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观崆山白云洞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逐客何人着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这首诗是北宋苏东坡的所作。在北宋元祐九年(1094),大文豪苏轼除定州知事去岭南上任时路过临城,在两口村拜访了北宋重臣官至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好友王鬷的家人后,这时天气忽然透彻起来,苏东坡想到当初去中山上任时,连日风沙未能眺望太行,是一件憾事。不顾连日的疲劳,登上汦水岸的白云山,“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心里感叹:这难道是一个祥瑞的征兆吗?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临城道中作》。

古道旁的白云山是太行余脉,当年苏东坡登临其上远眺太行胜景,天台风光。在此脚下,19887月的一天,当地村民在崆山上开山凿石,不一小心揭开白云山下的亿万年前之谜,这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AAAA级景区崆山白云洞。

白云洞中的钟乳沿断裂发育,溶孔、溶穴分布密集,形成透、漏、瘦、皱的太湖石状徒型,有的如同“仙山琼阁”,有的又像“灵山仙境”,还有的形似西湖的“三潭印月”,一步一景,一步一境,宛如迷宫,这里的石花、石笋、石管、石钟乳、石帷幕、石瀑布、彩色石幔,千姿百态,标新立异,其丰度、密度、变化度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被专家们称为“地下迷宫”。

溶洞景观如人间,兼北国之雄浑,江南之灵秀,美不胜收;奇形怪状的钟乳垂幔如同“天堂”,形成了“仙鹤欲飞”“玉龙钻天”等奇观。溶洞的形成有数亿年的历史,就像一位历尽苍桑的老人,见证着临城悠久历史。

溶洞奇形怪状的钟乳景象让我们想到临城“后雪浪石”的发现。

雪浪石是苏东坡在定州任上在当地发现的一种观赏石,石头产于太行山,石上黑白相间,线条流畅,黑者若悬崖峭壁,白者类雪花飞瀑,苏东坡发现的这块雪浪石被放置在雪浪亭中,他还将自己在定州的书斋命名为雪浪斋。

乾隆三十一年,赵州知州李文耀来到临城,在白云山附近发现一块白色太湖石,这块石头为石灰岩状多孔结构,高一丈许,在石上还镌刻有篆书“雪浪”二字。李知州知道乾隆皇帝十分酷爱奇石,上奏移置到皇家宫苑。乾隆皇帝闻奏龙颜大悦,下旨迁石于众春园,并撰写了一篇《御制雪浪石记》记述此事,因有苏东坡发现的雪浪石在前,故御题为“后雪浪石”。这就是临城后雪浪石的故事。

临城崆山白云洞,与周边的天台山、小天池等地被景观被国内外洞穴专家赞誉为“北方一大奇观”、“地下岩溶造型博物馆”和“世界喀斯特风景洞穴世博园”。2 0 0 5年,白云洞等景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的奇特地质现象和迷宫般的溶洞,引来了对溶洞的旅游开发,为了增加历史文脉。开发时特意将明代万历二十五年,临城知县摹刻的苏轼《前赤壁赋》从汦河大堤迁移到崆山白云洞碑廓,以纪念苏轼在此登山感怀的故事。这方记载着苏东坡洋洋文思的石碑,那其中的“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的诗句,让人时时回忆起他在临城短暂停留的时刻,去解读、诠释他给临城留下的诗文美谈。

溶洞景观也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人,我们每每看到奇妙变化的的太行地质景观,就会想起乾隆皇帝为所写的诗句: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