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五日(三)

 苍松xujp 2021-07-30

夜宿五台山,虽寒意袭人,次日早起,却是神清气爽。山林中远近的寺庙也都青烟袅袅,给这座佛教名山平添了几分神秘。

环顾群峰众寺,唯觉山巅之上有一寺气魄雄伟,它叫大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也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

大显通寺南有塔院寺,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那座塔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它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这个所谓的清凉胜境,指的是这里凉爽宜人的自然气候与佛教义理的统一。清凉与否,在境更在心。

牌坊后山门前的通道旁立有两块石碑,可了不得!

十几年前曾去过大显通寺和塔院寺,见过无量殿(无梁殿)和纯铜殿,也曾在大白塔底下转过圈。如今不知为何山门紧闭。

导游把我们引到塔院寺山门东侧的万佛阁(俗称五爷庙)。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虽然不大,殿楼堂舍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传说以前的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万佛阁里仰望塔院寺里高高的大白塔,顿觉寺塔一体。

远眺万佛阁,你会以为大白塔就在这五爷庙中。

出五爷庙不远,有殊像寺。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

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叫“殊像寺”。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

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今存会乘殿、山门、钟鼓楼,余皆毁。

千年以来就有一个传说:五台山有卧佛。但一直没有被人发现,直到1996614日这一天普化寺的住持妙生法师发现。一个3000多米的卧佛呈现在世人面前,山即是佛,佛即是山。从殊像寺上望去,不是很相像,据说,最佳位置是古寺灵峰寺,顾名思义,只有登上“灵”性的高“峰”才能见佛。

离开五台山,前云北岳恒山。车行山间,可见山脊尚有未化的积雪。

恒山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

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

悬空寺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有诗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

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2010年,在《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悬空寺与“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门”、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国际知名建筑同列榜中。

恒山,古称玄武山。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不知缘何如此这般,惜乎。

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当然,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

在恒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小庙,供奉着真武大帝,庙虽然不大,但很格局紧凑。

据说,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之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真武庙山门。

真武庙真武大殿。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

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今天游览的最后一站,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

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

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第五窟(大佛洞),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叹为观止。

20183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