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仙七巧灯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八仙七巧灯是宁晋县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灯舞形式,它是由“八仙人”和“七巧灯”两部分组合而成的,由民间舞蹈《节节高》发展变化来的,是一种以灯为主要道具的广场艺术。19867月八仙七巧灯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2010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仙七巧灯在河渠镇白侯村传承,当地留存有《七巧灯图解》,是嘉庆十八年(1813)由名叫“桑下客”的人绘制而成,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后这一民间艺术流传到凤凰镇刘路村后,七巧灯不再是7块板,而是发展成16板和22板,灯会形式恢弘大气,风格迥异,但是主要道具都来源于一块方板。

白候八仙七巧灯由30人组成。即持灯者7人,扮“八仙”者16人,乐队4人(即堂鼓1人,大锣1人,钹1人,手锣1人),放烟火者1人,打左手旗者1人。出会时,由打左手三角旗的会首引路,持七巧灯的7人组成牌楼随后,八名“八仙人”肩负八仙(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一手持灯,一手持各自的宝物,随着锣鼓的节奏,边扭边走。

八仙七巧灯的主要道具是“七巧灯”,灯为约5尺见方的正方形,分割成不同形状的7部分,如儿童玩的七巧板。依据7部分的不同形状分扎成7个与之相同的纸灯,纸灯的厚度约1尺左右,由7人持灯舞之。其舞蹈动作采用动静对比和自由式的即兴表现手法。

表演时,八仙人以“蹲步”和“蹲蹬步”为主。“蹲步”要求表演者动作稳健有力,节奏稍快,一拍一步;蹲蹬步则要求表演者四拍完成,节奏缓慢。即第一拍左脚向左前方迈出,第二拍蹲下,第三拍蹬起,第四拍静止。这样的动作使身体上下起伏,背上的八仙则随之摇摆,时而弯腰,时而晃膀,或笑、或舞,显得格外活泼。两个人的动作协调一致,“底层”的步法,“上层”的表演,跟一个人一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动律。“八仙人”的“底座”,多是二三十岁左右的男性演员,而扮演八仙的儿童以10岁左右为宜。这与该舞蹈的特定形式是分不开的,又因两层人表演,则要求驮八仙的表演者年富力强,而被驮儿童更需年少体轻。

“七巧灯”的舞蹈特点则与之相反,持灯者多用细碎轻快的“台步”、“跑场”来组织图形。每组成一个图形,7人即绕场一周,让周围群众都能看到。所组图形千变万化,常见的有鸟、鱼、荷花、船、桥、刀等以及人的各种劳动姿态,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面貌。当“七巧灯”组成牌楼时,“八仙人”即用“蹲步”由牌楼下舞动而出,“八仙”自报姓名后,配以烟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持灯者组成“五行山”时,“八仙”则立于山凹之处,火光闪处,烟火升腾,好像云雾山中“八仙”俯瞰人间的灯火盛会一般。“八仙人”和“七巧灯”的基本步法和动作、风格虽然迥异,但民间艺人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是一个完美、统一、和谐的艺术体。

刘路七角灯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能说上名字的最早的灯会掌门人叫刘长春,在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就经常带班子出会,当时这一艺术形式既能健身又能糊口,吸引当地众多青年参加会班,农闲时经常演练,灯会班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

据回忆,刘路七角灯每次出会都要出动20辆大车,载满道具和人员,拉灯的,表演的,敲锣打鼓的总共约200号人,浩浩荡荡,逶迤而行,这场面本身就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因为这个艺术形式道具复杂、参与人多、视听兼有,方圆几十里地的村寨都来邀约,还曾到衡水、冀县一带出会,基本上一个冬天就村连着村排满了贴。

七角灯是用1.3米见方的方板形状,因后来房屋变高了,七角灯改成了2.6米见方的形状,厚度约为60厘米,和八仙七巧灯一样,制作成灯箱样式,里面装有碗口粗的特制蜡烛,灯箱所有骨架都是3040厘米的木条拼接、用特制大钉装订而成,外面全部包有白色纱布,纱布上绘成五谷丰登、水果蔬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彩色图案。

因七角灯在晚上好看,都在晚上开始。表演时,七角灯按图形有序排放,全部拴在两条十几米的大绳上,随着大绳拉起,宣告门楼成立,然后两条10人长龙楼上楼下舞来舞去,骑毛驴的、懒老婆拉碌碡等节目在楼周围开始表演,鼓、钹等乐器次第响起。

现刘路村保存有七角灯传承人刘金东绘七角灯会图示集两册,一册是16块图集,一册是22块图集,16块的分为4小、6中、2大(三角形)和2正方形、2菱形组成,扉页上面写有:“摆无尽休、变化无穷、十六巧图、宁晋刘路”字样,共绘成了50个图形。22块的由8小、8中、2大(三角形)和2正方形、2菱形组成,共绘出25种图案。其中城门楼较为普通,还有非常象形的钢钗楼、塔楼、牌坊、佛佛楼、桥楼,还有小白桥、绣花楼等造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