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除夕,除夕的来历是什么呢

 三北文体 2021-07-28

先上几首关于除夕的诗:

《一枝春(除夕)》

宋代: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水调歌头(除夕)》

宋代:李处全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

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南乡子(除夕又作)》

宋代:李处全

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

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

《卜算子(除夕)》

宋代:朱敦儒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水龙吟(除夕)》

宋代: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虞美人(和瞻叔兄除夕)》

宋代:魏了翁

一年一度屠苏酒。老我惊多又。明年岂是更无年。已是虚过、三十八年前。

世间何物堪称好。家有斑衣老。相期他日早还归。怕似瞻由、出处不曾齐。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年兽,现在代指夜晚。

年和夕,互相牺牲,只为成全他人。好比:《灵魂摆渡》,有些情节看起来比较黑暗恐怖,但其中不乏有些情节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大多数都是把年当成了一种有害的怪兽,所以要“过年”,要躲避它。

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年,因为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为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

村民在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孩子,饿倒在路旁。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带着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这个孩子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年’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他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年就再也不会来了。

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年”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了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孩子对着“年”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年”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年”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年”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它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年没有进所以保住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孩子原来是天上的神灵的转世。

因为“年”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在夜里除掉这只怪兽,除夕夜守岁便由此而来。

如今我们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个传说:

年初一: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得赶走年兽的这个故事,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岁: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待的过程。守岁就是守着碎竹片的简称。

除夕:腊月卅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年”的这一夜。

红布:如今的对联。而除夕夜里大家饿了,拿东西出来吃则演变成了我们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如今的年夜饭。

春节,看似很隆重,从放假时间的长短就可看出。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过这个节了,觉得麻烦,不会贴春联,不会奉祀,不会到处走亲串友相互祝福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会交给自己的小孩子,春节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过年,或者曲解过年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残余。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过去因为人们掌握的知识有限,生存条件也有限,所以人们会对神秘事物给予敬畏的期望,这便是一种精神力量。而把它上升为一个全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则不单单是一种精神力量了,更是一种印到了我们民族骨髓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现在越是在外漂泊,越是会在意一些传统的文化风俗?比如春节时在国外的华侨会组织一些传统的娱乐项目,舞龙、舞狮等这些在国内已经日渐稀少的项目,在国外却广受欢饮。因为人越是在外面,越是缺少归属感,越是要通过一些东西来寻找这种归属感,寻根。要不然就真的如一株浮萍,不问来处,不知归途。这些传统文化风俗就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把这些根给丢了。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追踪热点问题,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