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那么多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三北文体 2021-07-28

首先说,魏延镇守汉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点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沔阳自称汉中王,之后留魏延在汉中镇守,终点是到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魏延任诸葛亮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一直没有再回成都,汉中方面的事务都由诸葛亮说了算,镇守汉中的主要职责已经与魏延无关了。

先说魏延守汉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汉中,主要是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决定的。刘备称汉中王后发生了关羽失荆州事件,之后刘备率兵报仇,再之后刘备死了,蜀汉与孙吴恢复了关系,当时的焦点在荆州。在此期间曹操也死了,儿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击重点放在了孙吴,先后三次南征,汉中并不是曹丕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汉中没有面临太大的外部威胁,这是魏延顺利完成镇守汉中任务的关键。魏延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位时的重臣,也是蜀后主刘禅继位前期蜀国的国防中坚。

当初,刘备率军攻取汉中还成都时,要选一将留守,大家都以为此重任非身经百战的猛将张飞莫属,张飞也有此意,刘备却慧眼识才,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牙门将军魏延。大家见刘备如此,都有些惊讶。当时的蜀军中将星闪耀,人才济济,除关羽驻守荆州外,张飞、赵云、马超甚至老将黄忠都比魏延名头响亮,按理说汉中太守一职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可善于识人的刘备偏偏就看好他,将镇守汉中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其实,刘备心里有数:关、张、赵、马、黄都是勇冠三军的骁将,这几位冲锋陷阵、乱军中直取上将首级都不在话下,若论起奇谋将略、诡诈用兵来,都不如足智多谋的魏延。在选谁担任汉中太守一事上,刘备反复斟酌,终于弃张飞而任魏延,从事后效果来看,他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

刘备拜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蜀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客观的说,“发于卒伍”的魏延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若论军事业务水准,甚至不逊于诸葛亮。

而且,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绝非演义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是一个长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谋勇兼具,对蜀汉忠心耿耿,且屡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汉中的企图,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御法替蜀国牢牢地把守住了汉中这个北大门,时间跨度竟长达40年。魏延据守汉中之初 ,正值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 。公元219年,留守荆州的蜀汉前将军关羽突然发起了针对曹魏的襄樊战役,开局时所向披靡,形势大好,不料却被盟友东吴抄了后路,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率大军空国而出,讨伐东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吴将陆逊击溃,刘备领残军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郁自责中病死。蜀军东征惨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一片骚然,叛乱、哗变、内讧此起彼伏,北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入汉中。

魏延果然有大将之才。他统兵有方,攻守得当,屡次击退魏军的攻伐,使其无机可乘,长时间不敢轻易图谋汉中。魏延极善以奇用兵,战略战术运用得无懈可击,不仅让曹魏谋夺汉中的企图一次次落空,也为稳定蜀国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用事实证明了当初先主力排众议攫拔自己是多么的英明睿智。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军,魏延是怎样做到使汉中固若金汤的呢?《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当初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以御敌,若魏军来攻,因外围蜀军牵制,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击溃曹爽,就是因为坚守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参透了汉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敌我态势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御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坚守汉中长达40年,就是坚定不移执行了“以城垣为依托,将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围,使敌军无法集中力量直捣核心,再相机发起反攻,驱逐或歼灭汹汹来犯之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正确方针。

再说姜维镇守汉中。

诸葛亮死后,被誉为“陇西奇才”的姜维承袭了他的衣钵,开始独揽蜀汉军政大权。他全面主持蜀国军政后改变了以前的军事作战思路,特别是在防守汉中上,用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屡被验证的成功模式。姜维认为,魏延制定的策略过于保守,它虽可以防御敌人,但却不能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可以一次次卷土重来。姜维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叫“敛兵聚谷”。就是等魏军进攻时,撤回部署在外围的兵力,再坚壁清野,重兵据守汉、乐二城,拖住魏军使其无法进兵平原地区。 蜀军则不停地派出小股游兵袭扰敌军,使其不得休息,待敌粮草耗尽, 疲惫不堪,被迫撤军时,以逸待劳的蜀军大部队全力出击,定可歼灭来犯之敌,大获全胜。姜维否定了魏延的战略方针后,开始全面实施自己的“ 新军事思想”。他将部署在外围的蜀军主力全部撤回,命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为了增加防御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堡垒。

姜维的战略战术思维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忽略了魏、蜀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将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确实是好办法,但自己必须有远超敌军的实力以及超强的机动能力才有必胜把握。蜀军以步卒为主,长于山地战,而来自北方的魏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迅捷飘忽,机动能力比蜀军强太多。姜维之法实际上是以短击长。即使魏军矢尽粮绝,被迫回撤,靠两条腿追击的蜀军跑得过魏军的四条腿吗?机动能力远逊对方,对撤退魏军实施合围并一举围歼的计划很难奏效。更加危险的是,姜维将魏延布防在外围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汉、乐二城,实际上战略纵深已大大缩小。魏军长驱直入,一旦攻破汉、乐防线中的一个点,整个汉中防御就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这是必须回顾一下姜维与汉中的关系,厘清基本史实。诸葛亮死后,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根据这个记载,姜维没有去镇守汉中。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维才“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但“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姜维这时虽到了汉中,但并不负主要责任。蒋琬死后费祎为大将军,他对姜维提出的北伐并不热心,姜维难有太大作为。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就是姜维面临的主要问题:上面没有人支持,孤掌难鸣。

而此时天下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汉中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曹真伐蜀、曹爽伐蜀虽然都失败了,但汉中成了曹魏攻击的重点方向。诸葛亮在世时,魏蜀之间呈“蜀攻魏守”的态势,诸葛亮去世后曹魏慢慢改变了策略,也发起过主动进攻,邓艾主持西线战事后,双方呈对攻状态。进入对攻后比的就是综合国力了,在这方面蜀汉显然差得远,姜维后来虽然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持全国军事,但面对综合实力强大的对手,他也难有太大作为。

除此之外姜维还面临着内部的掣肘,后主刘禅亲政以后重用宦官,姜维劝阻不听,姜维感到了害怕,这是因为,蜀汉内部政治生态已今非昔比,姜维在蜀汉没有根基,蜀汉本土势力越来越壮大,姜维其实空有其名。

最后说说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战。

这是蜀汉的最后一战,虽然蜀汉失败是必然的,但就战术层面而言,蜀汉方面也有失误,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当时魏军分三路进击蜀汉,分别是:

  1. 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拖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让其不得东顾,这路人马约3万人;

  2. 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这路人马也在3万人左右;

  3. 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这路人马在10万人左右。

从以上部署看,钟会这一路是主力,其它两路属于配合作战。此时,姜维应该坐镇汉中才对,但他却远在沓中,这项人事安排很成问题。

就姜维来说,这并不由他来选择,他很无奈。但即使如此,在魏军发起总攻前姜维预感到汉中会有危险,仍然上表后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按理说这个命令他可以直接下达,但现在也只能是提建议。这个重要的建议,因为宦官黄皓听信鬼神,认为敌军不会来而作罢,对于姜维的上表蜀汉“群臣不知”。

钟会率军进入汉中平原后,发现蜀军主动退至各个据点不出来交战,于是命魏将荀恺、李辅等各率一部人马包围了汉城、乐城等要点,自己西出阳安口,攻击阳平关。魏军围住汉城、乐城,但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守卫阳平关的蜀将蒋斌劝降,蒋斌是蒋琬之子,拒绝投降,但手下将领蒋舒却献关投降。蒋舒原来是武兴督,没什么战绩,也不知道是怎么疏通了关系,被安排协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这项人事安排也很有问题,直接导致了汉中的丢失,而这时姜维并不在汉中,所以他与丢失汉中没有关系。

接下来,钟会指挥人马占领汉中各处,在路过定军山时,钟会听说诸葛亮埋在这里,钟会特意派人前往祭拜,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的附近牧马砍柴。姜维率领的蜀军在沓中被邓艾等纠缠,无法抽身,看到汉中情况危急,姜维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姜维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姜维之所以没有向汉中驰援,是因为战事发展得太快,钟会已夺取了汉中的多数地方。回顾以上丢失汉中的经过,可以看出,失汉中跟姜维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按理说应该对汉中之败负责,但他这个大将军其实只是个“沓中军分区司令”,负不起那么大的责任。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