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和县村落文化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南和县在河北省南部,北距石家庄市108公里,西距邢台市20公里,与沙河市毗邻,南部一邯郸的鸡泽县、永年县接壤。北邻靠任县,东与平乡县交界。县境418平方公里。有35乡,218个行政会,4个居委会,人口近35万。南和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传统农业县,历史上有“南和种田不求天”和“畿南粮仓”之称。

南和县古称“和阳”又称“和城”。其“和”字之由来,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南和县志》(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按其地理位置方位,因城在其南,故取名南和县。又因南为阳,故有和阳的美称。

南和县在复夏商时为《禹贡》之冀州,商代为井方,西周属邢国。春秋末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始为南和县,属广平国,隶属巨鹿郡。晋属广平,西晋太始元年(265),南和县并入任县。北魏太和十二年(496),析任县复置南和县,仍属广平郡。孝昌三年(527),割广平郡之南和,并襄国、任县三邑,置北广平郡,属殷州。北齐天宝七年(556),撤销北广平郡,并入广平郡,南和县属广平郡;撤销任县,并入南和县。北周(567581)时期,析广平郡置南和郡,治所南和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南和郡,南和县属洺州,开皇十六年(596),割洺州的龙冈县、南和县、平乡县等县置邢州,南和县属之;大业二年(606),任县并入南和县。大业三年(607),邢州改为襄国郡,南和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南和县置为和州,隶属邢州总管府。武德四年(621),撤和州为南和县,仍属邢州;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天宝元年(742),邢州更名巨鹿郡,辖南和县。至德二载(757),巨鹿郡更名邢州,南和县仍属之。五代时期南和县隶属邢州未变。

北宋熙宁五年(1072),任县并入南和县。元祐元年(1086),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宣和元年(1119),邢州改为信德府,南和县属之。宣和四年(1122年),因澧水过境,南和县更名为澧川县。宣和五年(1123年)仍名南和县。

金天会七年(1129),信德府复为邢州,南和县属之。

元中统三年(1262),邢州升为顺德府,辖南和县。

至元二年(1265),顺德府改为顺德路;南和县并入沙河县,同年复置,更名为和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和阳县复名南和县,顺德路改为顺德府,南和县属之。

清因明制,南和县属直隶省顺德府。

民国二年(1913),撤府、州建制,南和县改属冀南道(次年改为大名道)。后属河北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销大名道,南和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南和县属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区;19371945年为日军占领期。1945925日南和县解放。

明代之前的南和县村落管理因资料缺乏,现情况不清。

明代,南和县编户十三里,十七社。清康熙六年(1667),南和县编户十七里,辖三镇、六十村、九屯、四十四庄、五寨,总计121个自然村。乾隆版《南和县志》记载:“旧志,前明编户十三里,社十有七。国朝因之。这十七社为在坊、广平、凤池、北澧、南澧、东韩、李赵、大赵、郝桥、贾宋、淳和、厚德、里仁、宋台、丰化、东林、西韩等。村庄正东有24村;正南有韩、郭平、解家庄3村;正西有14村;正北有21村;东南有15村;东北有54村;西南11村;西北有17村。按十七社,大小村庄共有156个村庄。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到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伪县公署实行大乡制,将全县划为4个区,辖154个自然村;南和县抗日民主政府辖4个区(郝桥区、城关区、白佛区、南大召区),各区设区政府。1945年,即民国三十四年,12月,南和县分为4个区,共163个村,其中一区驻城关,辖44村;二区驻贾宋,辖50村;三区驻三召辖28村;四区驻郝桥,辖41村。

截至2013年,南和县共辖3个镇、5个乡,4个社区、220个村。

村庄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南和县自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因南和位于古官道上,是邢台向东部的出入必经之地,所以这里的村庄随着历史进程和战争而发生变化。这此可以从遗留的文物和遗迹得到证实。

大会塔,位于邢台市南和县城东北6千米处,属贾宋镇辖。根据村内的古碑记载,原村中有古塔,名曰大慧塔,建于金代,村因塔而得名,后来简写为大会塔。

在南和县有宁营、孙营、梁营、兰营、刘营、谢营、朱营七个村庄,俗称一溜营。相传,在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榆次等地迁来刘、谢、朱、兰、梁、孙、宁七姓,各姓自立一村,东西一线排列,如同军营,并以姓冠名,取名某家营或某营。其中朱姓自山西榆次迁来,始祖朱百詹,后来发展成大户,明代右副都御史朱正色出生于朱家营。

南和县一些村命名与名人有密切的关系。张相村,原村名为西白佛村,因白佛寺而得名,又因东有白佛村,自张宾葬此改为张相村。据《南和县志》记载,“后赵张右侯宾墓在张相社东南半里许”张宾,后赵时辅佐石勒。

东任城、西任城,位于邢台市南和县三召乡,两村东西相望,距南和县10千米左右。在西任城有柴诞墓。

柴诞原为山西人,后迁居河北巨鹿,据《平乡县志》记载,柴村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冀州刺史柴诞的故里。柴诞曾封“开国任城侯,随官爵士国,封广平。”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柴诞后代,在朝居官者甚多,上至将军、下至县令,世人有“柴半朝”之称。柴氏一族望出任城,有堂号“任城堂”。柴诞死后葬于他的封地(今南和县)西任城村西。

宋台村属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在南和县东南4千米处,邢临公路南侧。宋台原名八里庄,因距县城八里而得名。又因村南有古迹宋台,清乾隆版《顺德府志·古迹》记载:“宋台,在城东南八里,唐宋文贞公故里,其宅基在台南里许。”是大唐名相宋璟的故里,所以又名宋台。宋璟,字广平,唐代名相,公元663年生,737年卒。开元四年为相,使大唐中兴,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

今宋台村仍有宋璟后裔。

马庄,为元代之前建立的村庄,马姓在当时为大户,元代户部尚书马亨出生于在这个村,为马亨故里。马亨(12061277),字大用,他24岁步入仕途,居官47载,官至户部尚书。一生为官清正,善察民情,勇于进谏,刚正不阿,重治理,倡廉洁,为元代名宦。今马庄有“马尚书故里碑”,碑通高1.57米,宽0.80米,厚0.33米,碑首身一体,半圆形碑首,青石质。碑阳阴刻楷书“马尚书故里碑”。碑阴由明代贵州布政使邑人马铨撰文,记叙了元代开国之际,户部尚书马亨生平事迹及官阶晋升等情况。

  井庄原名井家庄,历史上水利条件好,多种水稻。此村建村很早,据《南和县志》记载:“井源,字永清,田之子,官驸马都尉....先世于元时自陕西迁居本县之井家庄。”说明元代就有此村。

在南和县有许多村庄与永乐移民有关系。

如冀屯、东林、白庄、杨屯、吴屯、牛屯、霍庄、东刘庄、寺后、西泥井、东泥井、东杨庄、郝桥等等。

南和县还有一些特产村,如麻头纸的生产就是以和阳镇范庄为中心。据范氏家谱记载,始祖范均美,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孟县迁南和城东八里处定居,取名范家庄。因距城八里,又名八里庄。

据民国十八年《统计年鉴》记载,为此业者,以范家庄为最多,南李召、大会塔、营儿里次之。产品多半销往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各地。全县有纸坊53家,固定资产23232元(银元),年生产麻头纸82500刀,产值45300元。每年的农历317日,是村里纸坊纪念抄纸祖先蔡伦的日子,放假歇工一天,并把从烂麻绳中拣出来的皮绳卖掉,买成好吃的东西犒赏伙计,名曰“吃皮绳”。每年的农历1017日,是纸家不成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叫伙计们歇工一天,吃好些,意思是表示全年的终结,下年愿干者可以续工,不愿干者到此为止,结束算账,可另选纸坊。这一天是新旧年度的分水岭。

 白雀庵

南和县东三召乡北大召前东村汉代古墓群

明代朱正色墓

 澧水石桥碑

南和县唐丞相宋璟故里碑1936年拍摄

南和张相村

白佛寺水陆殿石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