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汗方剂大全(收集整理)

 火帝养生_WSH 2021-07-30

1、左归饮

  【处方】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 山药6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治肾阴不足,阴衰阳盛。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时服。

  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6克;血滞者,加丹皮6克;心热而躁者,加玄参6克;脾热易饥者,加芍药6克;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热妄动者,加生地6~9克;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6克;上实下虚者,加牛膝6克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2、滋阴降火汤

  【处方】生地黄(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1.5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白芍药(炒)3.9克 陈皮2.1克 当归 白术各3.9克 黄柏(蜜水浸,炙)2.1克 知母(蜜水浸,拌炒)天门冬(去心、皮)各3克

  【功能主治】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甚则痰涎带血,倦怠无力,饮食少进,脉沉数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温服。

  若咳嗽甚,加桑白皮、马兜铃、瓜蒌仁各2.1克;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瓜蒌仁各3克;若潮热盛,加桑白皮、沙参、地骨皮各2.1克;若梦遗、精滑,加牡蛎、龙骨、山茱萸各2.1克;若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2.1克,浮小麦1撮;若赤白浊,加白茯苓3克,黄连0.9克(炒)。

    【摘录】《明医杂着》卷一

3、知母茯苓汤

  【处方】茯苓(去皮)甘草各30克 知母 五味子 人参 薄荷 半夏(洗四次)柴胡 白术 款冬花 桔梗 麦门冬 黄芩各15克 川芎9克 阿胶9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肺痿,喘咳不已,往来寒热,自汗;妇女胎前产后身热盗汗,咳嗽见血,胸胁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10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稍热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九

4、止汗散

  【处方】牡蛎22.5克 白术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风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煎水调下,不拘时。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5、止汗散

  【处方】人参6克 当归6克 熟地5克 麻黄根1.5克 黄连1.5克(酒炒)浮小麦1大撮 枣1枚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治产后盗汗

  【用法用量】每用一剂,水煎,温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6、炙甘草汤

  【别名】复脉汤(《伤寒论》)。

  【处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 生地黄30克 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 大枣30枚(擘)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气虚血弱,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备注】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摘录】《伤寒论》

7、正气汤

  【处方】炒黄柏 炒知母各4.5克 炙甘草1.5克

  【制法】上为粗末,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盗汗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八

8、益阴汤

  【处方】山茱萸 熟地 丹皮 芍药 麦门冬 五味子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功能主治】养阴敛汗。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气虚,加人参。

  【摘录】《类证治裁》卷二

9、心肾丸

  【处方】牛膝(去苗,酒浸)熟地黄(洗,再蒸)苁蓉(酒浸)各60克 鹿茸(燎去毛,好酒涂炙)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去枝)人参(去芦)远志(去苗,甘草水浸,捶,去骨)黄耆(蜜炙)白茯神(去木)山药(炒)当归(去芦,酒浸)龙骨(煅)各30克 菟丝子(酒浸,蒸,碾成饼)9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浸药酒煮薄面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心神,补气血,生津液,进饮食。治水火不既济,恍惚多忘,心忪盗汗,夜梦惊恐,目暗耳鸣,悲忧不乐,腰膝缓弱,四肢瘦痛,小便数而赤浊,精滑梦遗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枣汤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究源方》

10、逍遥散

  【处方】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六合夺命散

  【处方】真铅粉1两,轻粉2分5厘,银珠2分5厘,雄黄2分5厘,乳香(蒻上炙黄)2分5厘,没药(蒻上炙黄)2分5厘。

  【制法】上药各择真正好者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拔毒定痛。主溃心冷瘘,生于心窝,初起则心头如火热,其毒先内溃心包,方出皮肤,令人心神恍惚,盗汗多出,2日皆红,舌如鸡金背,里外俱热;发背、痈疽溃烂,对口疮,臁疮,下疳

  【用法用量】六合夺命散(《准绳·疡医》卷。《准绳·疡医》:若臁疮日久不愈,用黄蜡少加黄丹,化摊纸上,量疮大小,裁其蜡纸,炙热,掺药一二分,粘在蜡纸上面,贴疮,绵帛缚住,任疮出尽恶水即愈。若患下疳,用猪腰子切作宽片,掺药,缚裹疳上,或以尖刀穿开猪腰子,纳药于内,笼套其疳亦良。

  【注意】羊、鱼、鹅、鸡、犬、鸭及发毒菜物俱忌之。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12、五仙散

 【处方】嫩黄耆(蜜水炒)拣参(去芦)白术(去芦,炒)当归(酒洗)各6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治妇人虚劳,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发热痰嗽,喘急之甚,肌肉消削,四肢沉困,夜出盗汗,精神短少,或大便稀溏,或腹中积块,或疟母症瘕,面黄肌瘦,百药罔效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龙眼肉5个,莲肉7个,水煎,温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七

13、酸枣汤

  【处方】酸枣仁18克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6克 芎藭6克

  【功能主治】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晒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1.6升,先煮酸枣仁,煎至1.2升,再入诸药,煮取600毫升,分温三服。

  【备注】本方所治失眠,乃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补肝益血,养心宁神,为君;肝血不足,其条达之性不遂,故以川芎疏达肝气,为臣;知母清热养阴以除烦,茯苓宁心神而健脾,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五味,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按:本方方名据医统正脉本《金匮要略》;明赵开美仿刻本作“酸枣仁汤”。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14、生地黄煎

  【处方】生地 当归 黄耆(炙)甘草(炙)麻黄根 浮小麦 黄连 黄芩 黄柏各3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治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15、人参五味散

  【处方】黄耆6克 人参9克 白术4.5克 白茯苓9克 当归6克 熟地黄9克 吉梗2.4克 地骨皮9克 陈皮6克 前胡6克 柴胡2.4克 五味子1.2克 枳壳3克 桑白皮9克 甘草2.4克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治虚劳病,潮热盗汗,咳嗽痰红

  【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乌梅半个,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16、人参黄蓍散

  【处方】天门冬(去心)三十两,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知母、桑白皮(炒)、赤芍药、黄蓍、紫菀、甘草,各十五两;白茯苓(去皮)、柴胡(去苗)、秦艽(去土)、生干地黄、地骨皮,各二十两;人参、桔梗,各十两;鳖甲(去裙.醋炙)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忪,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黏,时有脓血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秦艽鳖甲散

  【处方】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退热除蒸。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备注】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既能滋阴养血以治本,又能退热除蒸以治标。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摘录】《卫生宝鉴》卷五

18、清热固表汤

  【处方】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功能主治】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石膏、知母、地骨皮以清内热;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五药合用,共奏清热固表之功。

  【摘录】《温病刍宫》

19、清胆汤

  【处方】柴胡 黄芩 竹茹 厚朴 广皮 甘草

  【功能主治】治胆经火旺之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左寸脉大,为胆涎沃心,加陈胆星、川黄连。

  【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20、牡蛎散

  【处方】黄蓍(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炮制】上三味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馀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牡蛎散

  【处方】牡蛎 白术 防风各90克

  【制法】上三味,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固表敛汗。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用法用量】用酒调服1.5克,日服二次。

  【备注】《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疗风汗出少气方,用防风十份,白术九份,牡蛎三份(熬)。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22、牡蛎散

  【处方】牡蛎粉30克 麻黄根30克 杜仲30克(去粗皮,微炙,锉)黄耆60克(锉)白茯苓 败蒲扇灰各3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虚劳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23、牡蛎黄耆桂枝汤

  【处方】牡蛎3克 黄耆6克 桂枝1.5克 麻黄根3克 白术 甘草各1.5克 浮麦3克

  【功能主治】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启蒙》卷四

24、妙香散

  【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辰砂(别研)三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更多 >>>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5、麦味地黄丸

  【处方】麦冬60g 五味子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而酸。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26、麦煎散

  【别名】麦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五)。

  【处方】赤茯苓 当归 干漆(炒令烟尽)鳖甲(醋炙)常山 大黄(煨)北柴胡 白术 生干地黄 石膏各30克 甘草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除蒸敛汗。治骨蒸黄瘦,口臭肌热,盗汗,妇人血风攻疰四肢,心胸烦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小麦50粒,煎至120毫升。食后、临卧时温服。

  有虚汗,加麻黄根30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九引《太平圣惠方》

27、羚羊角汤

  【处方】羚羊角1两(镑),地骨皮1两,秦艽1两(洗去苗土),麦门冬1两(去心,焙),枳壳1两(去瓤,麸炒),大黄1两(锉),柴胡1两(去苗),白茯苓1两(去皮),芍药1两,桑根白皮1两(锉),黄耆1两(薄切),人参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热汗出,及骨蒸烦躁盗汗,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28、芦荟丸

  【处方】芦荟1分,丁香1分,使君子肉(炒)1分,胡黄连1分,朱砂1分,肉豆蔻1分,安息香1分,熊胆1分,轻粉半钱,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猪胆汁煮糊为丸,如此大。

  【功能主治】小儿疳劳羸瘦,骨热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熟水送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吉氏家传》

29、芦荟丸

  【处方】芦荟半两(细研),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麝香半分(细研),龙脑半两(细研),胡黄连半两,牛黄(细研)1分,蝉壳(微炒)1分,蜗牛壳(微炒)1分,夜明沙(微炒)1分,蜣娘(微炒,去翅足)1分,熊胆(研入)1分,蚺蛇胆1分,倒钩棘针1分,瓜蒂1分,蟾酥1钱(研入)。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五疳,面黄发枯,头热盗汗,卧则合面,饥即食土,疳虫蚀于口鼻,泻痢日夜无恒,肌体羸瘦无力

  【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奶汁研,点入鼻中后,以桃柳汤洗儿,以青衣盖裹,侯有虫子自出,即服3丸,以粥饮送下,日3次。3岁以上,加丸服之。

  【摘录】《圣惠》卷八十六

30、龙虎丸

  【处方】龙骨(煅)4两,虎骨(煅)4两,川芎4两,当归(洗)4两,桂圆肉(煮烂,捣膏)4两,熟地(煮烂,捣膏)4两,砂仁4两,木香4两,山楂4两,破故纸(盐炒)4两,防风4两,广皮4两,酸枣仁(炒)4两,杜仲(炒炭)4两,菟丝子4两,黄芩4两,贯众(炒炭)4两,白蒺藜4两(炒),川膝(浸)1钱,煅石膏1钱,神曲(炒)1钱,川贝(去心)1钱,木通1钱,甘草1钱。

  【制法】上为细末,用方内桂圆膏、熟地膏合炼蜜为丸,3钱重。

  【功能主治】扶虚养气,补血化瘀。主一切吐血症;身体衰弱,劳伤失血,痰中带血,气虚咳嗽,心跳气短,自汗盗汗,不思饮食,精神疲倦,久病失调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1丸,藕汤送下。

  【摘录】《春脚集》卷四

31、柳枝汤

  【处方】柳枝(锉)半两,柴胡(去苗)2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大黄(煨)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木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肌热,烦躁少力,痰嗽颊赤,潮热,夜多盗汗,饮食无味,日渐羸瘦,五心烦热,骨节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青蒿1握(切),小麦200粒,同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32、六和汤

  【处方】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人参、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虚热,三焦五脏不和,啼哭烦躁,夜出盗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不拘时候服。

  【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

33、灵砂固本丸

  【处方】沉香1两,木香1两,葫芦巴(酒浸)1两,小茴香(炒)1两,川楝肉(炒)1两,八角茴香(炒)1两,菟丝子(酒浸)1两,巴戟(去心,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杜仲(炒)1两,钟乳粉(另研)1两,续断(酒浸)1两,交趾桂1两,鹿茸(去皮生用)1两,山药1两,破故纸(酒浸)1两,肉豆蔻(煨,别研)1两,阳起石(水飞)1两,灵砂1两,黑锡丹头2两(与灵砂先研极细,又入前药再碾)。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夺阴阳造化之功,济心肾安养之妙。主真阳虚损,精髓耗伤,肾气不足,面黑耳焦;下虚上盛,头目昏眩,心腹疼痛,翻胃吐逆,劳汗水气,盗汗水气,喘满,全不思饮食;妇人血气,子宫久冷,崩中漏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渐加至50丸,空心熬人参汤、枣汤送下,于物压之。妇人同。

  【摘录】《普济方》卷二二二引《德生堂方》

34、莲枣麦豆汤

  【处方】莲子7粒,黑枣7个,浮麦1合,马料豆1合。

  【功能主治】盗汗

  【用法用量】用水1大碗,煎8分,服3剂愈。

  【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

35、敛气归源饮

 【处方】黄耆(蜜炙)、黑豆、浮小麦各等分。

  【功能主治】盗汗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古方汇精》卷一

36、敛汗育心汤

  【处方】枣仁2钱,茯神2钱,知母2钱,白芍2钱,当归2钱,牡蛎1钱5分,麦门冬1钱5分,沙参1钱5分,甘草1钱5分,生地1钱5分。

  【功能主治】养心血。主盗汗

  【用法用量】加大枣5枚,煎8分。温服。

  【摘录】《丹台玉案》卷四

37、敛汗益脾汤

  【处方】黄耆、人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陈皮、半夏、葛根、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气虚脾弱,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简明医彀》卷四

38、两地汤

  【处方】大生地30克(酒炒)元参30克 白芍药15克(酒炒)麦冬肉15克 地骨皮9克 阿胶9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治肾水不足,虚热内炽,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凉血清热,地骨皮泻肾火,除骨蒸;阿胶、白芍养血益阴。配合成方,共奏滋阴补血,凉血清热之功。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39、坎离既济丸

  【处方】人参4两,生地4两,熟地4两,天冬4两,麦冬4两,萸肉4两,白芍4两,知母3两,川柏3两,肉桂3两,苁蓉3两,枸杞子3两,五味子3两,山药3两,茯苓3两,茯神3两,丹皮3两,泽泻3两,枣仁3两,远志3两,

  【制法】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常服养精神,和血脉,宁神益肾。主五劳七伤,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口燥舌干,骨蒸发热,五心烦躁,虚痰咳嗽,自汗盗汗,夜梦遗精,五淋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摘录】《饲鹤亭集方》

40、菊花芍药汤

  【处方】菊花、赤白芍、白蒺藜、丹皮、钩藤、天麻、夜交藤、生地、桑椹子。

  【功能主治】养阴平肝定眩。主阴虚阳亢,头晕目涩,心烦牛眠,多梦,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

  【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41、济阴至宝丹

  【处方】当归(酒洗)1钱,白芍(酒洗)8分,白茯苓(去皮)8分,白术(去芦)1钱,陈皮8分,知母8分(生用),贝母8分(去心),香附(便制)8分,柴胡(酒炒)3分,薄荷3分,地骨皮(去皮)8分,甘草3分,麦门冬(去心)8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调经水,滋血脉,补虚劳,扶元气,健脾胃,养心肺,润咽喉,清头目,定心悸,安神魂,退潮热,除骨蒸,止喘嗽,化痰涎,收盗汗,止泄泻,开郁气,利胸膈,疗腹痛,解烦渴,散寒热,祛体疼。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

  【用法用量】用煨生姜3片,水煎,温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42、救劳汤

  【处方】白芍、人参、黄耆、当归、熟地、炙草、茯苓、款冬、百合、五味子、麦冬。

  【功能主治】劳嗽,发热盗汗,痰中带血,或成肺痿等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仙拈集》卷二

43、荆术散

  【别名】冲和散   

  【处方】荆芥穗1两,赤芍1两,制苍术2两,甘草半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顺气。主小儿一切热证,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风热伤肺,鼻涕气粗;急慢惊风;自汗,盗汗;丹毒风热,眼暴赤热肿,口舌腮项热肿生疮,咽喉肿痛,重舌

  【用法用量】每服1-2钱。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生姜、葱白汤送下;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薄荷汤送下;风热伤肺,鼻涕气粗,紫苏汤送下;暴卒急惊风热,宜疏风散调下;久病后急慢惊热,宜保婴全蝎散调下;发汗,去节麻黄汤调下;盗汗、自汗,牡蛎、浮麦汤调下;丹毒风热,煎四顺饮汤调下;眼暴赤热肿,煎羌活、黄芩、生地黄汤调下;口舌腮项热肿生疮,煎防风牛蒡子汤调下;咽喉肿痛,重舌,煎升麻、枳壳、大黄、防风、薄荷汤调下。

  【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引《集验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