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公务赈灾,离开杭州四个多月,以一组五首的《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寄给杭州太守陈襄,借陈太守之名,写出了自己对于杭州的浓情厚意。这组诗中的意境大美,佳句频出,实在不忍错过,我试着将这五首诗的意涵以白话文的语境转换出来,其中涉及典故,亦有标注。时光转眼又一年,一年前的那个春天,我还与太守同赴吉祥寺,共赏国色天香牡丹花。我们看到的是牡丹盛放时的香软美貌,哪会想到在它含苞之时的寒冰之态?惊蛰过后不久就要到谷雨了,蜜蜂还未采蜜时,牡丹已经非常甜美。此刻,我真想即刻乘船归杭,与您诉说这许多时日的别离之情。  扑扑:典出白居易诗“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意指鲜花盛放。森森:典出杜甫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无锡)惠泉山下的土壤非常湿润,阳羡(宜兴)溪山山头出产的大米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我已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准备将宝剑卖掉换一头耕牛在此耕作终老,还要杀鸡做饭招待陈公,你来是不来呢?尽管我也明白,此地偏远,我不敢相信尊贵的您会愿意在此安身。但是,我更看中这里淳朴的民风,非常适合我这样迂腐而木讷的书生。不要责怪我想要在此安家的念头,只因我这一生总是不善于经营自己,倒不如就在这里,了此余生罢了。 这五首诗,名义上写给远在杭州的太守陈襄,诉说离别之情,实际上,苏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杭州风景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一念西湖春景,二念佳人相会,三念眷属思归,四念牡丹盛宴,五念江南归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首诗中,苏轼提到的惠泉山和阳羡当时都是常州属地,根据史料记载,这是苏轼第一次动了想置地安居的退休念头。常州与苏轼的缘分实在太深,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自这一次常润道中所作之后,苏轼一生又多次往来于常州,并一直没有断了想在常州买地安家的念头,而这念头,直到他人生的最后时日,依然崭新脉动着。苏轼这一组诗作于常州,所寄托者为自己的忘年好友、时任杭州太守的陈襄。不久后,当苏轼归杭时,陈襄调离杭州,二人共事的缘分已尽,六年后的元丰三年(1080),陈襄卒于汴京,随后移葬常州。命运就是这样神奇,时间再往后度过21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北归路上,卒于常州。故交神游,山川河流,无非阳羡珠米,惠泉濡土,成陈苏忘年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