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高参88 2021-07-30

本篇要目:

******************************************

621.苏家垄墓群

东周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

622.安乐堰墓群

东周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623.马山墓群

东周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624.霸王坟墓群

战国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625.腰子仑春秋墓群

东周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

626.网岭墓群

东周至汉晋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

627.九里楚墓群

战国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628.里耶麦茶战国墓群

战国                      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

629.骑龙岗古墓群

战国至汉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630.义帝陵

秦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

*******************************************

621.苏家垄墓群

《2018考古探奇》 第一季《苏家垄西周墓葬》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苏家垄墓群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坪坝镇罗新村,坐落于漳水两条支流交汇的三角洲内的丘陵岗地上。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苏家垄墓群是曾国贵族墓地,其中两座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细,在制作技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该墓群对研究东周时期曾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墓群于1966年发现。2008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墓葬两座,一座出土九鼎七簋为代表的97件青铜器,另一座墓出土青铜器6件。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1966年,京山苏家垄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包括最高礼制规格9鼎7簋在内的近百件西周时期高等级的曾国青铜器,这是象征权力的九鼎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这些发现也拉开对曾国考古及研究的序幕。很快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一支考古队来到苏家陇。经过考古专家在陇上的勘探,专家们大吃一惊,原来在这个总面积不超过1500平方米的苏家陇地下,竟然埋葬着近100座古代墓葬,而且至少存在了2000年以上。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在距离苏家陇不远的京山县郑家河,就曾发现过一座先秦时期的大墓,当时出土了九鼎七簋,震惊当时的考古界。要知道先秦时期,九鼎八簋陪葬,是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京山县距离当时的都城可谓是十万八千里,不可能会有天子埋葬在这里。后来墓中出土一把壶,壶上刻有12字铭文“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后来被称为“曾仲斿父壶”。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安乐堰墓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3.马山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马山墓群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和川店镇境内。据统计有封土堆的古墓葬约300余座,分布面积2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经过多次发掘,出土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其中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织品,马山五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青铜矛,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都是十分重要的发现。照片为马山墓群的标志。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吴王夫差青铜矛,1983年出土,这是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为同类兵器所少见,亦属不可多得的珍品。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马山墓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4.霸王坟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霸王坟墓群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村内的冢子坡,地处汉水东岸的开阔平岗地,东接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岗,西临汉水东岸的冲积平原。当地传说双冢子为西楚霸王项羽墓,1992年湖北省考古所等联合考古发掘霸王坟M1、M2号墓,专家据随葬品推论为战国贵族墓。霸王坟墓群位于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村内的冢子坡。墓地东起米家山西坡,西至徐家营,南接安岗自然村,北抵仙黄公路,总面积14.8万平方米。老河口市文物部门配合仙人渡砖场取土对墓地暴露的二座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出土保存完好的文物数百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件。出土的彩绘漆方豆、漆耳杯、彩绘木臂铜弩机、透雕玉佩等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部分文物曾参加“全国考古新发现展”、“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老河口市“霸王坟古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5.腰子仑春秋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腰子仑春秋墓群发现于1986年,随后经过1989年、1990年和2009年三次考古发掘,墓群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文家渡村(原腰子仑村)田家坝组的猫形山上,山地高于周围稻田约2—3米,其东北为一片连绵的小山丘且延伸至石牛江镇的金塘咀村,西侧为一片稻田且距濑溪河500米左右,南侧距桃花江镇约8公里,经调查、钻探证实大约有古墓葬600多座。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墓群现尚存面积约24万平方米左右,墓葬无封土堆,为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墓坑深浅不一最深达1.35米,最浅只有0.2米。年代为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迄今发掘12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越式铜器、陶器,获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腰子仑春秋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6.网岭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网岭墓群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墓群中的3座春秋越人墓,是典型的越墓,其墓坑狭长,随葬品少。已发掘的40多座楚墓,全为竖穴土坑墓,无棺椁、葬具保存,墓葬形制与长沙楚墓基本一致。之后各个朝代的墓葬,汉晋两代,多为券顶砖室墓,西汉前期则为竖穴土坑墓,所清理发掘的唐、明、清时期的墓葬,全部为土坑墓。1987年10月,在攸县莲塘坳乡巨洲村清理的一座明墓,出土的20件丝织品,许多是湖南同期明墓中所少见。1989年6月清理的醴陵市嘉树乡乌石岭清墓,身为六品文官的墓主,墓中所随葬的官袍、官服等20多件文物,为研究清代的官制和服饰业提供实物资料。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网岭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7.九里楚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临澧九里楚墓,是湖南省最大的楚墓群之一,也是省内目前发现楚墓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分布最密,有相邻同期城址的墓群。1980年11月发掘,墓口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2.8米,墓深20米,墓道长19米,墓口往下有22级台阶,棺椁保存完好。椁长、宽,均为8.8米,高4.4米。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发掘出土文物有龙凤钟鼓架、兵器架,彩绘漆案和玉器、陶器。漆木器有双虎座凤鸟架、镇墓兽、耳杯;玉器有玉壁、玉块、玉佩;陶器有鼎、敦、壶及难辨器形的金皮250余克,以及不少竹简,共300余件。但其中出土的竹简,字迹模糊,保存状况较差,其内容应为遣策和占卜文书。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九里楚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8.里耶麦茶战国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里耶麦茶战国墓群,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麦茶村东南,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9年发掘55座,均为土坑坚穴墓,出土铜器有剑、戈、印章、镜、罄、铃、带钩;陶器有鼎、敦、壶、钵、豆、罐、簋、纺轮及琉璃管石、玉壁、残铁器及石饰件等。其中巴氏柳叶剑等战国兵器铸造精良,锋利无比,真乃旷世奇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数以千计的古墓群与三座古城遥相呼应,形式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为研究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里耶麦茶战国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29.骑龙岗古墓群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骑龙岗古墓群位于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十板村零溪河东侧山岗上,山岗西600米为白公城城址,北为叶家凸古墓群。骑龙岗古墓群墓葬沿山脊轴线分布,愈北愈密,墓内有墓、墓下有墓的现象比比皆是,打破关系常如拱璧连城,错综蟠结达十余单位。岗地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以2002年的发掘情况推算,整个骑龙岗古墓群的墓葬总数应超过千座。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骑龙岗古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0.义帝陵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义帝陵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文化路和国庆路。以墓冢和神道为南北轴线,两边依次对称布置华表、护碑亭。现状用地以围墙划分界限范围。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义帝姓熊名心,是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据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群雄纷争。为寻一“马首是瞻”,各路起义军在薜县会盟,共同拥立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秦灭,项羽分封诸王,并佯尊熊心为义帝。次年,又假借“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之名“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史记·项羽本纪》320页),并派九江王英布弑义帝于郴城穷泉旁,郴人怜之,遂葬于城邑西南边后山。汉王刘邦曾派王陵、周勃、樊哙三人来郴发丧,并以项羽“大逆不道,弑君不臣”之名,缟素三军,会盟诸侯,共伐项羽,引发“楚汉之争”。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虽经兵燹(xian3)荒年,王朝更迭,义帝陵一直被保存下来,并有过多次修葺。现陵内存有“义帝新碑”一块,高2.65米,宽1.18米,厚0.21米。北面刻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额书“义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义帝庙记》。陵右旧有义帝祠,元至正年间移建陵前,清乾隆十二年重修,祠内绘有义帝像。民国7年(1918年),陵曾被驻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盗掘,得陶杯十余个,随复原状,并加修葺,重树华表石柱二,上书:“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陵冢为半圆形,高5.2米,底直径8.5米,封土堆底座有0.6米高的麻石围箍。陵四周甬道宽1米,麻石享堂坪长10米,宽2米。陵前立2.35米高汉白玉碑,上有隶书“义帝之墓”四字。紧靠碑前安放一块1.7米长,0.5米高、0.6米宽的汉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9级,阶下复原竖一对6.4米、20吨重的大理石华表,上有繁体联刻:“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1)

2013年3月,义帝陵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