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中国共产党简史》精读笔记Vol.009:新文化运动兴起

 含谦 2021-07-30

009

中国共产党简史1-2-1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节标题在旧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比一下,新版《简史》多了“在中国”三字,这样的表述显然更加严谨了。

通过标题,可知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两件事件:其一,五四运动;其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两件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先决条件和事件,故而是党史叙述中不可或缺的。

同样,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有着先决历史条件和事件,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俄国的十月革命。所以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就需要在《简史》中首先加以叙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这是第一小节的标题。通过标题,可知下面将着重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兴起,意思是,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阅读的时候就要带着下面一些问题,比如,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出现的,又是怎样兴盛起来的?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会出现和兴盛新文化运动呢?

影响,意思是,对人或事物的思想或行动所起的作用。阅读的时候,同样可以带着这样一些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的思想起了什么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又对中国的革命进程有何作用?等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旧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

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诸如议会制、多党制进入中国后,并没有为中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人们渴望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也没有实现。

反而,北洋军阀掌握了中华民国政府后,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开始在社会上大肆宣传孔教,即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封建思想。社会上,产生了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各种鬼神迷信之说广为流行。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认识到,仅仅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是不行的,这就是“旧的路”,还需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这就是“新的出路”。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广大民众仍然还在封建思想束缚中,故而革命要成功,就需要先剔除掉民众的封建思想。

《简史》在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冠以“思想启蒙”修饰,这就表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性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而非政治革命。“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则点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贡献。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7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党的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他们通过文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影响了当时很多青年人,这其中也包括党的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家,诸如毛泽东、周恩来等。

《新青年》最初名为《青年杂志》,创办后的第二年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了一个“”字,让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主旨一目了然,也给阅读的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新青年》的出版就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被聘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到北大执教,其中陈独秀还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因而《新青年》编辑部也就迁到北京,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简史》在这一段叙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新青年》杂志的发展中,特别以陈独秀作为叙述主体,体现出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他是名副其实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以陈独秀为主体,叙述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这一段则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做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等。

民主科学是新文化提出的两大基本口号。民主,英文词为Democracy,科学,英文词为Science,所以民主和科学就被人们戏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有两层涵义:其一,指民主的精神和思想,也就是《简史》中所说到的“个性解放”,与此相对立的是保守专制思想;其二,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与此相对立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也有两层涵义:其一,指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如《简史》中提到的“进化论观点”,与此相对立的是封建迷信、蒙昧无知;其二,指具体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与此相对立的则是过去的传统技术、思想和知识,比如《简史》中谈到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们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首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旧道德指封建伦理道德,也就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也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们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通过反对旧道德,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新制度与旧文化无法调和的道理,两者是从根本上对立的,若要拥护共和制度就必须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方面,这个历史事件也被称为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实质,是用民主主义的新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学。其中,新文学必须要用白话文写作,旧文学则是以文言文为代表的,故而也有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文学革命的发端在胡适,正式提出则在陈独秀。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看法。紧接着陈独秀则写了《文学革命论》,彻底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白话文开始逐渐取代文言文。

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全篇用白话文写作,鞭挞了封建礼教的思想,成为把文学革命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也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简史》叙述完新文化运动内容,紧接着就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里,《简史》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影响:

其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通过宣传新的道德伦理观点、创作新的文学作品等一系列手段,使得封建正统思想,也就是纲常礼教思想的地位不再高高在上。

其二,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北洋军阀渴望依靠封建正统思想制约人们的新思想,但是新文化运动,却将封建正统思想拉下神坛,就好比打开了制约人们思想的闸门一样。

其三,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新文化运动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不仅仅让人们反对封建正统思想,还让一些有识之士,进而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制度是否适合中国,从而开始考虑中国是否还有别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但在这些思潮发端地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相当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加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疑问。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这一段,可以说,就是《简史》对新文化运动最后一项影响的展开解释。开头第一句,点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仍旧是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作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活动,新文化运动的各种思潮发源地仍旧还是在西方,也就是欧美国家。但是当时的西方,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竟然给人类带来了这样的、前所未有的灾难。

可以说,在新文化运动下,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人们本就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而一战的爆发,则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国先进性的怀疑。

中国是否合适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后期人们开始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了。《简史》将此时人们的状态比喻为走到十字路口,生动形象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迷茫和彷徨。

End

文字:含谦   图片:网络

林含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通识学习爱好者,业余作者。忙来育人授业、谈心解惑,闲来读书治学、写文烹菜,愿陪你发现这世间未知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