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常产褥

 山河教育网 2021-07-28


重点难点
掌握
掌握产褥感染的常见病因、诱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防治措施;
掌握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及处理方法。
熟悉
熟悉产褥期内产妇各系统,特别是生殖、泌尿系统和乳腺的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熟悉产后出血的各种预防措施。
了解
了解有关正常产褥期的护理和保健内容;
了解母乳喂养的宣教内容;
了解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治,预防。
第一节  正常产褥
一、定义
1. 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周。
2. 包括
产褥期母体变化、产褥期临床表现、产褥期处理和产褥期保健等内容。
二、产褥期母体变化
(一)生殖系统
变化最为显著   
1. 子宫
(1)子宫变化最大
(2)子宫复旧
(3)子宫于产后6周恢复到孕前大小的状态
(一)生殖系统
2. 阴道 、外阴
(1)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
(2)阴道腔逐渐缩小
(3)会阴轻度撕裂或会阴侧切缝合后,多在产后3~4日内愈合
3. 盆底组织:产褥期内盆底肌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时的状态
(二)乳房
(三)循环及血液系统
·       产后72小时内,产妇循环血量上升15%~25%
·       产褥早期高凝,产后2~4周恢复
·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升高
·       血沉升高:产后3~4周恢复正常
(四)消化系统
·       妊娠期:胃肠道肌张力、蠕动减弱,产后2周恢复
·       胃液中盐酸少,产后1~2周恢复
·       产褥期:腹肌、盆底松弛及肠蠕动减弱→产后便秘
(五)泌尿系统
尿潴留
  • 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
  • 外阴切口疼痛
  • 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
  • 黏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
(六)内分泌系统
不哺乳:产后6~10周恢复排卵,月经复潮;
哺   乳: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三、产褥期临床表现
(一)生命体征
       T     一般不>38℃
              泌乳热一般持续4~16小时
              产乳最初24小时可有37.8~39℃
       P     1周后降为孕前水平
       R     由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
       BP   正常产妇变化不大
              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血压于产后下降
(二)子宫复旧
·       胎盘娩出后:宫底在脐下一横指
·       产后第一日:宫底在平脐
·       之后每日下降1~2cm
·       产后10日降入骨盆腔,腹部摸不到
(三)产后宫缩痛
·       产后1~2天出现
·       持续2~3天消失
·       多见于经产妇
·       哺乳时反射性加重
·       不需特殊用药
(四)产后恶露
恶露分类

血性恶露

浆液恶露

白色恶露

持续时间

产后最初3日

产后4~14日

产后14日以后

颜色

红色

淡红色

白色

内容物

大量血液、少量胎膜、坏死蜕膜

少量血液、坏死蜕膜、宫颈粘液、细菌

坏死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大量白细胞和细菌等

四、产褥期的处理

1. 产后2小时内

·       极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在产房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BP、P等)、子宫收缩及出血情况

·       协助产妇早接触新生儿,首次哺乳

2. 饮食

·       自然分娩:产后1小时进流食

·       剖宫产后:6小时后进流食饮食

·       注意营养、热量、水分

3. 排尿与排便

·       排尿:产后4小时内督促排尿

·       预防尿潴留及便秘

4. 观察子宫、观察恶露

5. 会阴处理

·       每日检查:会阴伤口有无红肿,硬结及分泌物

·       会阴擦洗2次

·       会阴水肿时40%硫酸镁湿敷

·       若伤口感染,应提前拆线引流,定时换药

6. 观察情绪变化

7. 乳房护理

       (1)乳胀     哺乳前湿热敷

                     频繁哺乳、排空乳房

       (2)催乳     催乳中药及食物

                     多进汤汁食物、针刺穴位

       (3)退奶     最简单的退奶方法是停止哺乳

                     目前不推荐用雌激素或溴隐亭退奶

       (4)乳头皲裂     轻者可继续哺乳

                     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可挤出乳汁涂于患处,避免感染

8. 预防产褥中暑

(1)产褥中暑:产褥期因高温环境使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

(2)表现: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处理不当能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3)常见原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4)诊断:需注意与产后子痫、产褥感染、败血症等相鉴别。

(5)治疗原则:立即改变高温和不通风环境,迅速降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中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正确识别产褥中暑先兆症状对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五、产褥期保健

产后检查包括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

(一)产后访视时间

出院后3日、产后14日、产后28日。

(二)产后访视内容

·       了解产妇饮食、睡眠等一般状况;

·       检查乳房,了解哺乳情况;

·       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

·       观察会阴切口、剖宫产腹部切口;

·       了解产妇心理状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给予指导。

(三)产后6周常规随诊

1. 全身检查

测血压、脉搏,查血、尿常规,了解哺乳情况,若有内外科合并症或产科合并症等应作相应检查

2. 产科检查

观察盆腔内生殖器是否已恢复至非孕状态

3. 同时应对婴儿进行检查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