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豆瓣上的李焕英|再见,淘票票上的唐探三

 无犀之谈 2021-07-29
关于《唐人街探案3》在淘票票和猫眼和豆瓣上的评分比较
以及《你好,李焕英》在票房上是否有可能逆袭反超唐探三的问题
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我没想到这个回答会有如此大的……权且称为争议吧。
统一回应几个争议or问题吧。

一、本人非常乐于看到李焕英的逆袭。
李焕英距离唐3还有不到6亿的票房差距,正常的话,应该是可以完成反超的。至少这说明了一件事,口碑,对于中国电影票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乐见其成。

二、对于那些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说我没看电影就没有发言权的,我觉得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堪忧。
我在内文里特别坦诚地承认自己没看过这些电影,并且说明了我对于这些电影质量的一个简单判断的依据,但我没有任何做针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我没有说谁演的好不好,没有说剧本在哪里写的好不好。
我所表达的全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tpp上的评分,豆瓣上的评分,这有什么不妥吗?

电影票太贵了,大过年的,我要看电影不可能一个人去,去就是一家人,随随便便200多块钱,看一场唐三?您管报销吗?况且还真不全是钱的事,这两个多小时的生命实在浪费不起。
再说更明确一点,你在大众点评上看到一家评价只有三星的饭馆,差评如潮,你会再花钱光顾以身试法非要验证一下这家饭馆的菜到底有多难吃吗?
真是神逻辑。

三、我完全尊重那些认为唐三不是滥片,甚至觉得唐三蛮好看的物有所值值回票价格适中中规中矩……的观众的意见。
毕竟,电影艺术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与科学最大的区别就是,科学是客观的,有明确标准的,艺术是主观的,从来没有一定之规和明确量化标准的。

郭德纲说过,你花八个亿拍一电影我就不爱看你能拿我怎么着?
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
重点在但是。
有些人阴阳怪气地说:这年头儿还有人拿豆瓣评分当标准?
这话就有意思了。

首先,我可没拿豆瓣评分当绝对标准,而是参考标准。
豆瓣的评分当然有受到诟病的地方,但相比于售票平台那种利益相关的评分体系,你说哪个的参考价值更大?
其次,还真不是我拿豆瓣说事儿,是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拿豆瓣说事儿。
你随便找个影评,书评,剧评,综艺评,大概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提一嘴豆瓣评分XX用来标榜作品的水平。
这就是中国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共识和现状。

我们没有烂番茄,没有IMDb,没有比较中立的图书排行榜,就只剩下豆瓣这么一块还算凑合能用的地方了。
豆瓣虽然也有评分失真的时候,但相对于利益相关的那些平台,豆瓣评分的失真度和概率极低。

至少在绝大多数正常的审美价值体系中——
豆瓣评分低过6分的绝大多数电影,你要是看了,大概率是在浪费生命和浪费金钱。
豆瓣评分高于7分的电影,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它大概率不是一部滥片。
豆瓣评分高于8分的电影,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它大概率非常值得一看,并且看过之后会有一些感触甚至收获。
豆瓣评分高于9分的电影,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它大概率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作品,你有很大概率是在看一部经典作品。

请注意我的措辞,我用的不是绝对/百分百,而是大概率。这就是参考指标的意义所在,没有人能对艺术做出绝对定义,但我们都相信,艺术的大众审美价值是趋同的。
我当然有理由相信,这世界上有一些人活得一定更加自我与独立,他们吃饭前不会参考点评,看电影前当然也不会听别人和豆瓣推荐,全凭自己的感觉。
但这种人太少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都活得挺累的,谁也不想为自己的选择冒险,尤其是还要动用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不冒险的最佳方式就是提前看看点评,看看影评,看看豆瓣。
这样有什么不对吗?
如果你是我提到的那些愿意冒险的极少数人,你为什么来知乎、来头条、来微信呢?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应该都是断网求生派的侠客。
就这样吧。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