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临西手工挂面是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地方特产,主要分布在尖冢村。万历初年,尖冢镇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创手工空心挂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2009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面条源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煮饼”、“汤饼”,非常著名。北宋有诗云:“汤饼一杯银丝乱,萎蒿数筋玉簪横”。明代面条制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多能鄙事》中就有很多饼饵史料,而且已有挂面问世。

临西手工挂面制作,起源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第二十八世王恒;二十九世王廷铨,子承父业使工艺日臻完善,并通过大运河贡砖的皇差传入皇宫,据说万历皇帝食用后,十分的喜欢,还吟有“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一副,这样临西王家的手工挂面即成为贡面。到清代乾隆年间,临西挂面再次被指定为贡面。经三十世王见龙传三十一世王璲等,一直到三十九世王权檀,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古老技艺,绵延不断。

王敬达为王代家族第四十世传人,手工挂面技艺传承第13代。在家传的基础上,对其传统工艺进行进一步提升,使生产工艺到科学养生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潜心研发了贡面、福面、空心面等系列挂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规模不断的扩大,技术也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同时对这一古老技艺薪火相传,不仅在家庭中保持传承,传与女儿王巧、王婷,儿子王佰哲等人,他们一家人,为了传承祖传工艺,专心做面,做好面,使这一频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还打破传统观念,对乡亲传授挂面制作技艺,成为拉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临西尖冢手工空心挂面选用冀南所产的优质小麦“白芦芦头”、“大白芒”为原料,小麦籽粒饱满,面白细腻,出面率高,加工出的挂面细腻、色白、有劲;是普通小麦所不能替代的。挂面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当地的水源,卫运河在尖冢村流过,水质清澈、甘甜,天然,很适宜制作手工挂面。

小麦经过传统的石磨加工出的面粉最佳。制作时将专用面粉、精盐、鸡蛋、菜汁等,按家传技法配置。这种配料比例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全凭家传身教才能够掌握,为此没有传承难以做出正宗的临西挂面。在和面时要求面不粘盆,盆不粘面,软硬度凭经验掌握,经过和面—醒面、轧、发酵—醒面、轧面—醒面、二切—醒面、搓面—醒面、盘面—醒面(三次)、拉面(两次)、挂杆、晾晒、分类等二十九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全程需十八个小时完成。传统挂面制作工序繁多,每道工序都要细心呵护。制作时还要根据空气、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制作时间,挂面直径均不超过1毫米,最细仅有0.1毫米;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神奇而中空的临西挂面在煮面时省火省时,水煮一、两开即熟,且在汤中长时间存放不烂、不糊涂、汤清、面条滑爽、柔软、有劲。现品种有空心贡面、鸡蛋空心面、蔬菜汁空心面、绿豆面等。

京卫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包含了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自然物质等众多因素,是一项“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当地百姓的喜与乐,而且见证了悠悠的百姓家史与社会的发展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