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公,而孙皓降魏后被封为侯

 三北文体 2021-07-28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为什么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公,而孙皓降魏后被封为侯?请看头条好友的回答:

新乡小子先锋员  


刘禅投降和孙浩皓投降待遇的确是有很大去别的,咱们先看看刘禅。

其中仅仅刘氏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可见刘氏子孙还是又被优待,虽然没啥实权,但是这可是最好的结局了,基本上算是烧高香了,最起码衣食无忧。

刘禅,被封安乐县公,食邑万户。


刘永,备庶子,投降后被封为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辑,刘备庶子刘理之子,拜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备的其余儿子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璩,都被迁往洛阳,永嘉之乱时,子孙全被杀只有刘永之孙刘玄逃亡蜀地,被李特封为安乐公。

再看看孙皓的结局。

孙皓投降时,只是封侯,基本和刘禅的子孙是一个等级的。爵位不仅低了一等,而且,封的是"归命侯",明显带有讽刺意味人家,刘禅可是“安乐公”,人比人气死人啊。只赏给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只有五百匹,绵也只有五百斤。

那么为什么会有什么差距呢?

  1. 刘禅的确还是有点才华的,不要认为小说演绎那样刘禅是如此不堪,扶不起的阿斗。人家在位四十年,诸葛亮在刘禅当皇帝第十年就死了,刘禅自己还撑了30年,你能说人家次。而孙皓的确很残暴,名声不好,司马家打心眼里也看不上,江东鼠辈天天这么说人家,真碰见人家,还真有点瞧不起人家。

  2. 刘禅得感谢东吴的存在,刘禅率先投降是有优势的,司马昭一看,投降了,赶紧加以优待,我们是有带俘虏的,东吴你们老孙家看看老刘家,别死撑着了,保你衣食无忧。等孙皓再投,基本上国家统一了,这些表面形式工作意义也就不大了。

  3.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看看两人面对晋帝的反应,太明显不过了啊,刘禅——此间乐,不思蜀。孙皓——臣在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太嚣张了啊。

这就是两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勇战王聊历史  

刘禅是263年投降;东吴孙皓是280年投降。同样是投降,两人待遇差别很大。

刘禅投降后,被封了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孙为三都尉封侯的也有五十多人。

而孙皓投降时,只是封侯,爵位不仅低了一等。而且,封的是"归命侯",明显带有讽刺意味。只赏给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只有五百匹,绵也只有五百斤。他的子孙也只是封郎中。

两人差距如此大,主要是因为刘禅投降的早!刘禅要感谢东吴,刘禅投降的时候,东吴还在,司马家肯定要厚待刘禅这个降主,做做样子给东吴看。

告诉东吴,我司马家优待俘虏!不要怕,就算投降了,也能安享晚年。保证你们投降后,子孙衣食无忧。所以,千万别死扛到底。顺应形势,还能给自己和子孙留条后路。

伊耆角木 


先更正题主一个错误,刘禅是降魏,孙皓投降的时候司马炎已经代魏称帝了,他是降晋而不是降魏。如果说为什么刘禅获封比孙皓高,大概两个原因,一是刘禅顺从孙皓倔强;二是作为接受汉室“禅让”的曹魏给予汉室宗亲身份的刘禅以优待;三是给刘禅的重封是做给东吴看的,表示对投降皇帝的优待,而孙皓投降时已天下一统没有这个必要了。


263年,曹魏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逼曹魏末代君主曹奂禅让于自己,曹魏灭亡,晋朝建立。曹奂被封为陈留王。直到280年,晋灭吴,完成一统,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

从三国的末代君主爵位上来讲,曹奂最高,陈留王。位居王爵,因为晋得位于曹魏,所以必须给予最高规格优待,这无可厚非。随后就是刘禅,安乐县公,食邑万户,有自己的安乐公国,而且是世袭爵位,刘禅死后其六子刘恂继任为安乐公。而孙皓被封为归命侯,仅仅获得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儿子封为中郎,孙子封为郎中。所以说,刘禅的安乐公是真的公爵,而孙皓的侯爵只是个称号,连食邑都没有,只有点田,然后每年拿工资而已,子孙也只是封官而不是获得爵位继承权。这个归命侯的意思是“归顺天命”而不是一个叫“归命”地方的侯,这反而有点像“威侯”、“壮缪侯”这样的谥号,不是类似“武乡侯”、“汉寿亭侯”这样的实际侯爵爵位。


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刘禅顺从而孙皓倔强。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但是他投降了,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所以面对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多照顾一点呢?而孙皓不一样,是在最后晋朝发动大军以压倒性优势打来,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其次是刘禅毕竟是汉室宗亲。他投降的时候还是曹魏。曹魏是得位于汉献帝禅让,所以,曹魏对于汉室宗亲一直是优待政策,故而给刘禅公爵,也是体现自己大度。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考虑。刘禅投降时是263年,此时东吴还在。所以司马昭给刘禅高爵厚禄,就是做给东吴孙休(那时候君主还不是孙皓)看,告诉他投降可以获得优待。而司马炎灭东吴之后,天下已经完全是晋朝的了,那又何必再浪费一个世袭公爵爵位和一个县的封地呢?

碣石樵子  

此问具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刘禅是投降于魏,而孙皓则是投降于晋。在不少人眼中,似乎三国时期最后完成统一的是曹魏政权,但其实三国末期司马氏掌权后,曹魏已经是大权旁落,并于公元265年被司马炎所建立的晋所代替。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魏蜀吴的灭亡顺序,本应是蜀、魏、吴,而完成统一的则是新政权晋。

更正完了题目,再来简单聊一聊刘禅和孙皓两人境遇为何不同吧!

首先,《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并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大家在理解这一段历史时,还需以史书为准,更不能将影视剧作为论据。否则,便很容易曲解历史,甚至闹出笑话。

诚如题主说言,后主刘禅投降时,其所获待遇确实比较高,本人也算是得到了善终,这在古代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如果分析原因,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曹魏政权为了稳固局势和加速统一,对受降蜀国君臣的待遇较好

自东汉末年起,各路军阀便开始了长期的纷争。经过残酷的战争,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三方中,以曹魏的实力最强,但也很难在短期内吞并蜀汉和东吴。

在蜀国后期,因无被长期的战争消耗所拖累,民生也逐渐凋敝,灭亡也是近在迟尺。此时曹魏派遣大将邓艾率军进取蜀地,后主很快选择了投降。从当时双方的事态来讲,蜀国固然有不少天险可凭,但败局却无法扭转。

在这样的形势下,刘禅选择了投降,因而算是避免了进一步发生战争。蜀国的投降,对曹魏来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事情,不仅省去了军事消耗,而且进一步孤立了东吴。因此,对刘禅一干受降君臣的待遇比较好。

曹氏一族确实怀有爱才之心

除了战略和军事原因,曹魏对后主刘禅进行礼遇和优待,还与曹氏一族尊重人才的传统有关。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自曹操时期开始,就开创了极为重视人才的风气,因而也使得曹魏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另外,曹操父子在建安时代,也算得上了不起的文人了,对后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说,即便曹魏后期也存在政治腐败的现象,但这种爱惜人才的传统,还是存在的。而作为能与曹魏抗衡几十年的刘禅,也并非民间流传的那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曹魏统治者厚待刘禅,也在情理之中。

而与刘禅不同,在孙皓其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很臭,也确实是个无道昏君。加之此时司马氏已获得天下之大半,完成最终的统一并不困难。所以,对这位受降的孙皓,并没有给与像刘禅一样的待遇。

大国布衣  

蜀汉灭亡于公元263年,那时候大将军姜维正因除宦官黄皓而不得而暂避屯兵沓中,当年魏国大将军,晋王司马昭以钟会,邓艾为首大举伐蜀,钟会正面在剑门关一带受到蜀军顽抗,邓艾则借助蜀地山民的帮助偷渡阴平犹如天降神兵奇袭成都,后主在惊慌失措中举城投降,蜀汉亡,而此时成都尚有5万军队。

蜀汉亡后,后主及宗室大臣上万人被迁往洛阳,魏封其为安乐公,后主晚年锦衣玉食虽不及当皇帝之时,当好歹也有好酒好肉乐的做个寓公。

而东吴值到蜀汉灭亡27年后公元280年才由晋武帝司马炎下旨起30万大军水陆并进伐吴,西晋灭吴没有灭蜀那么顺利,战争前后共进行了近一年时间,东吴亡国之后,吴后主孙皓同样被举族迁往洛阳,但此时司马昭已经死去多年,安乐公刘禅也在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晋武帝为表怀柔之心,以孙皓思晋已久,不忍加兵于吴民,其忠可嘉,特降封孙皓为归命侯,各种待遇昔如郡王。

两位亡国之君为何最后的封爵各不相同,解释起来也容易,司马昭在世时,是有斩草除根之心,但刘禅的虚伪无为骗过了他,为了笼络蜀人,以安乐公礼待之让其终老洛阳也不错。

而晋武帝是史上有名的仁慈皇帝,魏元帝曹奂禅让时,武帝还封他为陈留王,令其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对于孙皓这样的亡国之君,待遇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圆梦人A  

谢谢题主邀请。刘禅与孙皓都是国破后投降于司马氏的,但魏主对待刘禅、晋主对待孙皓的政治待遇与物质待遇却有所不同,是“一制两策”或“一封两待”,即都予以降级分封,但具体含金量(内容)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客观因素:投降时间不同,形也不同势也有异。

这一点很重要。一亩小麦夏天收割那是粒饱面足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而到冬天收成则冻死干坏废柴一堆送也没人要。同样是个值钱的东西,要看落到谁的手里,是行家还是外行,看时也看势也,时间的节点与形势相叠加,谁值钱谁份量重就一目了然。刘禅与孙皓投降之间相差了18年,18年时间天翻地覆形势兜变,刘禅投降时魏国专揽国政者为大将军的司马昭,而孙皓投降时(280年)已是晋武帝司马炎,虽是司马父子,但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事,是为此理。



二是主观因素: 二人在各国的执政表现差别天壤影响有别。

这一点正史书上有明文记载。刘禅主政蜀国41年,前期诸葛亮辅政,他没有多大实权与作为。后期独掌朝政后,支持姜维继续北伐,但宠信黄皓而丧国,他虽能力平庸,但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绝不是昏君,属于主暗臣奸;然反观东吴之孙皓,用残暴二字形容实不为过,草菅人命、行事荒淫、残害忠良、嗜杀成性、坏事做绝,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一个。所有这些,肯定天下耳闻,两个差别这么大的亡国之主,其投降的待遇肯定要要有区别的,古人尤其讲德,否则司马氏怎能安天下之與论?!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第一,刘禅投降的早,魏国有千金买马骨的想法,做个样子给东吴看。等到孙皓投降的时候,后边已经没有需要立榜样的了。

第二,刘禅是在蜀军主力尚存的时候主动投降的,如果刘禅坚决抵抗,以成都的库存和蜀军主力的兵力,魏军还真未必能讨的了好。而孙皓投降的时候吴军主力已经被打光了,光杆司令被逼投降,自然没什么好待遇。

第三,刘禅名声比孙皓好,而且会做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肯定比孙皓那句“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效果要好的多。

史论纵横  

两人投降的环境、时机都不一样,因此待遇肯定不一样。

刘禅投降带有意外色彩,很可能是司马昭还未曾想到,哎呦,蜀国咋一下子就投降了呢?

司马昭觉得蜀汉姜维屡屡骚扰边境,应该干他娘的一顿,让他消停一会,于是让钟会和邓艾分兵两路去伐蜀,结果作为主力的钟会遭到了蜀国军事力量的顽强抵抗,寸步难行。天府之国,易守难攻,这是出了名的,钟会觉得没有意思,就想要撤退。

然而那边邓艾是直捣成都,一看魏国都兵临城下,刘禅直接投降了。要知道,邓艾攻打成都,用的是一个“奇袭”。就是邓艾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刘禅突然投降这个结果除了刘禅,谁也没想到,大冷门,姜维、钟会,邓艾,司马炎等等都没想到,成都城坚固,还有点人马,粮草也充足,外面姜维还有六七万人马。

司马炎一看,这属于识时务者为俊杰啊!注定是我司马家要一统天下啊,于是封了个安乐公,顺便也给东吴看看,咱们优待俘虏。

到东吴要投降的时候,孙皓把吴国搞得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所以不投也是亡国,还不如投了的好,因此投降已经是水到渠成,没有丝毫悬念了,没有一点意外,一点惊喜。

而且,这边是司马炎已经篡位,建立了晋朝,在司马炎看来,魏国时,魏、蜀、吴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到晋朝的时候,晋朝已经算是大一统了,不是跟你闹哈哈了,和吴国应该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因此,孙皓投降的时候当然要降档了。

其实主要还是实力太弱,就像做买卖一样,你的实力就是你的产品,你产品好,人家肯定出大价钱啊!你产品不行,人家给你的价钱就低呗!

国史拾遗  

刘禅是首先投降的,孙皓后投降的。先来的肯定是要受优待的。

刘禅投降的时候,吴国还在。司马昭肯定要对刘禅好点,甚至要破格优待。这样,才能吸引吴国也投降。如果对刘禅不好,那以后灭吴国时,吴国肯定会拼死抵抗。

另外,刘禅的投降也更有“诚意”。当时姜维等人手里还有五万大军呢,蜀国其它地方也有一两万兵力。刘禅不一定要投降,他还可以跑到南方去,也可以跑到吴国。有姜维、张翼、廖化这样的大将,有六七万精锐,吴国再支援两三万,就是十万大军。蜀国还有复国机会的。但刘禅却直接投降了,岂不是很有“诚意”?司马昭自然要好好感谢一下刘禅,封个公爵不算什么。 

而孙皓那边,已经是完全众叛亲离了,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另外,孙皓名声太坏了。他昏庸暴虐、滥杀无辜、沉迷酒色,是少有的暴君。刘禅虽然能力平庸,但也没干过什么坏事。两人的名声恐怕也会影响待遇。

金锣山轶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了一个榜样是展示给别人看的,其结果是是花更少的代价去获得更大的利益。


要在战国时期,郭隗就给燕昭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听闻某地有一匹宝马,于是变让下属带着千金去买宝马,等到买马的人找到那匹宝马之后,宝马只剩一堆白骨。既然宝马已死,那买马的人就花了五百金买下马骨去见国王,国王见后大怒:我要买的是活马,要一匹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500金!那买马的人说道:国君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买到宝马是因为大家不相信您能高价买马,现在大家知道您愿意花500金去买一匹死马,还怕没人愿意卖出宝马吗?





郭隗可算得上一位鼎级营销师了,而我们的刘禅同志就很不幸地当成了一匹"死马"打了个广告:✘✘说了,只要您投降好处大大的!您还等什么!
至于孙皓,他是最后一个投降的人,此时天下归于一家,比起老用户刘禅,优惠自然少的多了。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关注:大别山神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