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合国发布《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初稿、德国科学家计算评估各国的海洋蓝碳财富

 蓝林观海 2021-07-29
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惠益对于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具有根本意义。针对生物多样性仍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恶化的情况,近日,联合国发布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初稿,呼吁各国政府和组织采取行动,改善人类社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阻止和扭转生物灭绝率持续上升的趋势,确保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景。《框架》规定了21个以行动为导向的目标,包括对全球所有陆地和海洋区域进行综合空间规划、保护至少三分之一的陆地和海洋,以及将专项保护资金由每年约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以上等。《框架》将在今年夏末的缔约方线上会议中进一步完善,随后将提交到10月在中国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中讨论通过。

图片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变革理论

图片

美国测试改进自主水面和水下海洋监测技术


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科学技术局(S&T)正在评估改进海洋监测技术,以满足美国海岸警卫队保护海上边界、海岸线、水道以及海港等任务需求。S&T和美国多家大学、研究所合作,开发、评估和测试具备执行多任务能力的自主水面和水下航行器。评估小组在南密西西比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对六艘Triton航行器进行验收测试,对其导航能力、利用风能和太阳能长时间运行能力、水面和水下作业能力,以及摄像头和高级传感器监测能力进行评估。

图片

用于测试的Triton 自主调查船

图片

埃克森美孚参与苏格兰碳捕集和封存项目


近日,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参与苏格兰Acorn碳捕集和封存项目(Acorn CCS)。项目计划到2030年,每年从苏格兰彼得黑德港St Fergus综合设施的天然气站捕获和封存约5~6百万吨二氧化碳,封存量占到英国政府所设定每年1000万吨目标的一半以上。如果扩大规模,到2035年每年可能封存超过 2000 万吨的二氧化碳。今年3月,埃克森美孚开拓了低碳解决方案业务,以追求实现低碳排放技术的商业化。除了此项目,埃克森美孚还参与了欧洲其他CCS项目,包括法国诺曼底工业中心脱碳、荷兰鹿特丹港捕集和运输二氧化碳项目等。

图片

苏格兰地区碳捕集与封存路线图

图片

德国科学家计算评估各国的海洋蓝碳财富


“蓝碳”是指通过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吸收并固存的碳,其储存形式主要包括生物碳和沉积物碳。近期,一个德国科学家团队基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碳成本,同时考虑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及制造资本等财富概念,计算评估了各个国家对全球蓝碳财富的贡献度及在蓝碳财富分配中的受益度。计算结果显示,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每年向碳库贡献了约1900亿美元。其中,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古巴贡献最大,仅澳大利亚就创造了每年约230亿美元蓝碳财富。印度、中国和美国从自然碳汇中受益最大,分别为264、166和147亿美元。科学家强调,该计算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分析使用的是全球生态系统分布资料库,忽视了各国碳吸收能力的差异等因素。未来的研究将扩展到碳排放和所有碳汇,以获得更全面的碳财富再分配估算结果。该研究近期发表在《自然·环境变化》上。

图片

10个最大的蓝碳财富贡献国和受益国

图片

深海盆地内的年轻火山可能代表了一种新型板内火山活动


大多数海底火山形成于构造板块边界或者板内陆幔热点。2015年,一个德国科学家团队利用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对东太平洋秘鲁海盆的富钴结核矿区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座小型火山,表面覆盖枕状熔岩和异常黑色岩脉。近期,该团队在《海洋地质》上报告了对此火山的研究。火山距离东太平洋海隆1600公里,距离最近的秘鲁俯冲带600公里,与板块边界或热点成因无关,可能代表了一种新型板内火山活动。火山熔岩表面缺少沉积物,表明这是新近爆发的年轻火山;地震影像反映火山区域下方地幔中熔体量高于正常水平,是潜在岩浆源。地质调查和文献资料显示秘鲁盆地的其他地方似乎存在类似区域,表明秘鲁盆地的地质活动可能比预想更强烈。科学家计划未来几年内利用ROV进行更多调查,以绘制详细的区域地质图并采集岩石样品进行分析。

图片

ROV拍到的神秘海底火山

图片

南非陆地上发现34亿年前海底热液环境下保存的微生物化石


早在36~32亿年前,地球可能已成为一颗宜居星球,然而早期生命的栖息环境一直存疑。近期,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于《科学·进展》上报道在南非巴伯顿绿岩带中发现的34.2亿年前的微化石记录。该微化石呈细丝状,附着在古代海底热液烟囱的内壁上。结合不同尺度下微生物形态学和化学研究,科学家认为这是在铁镁质火山基质中生活的最古老微生物,它们生活在无氧环境中,利用甲烷进行代谢活动。该发现第一次将太古代微生物栖息地记录扩展到海底热液系统。

图片

显微镜下呈细丝状的微生物化石

图片

通过地震影像发现6600万年前陨石撞击产生的海啸巨波纹


约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希克苏鲁伯地区可能造成了恐龙灭绝,撞击引发了巨型海啸并留下地表最大的撞击坑。此前,科学家在希克苏鲁地区以北3000公里处发现了粗粒沉积物和海洋动物残骸,认为这是海啸席卷内陆的间接证据,而近期发表于《地球行星科学快报》上的一项研究展示了巨型海啸发生的直接证据。科学家在希克苏鲁伯地区以北1000公里区域的地震影像中,发现地下1500米深处约6600万年前的海相岩石中,显示了一个16米高和600米长的巨型波纹,涟漪的方向和来自希克苏鲁伯地区撞击点的波浪方向一致。科学家认为这个巨型涟漪是小行星撞击引发的海啸冲刷古老海岸的结果,因其形成于风暴潮沉积物底部并被古新世深水页岩掩埋而得以保存。

图片

波纹表面局部透视图

图片

科学家用数值模拟解释暖俯冲带弧前地幔的地震学特性


年轻、薄、热和轻的大洋岩石圈发生低角度缓慢俯冲时,俯冲板片表面具有较高的温度,称为暖俯冲带,反之则为冷俯冲带。西南日本俯冲带是一个典型的暖俯冲带,暖俯冲带的热结构在控制弧前地幔的地震学性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型S波延迟时间空间分布及深部非火山震颤表明,暖俯冲带板块内部存在蛇纹石化层,但该层的发育环境尚未了解。近日,两位韩国科学家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蛇纹石化始于俯冲板片-地幔耦合界面下方流体释放处,并沿板块边界向上往地幔楔尖发育,这解释了弧前地幔大型S波延迟时间空间分布。蛇纹石化层的发育使流体向地幔楔尖端持续流动,这可能是弧前地幔深部非火山型震颤的成因。这项研究近期发表于《科学·进展》。

图片

俯冲带中的蛇纹石化

图片

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生物质燃烧产生了异常碳排放


2015年,极端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偶极子正异常造成热带区域严重干旱,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周边地区在内的赤道亚洲地区经历了毁灭性的生物质燃烧事件,使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为了估算2015年燃烧引起的碳排放量,日本科学家利用商用客机以及货船上的高精度观测仪,捕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三维梯度。利用观测结果,科学家进行了基于大气传输数值模拟的逆向分析,估算赤道亚洲地区在2015年9—10月的碳排放量为2.73亿吨,仅这两个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相当于日本一年的排放量。该研究近期发表于《大气化学和物理学》。

图片

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通过飞机(品红色)和船舶(蓝色)获得的观测位置,橙色区域为此研究的目标区域赤道亚洲地区

信息来源: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