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高参88 2021-07-29

本篇要目:

**************************************

501.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唐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502.兰城遗址

唐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

503.唐王城遗址

唐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504.阿萨古城遗址

唐至宋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

505.达勒特古城遗址

唐至元                  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

506.唐朝墩古城遗址

唐至元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

507.夏塔古城遗址

唐至元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

508.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唐至清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

            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

509.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唐至清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鄯善县

510.哈密境内烽隧遗址

唐至清          新疆维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

********************************************

501.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位于柯坪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玉尔其乡。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寺院、僧房和塔庙相结合的建筑群,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自南而北地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山脚下的建筑大部分无存,山脚中部残存有人工台阶的遗迹、残墙和一宽约一点二米,长五米的甬道,甬道上部向北连接一高大的殿宇,殿宇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九米,残高约七米,地面铺有厚约一厘米的石膏层。殿宇其上为山门、正殿和残塔身等建筑,均系黄土坯砌筑。一九七五年遗址曾出土两件完整的彩绘舍利罐及泥塑佛像残件,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5月,国务院将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2.兰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兰城遗址又称新疆楼兰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遗址略呈方形,夯筑,有南北两重城,总面积约56300平方米。兰城,又称烂城,位于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沙梁湾村三组东南约1公里处,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东约500米。地理坐标E 87°58’20” N42°13’35”,海拔高度1070米。时代为唐——元。城址略呈正方形。城墙大部分尚存。黄土夯筑。东南城墙残长约260米,南北城墙残长约220米。总面积约57200平方米。城内土包深坑遍布,地表散布陶片、石磨盘、石杵和纺轮等文物。地势平坦。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遗址略呈方形,夯筑,有南北两重城,总面积约56300平方米。城墙保存尚较为完整,中间有一道厚墙相隔,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城较小南城稍大。城内曾遭破坏,坑坑洼洼地表有陶片、石磨等遗物等散布。周围是树林和农田。城内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盘片。陶片为泥质,灰、红两色。城周有壕宽约20余米。1984年,从地表采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兽头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还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拍和刻有文字、花纹的陶罐等。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5月,国务院将兰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3.唐王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唐王城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古城坐落在图木舒克市城北10多公里处的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南端山口的北山东侧。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大外城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土梁,城东北延伸至约两公里处的唐王村(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驻地)。唐王城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一个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5月,国务院将唐王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4.阿萨古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阿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约8公里处戈壁荒漠中,这是一座寺院遗址。寺院用土坯修建,平面呈方形,边长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由七组互不相连的建筑群组成,其中三组保存较好。一组在遗址西北隅,包括佛塔、殿堂。佛塔位于北,塔基夯筑,平面呈“十”字形,塔身为正方形,边长1.3米,残高5.3米。穹窿顶殿堂虽已塌毁,但千佛像仍然清晰。另一组位于遗址南部的中段,也有一穹窿顶殿堂和塔,只见窟顶有数层莲瓣纹样。还有一组居住房间。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唐王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5.达勒特古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从地理位置看,在历史上地处唐代西域丝绸之路北路的中段,其东北与阿拉山口遥遥相望,可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中国境内的塔城、阿尔泰,西南可逾金山、本岭沿赛里木湖穿果子沟可通月城和伊犁河,直达中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初步勘察,现有遗址以干枯的河床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遗址分内外两重城,外城南墙东西长约450米,土夯筑,每层厚10—12厘米不等。墙基宽约3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中段有一段宽5米的缺口,可能是外城的城门。南墙外约50米处,有一条宽约20米的护城河,自西向东,与遗址东侧的河流相通。城门偏东残有一处土坯砌台形建筑,可能是了望台或窗楼。西墙大部分坍塌成破状。仅北部墙存一段约30米长,不足一米高的残垣。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3月,国务院将达勒特古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6.唐朝墩古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奇台县城东北角,与县城紧紧相连,东临水磨河,西南方紧连居民区,北靠菜园子(蔬菜生产基地)。该古城东西宽315米,南北长490米,为一长方形城郭,四面有城门、城垛,北城墙上有烽火台,唐朝墩古城久远,据史料记载,此城为唐代北庭都护府属轄的四个县中的蒲类县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县于唐长安二年(702年),是北庭都护东路的咽喉重镇,丝绸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安至碎叶城的国际通道。元代归别失八里元帅府所轄,是其属下的五城之一,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蒙古迁徙伊犁,蒲类城与别失八里同时废弃。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西进,成为天山北麓重点军屯兵之处。现代人据其唐代城墙高大,远望似墩的特征,称之为唐朝墩。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唐朝墩古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7.夏塔古城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夏塔古城遗址位于昭苏县西南57公里,南距夏塔乡19公里,北临特克斯河,东濒夏塔河支流。夏塔古城遗址的年代可能早到唐代,晚至蒙元时期仍有活动。这座古城遗址是特克斯河流域大且保存完整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对研究古代伊犁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及政治军事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夏塔古城西侧另有两处台基,一处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8米,高约2米;另一处距此10米,为6个高于地面的小台基组成。古城外,普查组发现许多散布的砖、瓦和陶器残片。其中砖分为两种,一种为青色条砖,长29厘米、宽15.5厘米、厚约4.5厘米;另一种为红色方砖,边长为30厘米、厚5.5厘米。陶片大多为夹沙红陶,轮制。从口沿看,器形有瓮、缸、罐。板瓦则为青灰色,表面光滑,背面为细布纹。琉璃瓦表面饰有蓝色釉,背面亦是布纹。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夏塔古城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8.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昌吉州烽燧群东起木垒县,西到玛纳斯,贯穿在古丝绸之路上,长300多公里,时代从最早的唐朝至最晚的清朝,跨度有1000余年。每个烽火台之间间隔也不一样,有五里墩和十里墩,昌吉市的烽火台间隔呼图壁的烽火台三十里,被命名为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是清朝时期修建。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阜康市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阜康市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玛纳斯县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3月,国务院将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9.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的吐鲁番盆地,是古代西域东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和十字路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吐鲁番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该地区保留了大量包括烽燧在内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依照大遗址保护中考古先行的基本原则,2015年7月起,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吐鲁番市文物局委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组队对吐鲁番市境内亟需保护加固的42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考古调查队结合吐鲁番市三个区域内(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鄯善县)遗址保存现有状况,制定了相关工作的具体细节。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吐鲁番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东通敦煌,北、西、南和西南连接西域全境,战略地位突出,在西域古代交通网络中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建筑是吐鲁番境内汉唐通西域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军事防御设施,对于吐鲁番盆地的历史、地理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阿拉沟戍堡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建筑材料主要为卵石,辅以少量的土坯。主要建筑是烽火台、瞭望台和居址。戍堡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31.3米,东西长30.5米。烽火台位于戍堡西北角,呈覆斗形,是戍堡内最高的建筑,经维修现高约10米。戍堡四墙及烽火台均由卵石砌成,卵石层之间夹有红柳枝和黏土。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阔坦吐尔古城位于吐鲁番市艾丁湖乡盐山南白板地上。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长176米。城墙用土坯垒筑而成,基底宽3米、残高1.5米。城门在东墙正中,宽5.5米。城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沿北、西、南墙脚均有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土坯垒筑而成。建筑形制与二塘沟烽火台和连木沁大墩多有类似之处。采集的遗物多为粗质、厚胎的夹砂灰、红陶片。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七泉湖萨依烽火台位于吐鲁番市七泉湖火车站西南4.5千米,坐落在天山与火焰山之间开阔的戈壁沙滩上。烽火台用土坯砌筑而成,基底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3米,立面呈梯形,残高7.8米。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1988年至2009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对二塘沟烽火台等遗迹进行调查、记录。二塘沟烽火台坐落在天山南麓二塘沟口以南的冲积扇上,位于唐西州时期乌骨道的山前地段。遗址为土坯建筑,东、北墙保存稍好,略呈梯形,东北角及东南角有用土坯砌成的护角,东墙底长约27.65米、残高13.65米,中心柱残高14.25米、顶宽约3.8米,中心柱为空心建筑,东、北墙有许多排列整齐的成排方孔。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位于吐鲁番地区境内,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二塘沟烽火台、七泉湖萨依烽火台、阔坦吐尔古城、阿拉沟戍堡4处遗址,上述遗址分布在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古道附近,所处地势相对平坦。烽火台以夯筑及石块修筑为主。2013年,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10.哈密境内烽隧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哈密丝路烽燧位于新疆哈密市,哈密市是哈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地区南部,东天山南麓,哈密盆地中部。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51)
2013年,哈密境内烽隧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