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本条可与355条同参,355条是宿食、痰饮等有形实邪停于胸中,阻遏阳气,不能四布致厥。本条是水饮停于心下,阻遏阳气,不能四布致厥。 “伤寒厥而心下悸”,“伤寒”,病之来路,从伤寒而来。“厥”,手足厥冷。“心下悸”显然是心阳不足,所以曹颖甫提出用桂枝甘草汤治之。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人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停心下可以出现心下悸。那本条心下悸是什么原因所致呢?如果是曹颖甫所说心阳不足的桂枝甘草汤证,还会伴随叉手自冒心和汗出不止。如果是水停心下所致心下悸,水饮为有形之邪,可以阻遏阳气四布而出现手足厥冷。 “宜先治水”,有注家认为这是从先后顺序上看,先治水饮,治好心下悸后再治厥冷。刘渡舟刘老说:“有寒也有水,怎么治?是先用四逆汤扶阳以消阴,还是先用茯苓甘草汤治水饮的心下之悸?这有一个程式的问题,一个是有寒厥,一个是有水饮。张仲景告诉我们应当先治水,不应当先治寒,当服茯苓甘草汤来治水”。有注家认为这是从标本先后上看,先治水就是治本,去了水饮之后,阳气得通,厥回悸止。胡希恕胡老说:“说的好像是治水之后,再治厥,事实上是治水就是治厥,不是先治水,然后再治厥”。我认为胡老所说很有道理,水饮阻遏胸中阳气导致阳气不能输布四末而手足厥冷,去了水饮则阳气自回,不需要再用四逆汤专门治厥。 “宜先治水”在这里反映的是治未病的思想,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病的先机。我们习惯追着疾病打,病证变,处方变,而治未病其实是不管病证怎么变,抓住疾病的先机,在气的层面治疗。具体本条的先机就是“水饮”,水气凌心则心下悸,遏阻阳气则手足厥冷,只要治了水饮,心下悸好了,手足厥冷也好了。 “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茯苓甘草汤首见于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其实就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胸中有水饮,是因为心阳不足,不能化饮,所以用桂枝甘草汤打底,加茯苓利水,佐生姜散寒,水去悸止,寒去厥回。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如果不用茯苓甘草汤去除水饮,而是用四逆汤先治其厥,体内本来不足之阳气行于体表四末之时,水饮就会乘虚而入,渗入胃家。伤寒论中之“胃”,很多不是部位概念,而是系统概念,胃家系统,包括小肠、大肠。所以,有人说既然有水饮,是不是有小便不利呀,当然可以有,心与小肠相表里,心阳不足,小肠也会寒,小便就会不利。当水饮进入胃家,水走大肠,就会下利。 心下有水饮→a胸阳被遏,厥冷。 →b水气凌心,心下悸。 →c水渍入胃,必作利。 附茯苓甘草汤厥证医案一则: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医生为什么要在伤寒六七日之时大下之? 2.什么是下部脉? 3.疮家不可发汗,为什么本方用麻黄、桂枝、升麻? 4.本方治疗唾脓血的机理为何? 5.那些证候是下部脉不至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