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稿选登】难以忘却的西安之旅

 网闻博报 2021-07-29

    【编者按 个人生理成长,未必会与精神成长同步。书本理论知识,不等于社会实践知识。生为中国人,必须懂得中国历史知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生,必须知道新中国的来路。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组织大学生到西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学习大课堂。古都西安是天然博物馆,为期5天的参观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过,组织者精心安排的行程,却已经使队友们收获满满。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队员孙欣雨,返程后记述了参访学习经过和自己的感受。】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团委的号召,聚焦乡村振兴,讲好党史故事,发挥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将学习党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深入山村支教相结合,于2021年7月10日组织开展了以“重温红色党史,讲述非遗故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重温党史  砥砺前行

    三秦大地,印刻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红色文化的历史足迹。奔赴陕西,回望革命战争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学习期间,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事变杨虎城纪念馆。通过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大家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见证了革命沧桑岁月的每一张珍贵图片。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感人的革命故事,都折射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风云。大家对“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结局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直观体会到先辈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实践队员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实践队员在西安事变杨虎城纪念馆门前合影

    随后,队员们来到西安市新城区广场社区党支部参加党史培训活动,同党员一起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并与老党员们进行深刻交流。“我尊敬党,热爱党,心里头有党。我亲身体会到,没有党就救不了我们这些穷人。”老党员张奶奶的这番话,让大家久久难忘。

                    实践队员与老党员们交流

    聆听了老中青三代党员的切身故事,实践队员们被深深打动,在这些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优秀党员身上,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经过协商,双方就签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达成共识,并在广场社区门前悬挂了铜牌。

                双方达成共识与铜牌合影留念

                                探访非遗  赓续文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文化历久弥新,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在西安市碑林文化馆,孙老师带领队友们参观学习。做工精湛的西安剪纸、色彩绚丽的碑林布糊画、独特功效的马明仁膏药、栩栩如生的关中葫芦和“汉唐遗音”长安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西安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践队员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碑林博物馆

                      关中葫芦传承人梁平安老师们与实践队员合影

    在西安市周至县,皮影传承人葛中心老师给队友们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演示,剪纸传承人路晓春老师还指导大家亲手完成了剪纸作品。经过协商,双方就签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达成共识,并在门前悬挂了铜牌。

                    周至皮影传承人葛中心老师给实践队员现场展示

                   周至剪纸传承人路晓春老师与实践队员们合影

    民间世代相袭的古老艺术,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大道文化。保护和观赏民间艺术,就是为了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通过这次参观学习,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

                     牵手历史 迈向未来

    黄河奔流,秦鲁相连。万年神州大地,展示着动感的历史画卷。西安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一座具有红色革命文化传统的英雄城市。当年的“西安事变”,扭转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危局,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汉唐长安,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今日西安,又是“一带一路”的新起点。重温红色革命历史,绕不开陕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更不能绕开西安。只有回望历史,才知道人生的短暂。只有把握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兴衰大势,才懂得个人的渺小。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队友们回来都说,为期5天的陕西之行结束了,个人成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长征还永远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