗巨大以及军事装备不占优势,加之新增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侧翼,中国军队遂进行撤退,上海沦入敌手。国民党自料南京无法坚守,迁都重庆。军校总队从南京撤离,转移到江西省九江市南郊谭家畈。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20日,总队决定第12期学员提前毕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毕业典礼。

在武汉市停留待分配期间,得知东北军53军副军长黄显声和张学思(黄埔军校第10期学员,张学良弟)在河南省郾城51军留守处,办起东北人民抗日先锋队干部训练班。时过两周,黄显声在汉口市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张学思被迫去香港,训练班停办。

至此,唐丕光认清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实质,决心投奔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现抗日救国的伟大理想。

同年3月14日,他与同期志向相投的6名同学及后结识进步青年李明、卢兴国等9人从郾城出发西行,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和道道关卡,于18日到达西安。

八路军办事处请示周恩来副主席批准,23日,他们怀着对革命无限憧憬和希望,踏上人生新旅程,在陕北黄土高原丘壑中长途跋涉9天,于31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汇集的黄河之滨。开始了他们的革命生涯。

图片

他和黄埔军校6名同学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4期2队直属区队,学习第一课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所做的《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形势》报告,是黄埔军校不能学到的政治、军事理论知识。

同年8月毕业,分配到抗大区队训练班工作。10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多次请求,同8名黄埔军校同学到抗日前线河北省平山县焦炭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工作。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初,他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教育科列队股股长,后兼任抗大二分校教务处长。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他调任独立8旅副参谋长、17旅参谋长。率部征战长城内外,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完成晋察冀战斗任务。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开始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为消灭蒋匪军,唐丕光英勇善战,奋不顾身。

1947年,石家庄战役打响,他率部指挥攻打石家庄外围元氏,元氏是座石城,易守难攻。他亲临前沿阵地,战斗中被弹片击中胸部,血染军衣,不下火线,坚持战斗胜利。

1948年8月,他任副旅长。在孟县战斗中,他战斗在前沿,指挥47团主攻,给阎锡山所谓的“奋勇师”以歼灭性打击,俘虏敌师长张冀,击毙师参谋长。年底,平津战役拉开序幕,他升任陆军68军202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参加张家口包围战。

深夜,师部突然被敌军偷袭,因与3个作战团失去联系,情况十分危急。他沉着应战,指挥果断,夺回被敌人缴去的战防炮,在一间店房里同敌人展开激战,他棉袄被打开花,坚持到突围。

1949年4月,著名太原战役开始,唐丕光指挥部队主攻飞机场。机场路碉堡林立,火力封锁严密,每前进一步要付出很大代价。他身先士卒,指挥在前,在发起总攻时,腰部被子弹击中,坚持不下战场,直到攻城胜利。

1950年春,他率部到内蒙古剿匪,在归绥作战被匪徒冷枪打中胸部,仍指挥作战到最后。

同年夏,部队奉命修建官厅水库,他亲临施工现场,因洪水泛滥,工地塌方,他腰部又被压伤。

由于伤势严重,部队送他到北京大学医院治疗,因他多次负重伤,流血过多,身体虚弱,病情不断恶化,多方抢救无效,于同年11月22日逝世,终年38岁。京津卫戌司令员杨成武参加追悼会并致悼词,骨灰安放在北京西郊人民公墓(今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图片

第二部分

上边说到,1938年唐丕光和同期的8名同学前往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

其中包括:唐丕光、卢兴国、张现实、朱军、王辛、陈建中、李明,韩振声,冯世潭。

下面就让我们来说说这个卢兴国,卢兴国是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良田村一位大山里的儿子,1918年出生。

一提到卢兴国同志抗战的传奇经历,村里的人们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中学时期,为寻求抗日救国和革命真理,他和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先到驻汉口的东北军一〇五师报名入伍,并随军到达西安编到二营迫击炮排。

1937年9月,卢兴国随部开赴津浦前线参加抗战。

1938年1月中旬回到武汉跟随朱孜兢(1936年在白区的中共党员,后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等人去敌后打游击。

1938年2月上旬,参加了张学思和黄显声两位将军开办的东北人民抗日先锋队干部训练班学习。

1938年2月,在周恩来同志的帮助下,卢兴国等人怀着对日寇的刻骨仇恨,经过千难万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通过革命的洗礼,由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变成了一个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图片

1938年4月,卢兴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卢兴国从延安抗大第四期中毕业后,他急切地要求到抗日前线去参加抗日。他的要求很快得到党组织的批准。

1938年10月7日,他和其他8名同学参加第一个东北干部队由延安出发,奔赴模范抗日根据地一一普察冀军区。经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通过敌人几道封锁线,在实践中得到了新的锻炼和考验。同年11月29日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晋察冀军区。

当时军区司令部设在焦炭庄,卢兴国等人被安排住李台村。

在该村住约有两个多月中,他们在这里多次聆听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舒同关于抗日敌后战场的形势报告,接触了大量的抗日军民,积极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

在敌后军民团结抗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召下,卢兴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他也深刻体会到,抗战是长期而持久的,要作好个人牺牲的准备。

由于抗日根据地周围汉奸走狗,与日寇勾结,迫害抗日志士和大肆摧残抗日力量,在日寇疯狂向八路军进攻和“扫荡”中,斗争环境艰苦异常,卢兴国等人真的感受到导师《论持久战》的高瞻远瞩。

1939年5月初,日寇桑木师团小林联队的木曾中队由易县西犯与西林警备队及清乡队共300余人进占了易县西大龙华。

卢兴国营奉命开赴河北省易县,分区决定5月20日向据点的敌人发起袭击。为了精确打击这股顽敌,当天早晨6时,杨成武司令员亲临北石楼北山布署战斗任务。7时许,营长命令十一、十二连担任阻击任务,九、十连为反冲锋队。

这次,卢兴国和十一连的副连长是第一次单独指挥一个连作战。他们两个连接受任务后,迅速召开班排长会议,商定作战方案,随后投入战斗。他们两个连在击退从梁各庄三次用汽车运来的敌人增援部队后,到下午2时发起猛烈的反攻,使大龙华一战获得了全歼守敌的战斗胜利。

晋察冀边区,是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边区军民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和军区的领导下,八路军在抗日民众的支持下,接连打了许多漂亮仗。

如1939年陈庄战斗,大龙华战斗等,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抗日火焰在日寇后方燃起熊熊大火,迫使日军前后难顾,大大迟滞了日寇向正面战场的进攻,有力配合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各根据地的建设。

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卢兴国他参加了六次反“扫荡”斗争,特别是在1941年和1943年的两次最大的反“扫荡”时间里,在7万日寇铁蹄踏遍晋察冀边区进行“铁壁台围”,“梳篦式清剿”、“马蹄型堡垒战”,“鱼鳞式包围阵”等残酷的围剿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就是他们分区的骄傲。

卢兴国历经了出生入死的洗礼,自己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成长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八路军干部。

为了彻底粉碎日寇侵华暴行的“扫荡”,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到“敌后的敌后去打击敌人、打破敌人的堡垒政策和封锁政策,到敌占区去发动群众”号召,分区根据上级指示,命令各团和各县支队组织武工队,深入到敌占区去发动群众消灭日寇。1942年下半年,卢兴国调到一团(即狼牙山五壮士团)任作战队训参谋。

这一年也是抗战最艰难的一年,由于敌人蚕食和堡垒政策,在封锁沟、封锁墙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里,根据地在不断缩小,边区军民遭受重大损失,真是“迈步是焦士,台头见狼烟,边区碉堡占林立,中原遍地是尸骸。”

卢兴国被调到山西省雁北支队司令部当作战参谋。在反“扫荡”中,他受命坚持开展山头斗争。

卢兴国坚持的山头是山西省灵邱县下关南的铁脚山,他的任务是在斗争里监视下关敌人的活动。

开始时,他们是一个连的兵力,后来为一个排,再后为一个班,由于斗争的艰苦和地区狭小,最后只剩下他与一位测图员和一名侦察员。他们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同民兵一道与日寇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游击战,胜利地完成了首长交给的战略任务。

当时军区作战科在向支队司令部咨询敌情时,还多次关切地问“卢兴国观察点情况如何?”所以抗战胜利后,卢兴国见到作战科的同志,大家相拥在一起,悲喜交集,久久不想释手。

由于敌人年年“扫荡”,再加1940至1941年的旱灾,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雁北地区产生了严重的粮荒,群众宁可勒着肚皮咽糠吃野菜,也要忍受饥饿献出粮食支援抗战。

党中央和导师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八路军除第一线战斗部队外,部队都动员起来开荒种地。上级还规定,后方机关和部队每人每年交3个月菜金钱,鼓励人人搞生产,个个参加劳动。

如种菜、种粮、打柴、运输、纺线、捻毛线、打毛衣、织毛袜、做棉衣等,通过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

个人劳动收入采取分红制,菜金钱未交齐前,按三七或二八分红,即:

个人得三或二,公家得七或八;菜金钱交齐后,则按倒二八或三七分红,即:个人得八或七,公家得二或三。

在这样的生产运动下,卢兴国除了种地、打柴、搬运外,还学会了织毛衣、捻毛线和做棉衣。

从此,人民群众和军队指战员的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体质也大为增强。

图片

1943年,随着 “敌后的敌后”斗争的大力开展,再加上大生产运动,还有武工队不时的掏敌人老窝,到处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搞得敌人顾此失彼,日夜惊慌,时刻胆颤。

八路军从此由被动转入主动,抗日战争反攻的局面,正步步为营展开。

这年,卢兴国等人在敌后的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三三”制政权,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不断打击日伪据点。

我们的根据地在不断扩大中,同时这就自然缩小和限制了敌人的活动地域。

那些本来觉得根本无法战胜的吓倒人的困难,都是靠着这样的艰苦卓绝和钢铁意志,尤其是基层的智慧和创新,才最终克服的!

图片

图片

【英烈传1】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烈士:林详谦

邓毛谢古打头阵,三落三起三夫人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如今,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最无耻谎言:八路军游而不击!

-扫码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