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病共存,小技巧助您有尊严地活

 yygltj 2021-07-29


    许多老年人,为事业、为儿女操劳了半生,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没想到百病缠身。有数据统计,老年人平均有5种疾病,有的老年人甚至超过了10种。很多老年人,每天都在大把地吃药,但各种问题仍然是摁倒了葫芦浮起了瓢。老年人为什么会出现一体多病,应该怎么办呢?多位专家对此出谋划策,咱们一起看看吧。(记者刘惠)

    1 溯  源

    糖尿病、高血压或是多病缠身祸首

    很多老年人身体同时合并有多种慢性病,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其实,这些慢性病最常见的两个初发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只要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就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以中风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其中,高血压一般是5—10年便出现并发症,糖尿病如不控制,10年左右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这些慢性病共同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情绪,缺乏运动,吸烟,导致肥胖、血脂高、尿酸高等。所以,改变生活方式(饮食调整和戒烟)、保持心理平衡和坚持运动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和戒烟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做到心理平衡和运动就不容易。心理方面,只要有负面情绪,如怨、恨、恼、怒、烦等,就容易导致经气不和,从而引起气滞血瘀,导致机体患各种慢性病。所以要去掉各种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解读身边的人、事和病,就不会被人、事或病弄得不开心。健康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传统文化能“对内化己,对外化他”,对老年朋友而言,很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实现“文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此外,动静适宜也很重要。有位73岁的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走路乏力,上三楼都费劲,按照我制定的运动方案,现在运动能力完全恢复,她说现在走个5—10公里没点问题。所以,“动养结合”的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心内科教授  肖长江)

    2 就  诊

    三类老年人建议看老年科

    近日,79岁的张奶奶感冒后咳嗽严重,被社区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家人果断将她转到附近三甲医院的老年科。护理人员在为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时发现,除了肺部感染,张奶奶还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全身骨头痛、夜间睡眠不足等症状;且既往有跌倒、骨折病史,属跌倒高危人群,需进行全方位的治疗。根据老年人存在多重用药、伴有多种问题(如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尿失禁等)的特点,老年科医生利用综合评估、专家会诊、多学科合作的方式,为张奶奶制定并实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出院时,张奶奶的肺部感染痊愈,骨痛得到控制,夜间睡眠、白天的精神明显改善。

    “一体多病”的患者,其实很适合挂老年科的号,综合解决问题。老年科的诊疗范围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能兼顾多个专科疾病的治疗,“一站式”解决多种问题。其优势在于将人作为整体考虑,会从老年人的功能、生活质量、预期寿命考虑,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老年朋友在准备就医看病时,要做好功课。如果您有三种以上的疾病,吃着很多药,一定要看老年科。还有一些老年人,他身体哪儿都疼,到了医院不知道挂哪个科,建议挂老年科,医生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给他找到主要矛盾,告诉他主要从哪里下手。还有一些老年人,想要变得更健康,想听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能养老养得更舒服,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得轻病,不让自己致残、致死、变痴呆,这时候也应该看老年科。老年科医生会给出一些指导,让老年人的功能维护得好一些、衰老得慢一点。(北老年医学部教授  齐海梅)

    3 用  药

    定期核查,分清轻重缓急

    一对80岁高龄的夫妇来门诊找我预约胃肠超声检查,两位老人都是我多年的老患者。这对老患者除了治胃病,还常常找我咨询,看看他们做的检查或服用的药物是否合适,尤其当医生处方了多种药物时,他们会问一下我这些药物与他们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有冲突,是否需要调整。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处于衰退阶段,他们比年轻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研究认为,同时服用大于或等于5种药物就属于多重用药。病情不稳定时,药物种类可适当放宽,但病情稳定后,要尽量遵守“用药不超过5种”的原则。建议如果自己或家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吃着几种药,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请有经验的医生帮助判断到底自己有多少种病,分清轻重缓急。首先,发生重症和急症时必须用药,但对于一些老年退行性疾病,只要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且药物又无法治愈的,可考虑暂不服药,采用其它理疗方法缓解症状。其次,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最好选择用药简单、剂量偏小的药物,一天只用一次,一次只用一粒的缓释、长效制剂。

    2.把正在吃的药物列清楚,吃药超过五六种的,定期到老年综合门诊,让医生把把关,把不必服用的去掉。这叫用药核查。即使没有特殊情况,也应该每年“清点”两三次,做到“少而精”。

    3.在心里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吃的药尽量不要超过五种,以此为限度。如果因为某种新情况去专科门诊,医生给加了新药,最好多一句嘴,问问是否能把原有的药减去一种,保持种类不增加。我常嘱咐患者平时准备一个日常服药清单,不管是看门诊还是急诊,都把清单给医生看一下。(青岛市市立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  宋达琳)

    4 共  存

    带病延年,掌握三要点

    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居民平均有8年的带病生存时间。“带病生存”是新常态,有所区别的是每个人患的病不同,病痛对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学会与多种疾病智慧“相处”很重要。

    1.克服悲观情绪。生命的延长本身就是一种福气,即便是带病生存,那也是岁月送给生命的“礼物”。克服悲观情绪,一方面可以请教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地控制住病情,病情平稳是调整心情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正视和接受自身的健康状态,正确的态度是:面对客观不回避,接受现实不烦恼。

    2.优化生活方式。并不是要求老年人盲目地改掉所有的生活习惯。拿“管住嘴”来说,有的糖友一查出糖尿病就不敢吃了,啥都限制,最后是饿死的;有的医生说少糖,于是患者把爱吃的巧克力、月饼、芝麻绿豆糕都戒了,生活没了乐趣,也没了童年的味道。其实只要控制好量,没有绝对禁止的食物,进食总量的控制才是主要的,饮食还是要求多样化。这就是带病生存的智慧。

    3.精准管理自身健康。老年人应学会利用健康自测点或家中设备,定期、持续监测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并做好记录。提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进行一两次体检。无病最好,有病要及早发现和治疗。(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  陈朝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