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临城南调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临城南调又称河南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在清朝末年传入临城,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南调传入本地以后,吸收了本地的优秀文化,与本地语言、民俗相融合,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形成了具有临城地方特色的南调文化,长期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临城南调是一种稀少的剧种,仅流传分布于临城县西部山区赵庄乡一带的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

关于临城南调的起源。在清朝末年,临城赵庄村村民杨三桃因生活所迫,到河南学艺,得到南调高人的传授,并将这一当时颇为流行的唱腔带回了老家。杨三桃回到家乡后,开始传授南调唱腔并成立了南调戏班,逢节遇会,搭台唱戏,使南调很快流行太行山一带。

有人说,南,即指河南,调为河南调。明清时主要流行于豫北地区,

南调音乐和唱腔古老而纯朴,音调高低起伏悬殊,其唱腔优美,浑厚有力,高昂奔放,吐字抑扬顿挫、干净利落,韵律节奏明快,快板起伏激昂,慢板优雅流畅。

临城南调的常用板式非常丰富,有《头板》、《二板》、《原板》、《慢原板》、《飞板》、《栽板》、《家伙腔》、《手锣穗》等。常用的曲牌有《一马三箭》、《搭九架》、《大开门》、《小开门》、《野鸡穴窝》、《小花园》、《五字开门》、《六字牌》、《大二板》、《大摆门》等。

临城南调使用的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笙、三弦、低音胡、竹笛、唢呐、点、鼓、锣、手锣、梆子等。

传统剧目有《敬德背鞭》、《玉宽搬妻》、《辕门斩子》、《秦琼投朋》、《敬德背鞭》、《刘玉娥行会》、《五女兴唐传》、《天子路》、《打金枝》、《马三保征东》、《清查府》等。

临城南调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以杨三桃为第一代,后传艺于杨玉珍、杨沙小、于顺成、杨静美、杨来有等人;三传于岳礼祥、杨建富、魏闫保、王歪小、白玉林、杨扎根、杨财贵、杨景富等人;四传到高新文、裴建军、杨成川、杨喜斌、裴根群、白虎振、杨沙三、于全群、杨付兴、常长春等人;当前有第五代传人张宝玲、杨来妮、杨二好、侯俊巧、于英子、岳平菊、杨麦芹、白平争、杨立志、梁秀芳、岳巧瑞、闫新月、王志英、杨丽芳等。

岳礼祥:男,生于1931年,赵庄乡赵庄村人。1951年拜杨玉珍为师,主要学习文乐,在杨玉珍去世后,一直是赵庄《南调》剧团的领头人。

王歪小:男,生于1930年,赵庄乡虎道村人。1951年拜杨静美为师,主攻唱腔,兼学武乐庄。“破四旧”期间,仍然坚持学习临城《南调》,为临城《南调》艺术地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杨喜斌:男,1960年出生,赵庄村人,现任赵庄《南调》剧团团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购置添加部分乐器,使临城《南调》这一古老艺术重新发扬光大。

于正路,男,1955年出生于邢台临城县赵庄,是临城南调第四代传人,临城南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于正路自幼随第三代艺人魏闫保、杨扎根等为师学习南调,1970年至1983年在临城豫剧团工作,1983年至今在县文化馆工作。除戏曲表演外,还学习了多种乐器的演奏,集演员、导演、编剧、演奏于一身,尤其擅长丑角表演。他较系统地掌握了临城南调的各种板式,现在是赵庄南调剧团的领头人。

为了学习南调,他曾带着录音机,骑车走遍临城山区唱过南调的村子,拜访南调民间艺人,白天走乡串户搜集唱腔、板式,夜晚加工整理学习,对南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两年来,于正路致力于临城南调的抢救整理和发展工作,挖掘整理古装戏《于宽搬妻》、《劈灵棺》、《敬德背鞭》等3部,自编古装戏《子龙出世》,自编现代戏《母子情》和《阵地》等两部,改编古装戏《牛做媒》,改编现代戏《二拜高堂》和《四只眼的故事》两部。

他的唱段韵调高低起伏悬殊大,又悦耳动听,能将戏剧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了使南调传承下来,他积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带领一些南调爱好者教唱、学唱临城南调艺术。

1999年他获邢台市小康建设文艺调演二等奖,2003年获邢台市小戏小品调演三等奖,2007年《母子情》获邢台市小戏小品调演编剧一等奖。

临城南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与豫剧的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被称为老豫剧,对研究豫剧的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落地临城后,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融入了方言及地方唱腔,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剧目之一。南调即可登台演唱大戏,又可居于田间小酌小唱,自娱自乐,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