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上海闸北公园

 苍松xujp 2021-07-30
说到闸北公园,首先不能不提的人物是宋教仁。1913320日,国民党代理党魁宋教仁奉电召北上,在上海北站检票口准备进站时遭到枪击,两日后不治身亡。这一声枪响,让宋教仁的人生定格在31岁,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三个月后,国民党在闸北象仪港辟地百余亩,其中用于墓园43亩,安葬宋教仁,这就是今天闸北公园的前身。

墓园最初叫做“宋园”。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拨款修缮园,并作为公园对外开放。从“宋公园”,到“教仁公园”,再到1950年的“闸北公园”,宋教仁归葬地几经易名,多次扩建,功能也逐步完善,渐渐从单纯的纪念场所发展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都市绿肺。时下冬月,整个公园,已然草坪枯黄,树木凋零。

公园东南角是洛阳东路平关路路口,也是公园的东门。此门看上去很简洁,也很中式。

鸣凤亭,位于园东北部坡地一片浓密的混交林中,六角高翘,青瓦攒尖顶,顶上塑莲花,檐口挂落饰龙凤图案,四周设扶王靠。

亭旁植香樟、龙柏、乌柏、蚊母树、丁香、女贞、紫荆、锦带花、黄馨、瓜子黄杨、侧柏、枸,周围有木槿和夹竹桃林,还有成片的广玉兰、石榴及各种海棠。树上挂着几十个鸟笼,鸟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该园西北侧,有一些似为以前留下的旧有西式建筑,给公园增色不少。

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高楼绿树,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

水域错落相连,横贯公园,亦有独立如白鹭塘。水岸多林木,高大者避荫,矮壮者悦目,游走园中,品公园冬韵,入心怡之境。

位于湖东南岸的四方亭 ,隔湖与双亭对景,亭内磨石子地坪,置石桌、石凳。亭北是临水平台,面有栏杆。距平台不远的湖水中有3只瓶形的花岗石塔,组成仿“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虽为模仿杭州西湖之作,倒也惟妙惟肖。

水域宽处,观亭台楼榭留倒影:水域窄处,看行人桥上去自如。

乐角亭,造型奇特,每日有退休老人聚集于此引亢高歌,风雨无阻。想必"乐角亭"因此得名?

水边一屋,名"春来茶馆",木板门已上锁,阿庆嫂许是跟阿庆跑帮去了。

双枫双院和滨水广场,以原百姓舞台广场为基底,通过中式围墙进行围合,形成大小两座院落,供不同群体游客休憩活动,丰富了公园中式景观。

新建的双枫双院,其院墙也采用中式透窗和压顶,与原百姓舞台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双枫双院里的百姓舞台,此类建筑在其他公园虽然也有,但舞台广场如此之大,还是很少见的。

让人惊讶的是,公园内竟有两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一是钱氏宗祠,一栋典型的“三进三”清末民国建筑,青瓦、红砖、白墙;雕梁画栋,丹楹刻桷,层台累榭。内有正房、厢房、下房、雨廊,每个套院内落地高窗,精雕柱梁;外有半环护河。

钱氏宗祠又称春晖堂,已有百年历史,门楼砖雕尤为精美。祠堂坐北朝南,东、南两面环水,南侧以桥相接,内部设有两座天井,四周砌以青砖龙墙。

根据钱氏家谱记载,钱氏宗祠春晖堂于1918年由当代书法家、科学家钱荣民先生曾祖父出资建造,为了纪念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并取名为春晖堂,自1918年至1966年一直为钱氏祭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之殿堂。

春晖堂正门面对一座清秀玲珑、青板石刻小桥,桥宽2米,长3.5米,立小桥,豁然开朗。

春晖堂正门墙上挂有文物保护牌。

钱氏宗祠砖雕门楼上的浮雕是钱氏宗祠的一大特色,砖雕门楼正面中央雕有“钱氏宗祠”四个大字,端正古朴,落落大方,在四字上下左右,分别雕有精致的砖雕图案。钱氏宗祠门楼上的砖雕与寻常雕刻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普通图案的砖雕不同,钱氏宗祠门楼上的八个砖雕都记载了与钱氏先祖相关的历史事件。

以砖雕门楼正面的两幅砖雕为例。左侧的砖雕是“钱镠从军”图,描述的是吴越国王“钱镠从军”的历史事件:画面中有人物4人,镠牵马与三位同伴狩猎,二位同伴手持钢叉坐地休息,一位同伴的钢叉上缚着野兔。砖雕画面布置错落有致,富有距离感、层次感,人物雕刻精致细腻、特征鲜明。

右侧的砖雕描述的则是走黄巢”的历史事件:钱镠设兵计退黄巢20万大军。画面中有人物4个,骑马者镠,手持弓、箭,身后跟随2个军卒,还有水井边涉水的老妇人。画面构图均匀,疏密有致,砖雕人物动、静结合。唐广明元年七月(880),黄巢20万大军从安徽进犯浙江,石鉴镇将董昌派偏将钱镠率20 骑侦察,与黄巢军先锋部队遭遇交战。为延迟黄巢大军的进犯,钱镠遂嘱咐正在水井边汲水的老妇人(卖茶老妪)言:“后有问者,告曰:'临安兵屯八百里矣’”,即前面有伏兵。黄巢大军听闻后不知虚实,绕道而行,没有进犯临安。

春晖堂古宅历经三次劫难:
第一次抗战期间,淞沪会战日本轰炸闸北,钱氏宗祠春晖堂周围建筑几乎全被炸毁,唯独钱氏宗祠侥幸没炸着,幸免留下,钱氏属人慷慨接济饱受战火中难民和松沪杭战中抗战将士,钱氏宗祠并成为国军87师一个团军事驻地,内建地道,外建碉堡。
第二次解放上海,成为解放军某部指挥所,解放军下令保护室内外全部文物,秋毫无犯,在炮火连连的“战上海“中,又一次幸免。
第三次“文革”,主体建筑终算保留了,室内外文物几乎毁于一旦,红木精刻的钱氏家训,春晖堂匾额,红木家俱,吴昌硕字画,围墙砖雕等古瓷器,古字画,全给红卫兵、造反队毁了,有些文物不翼而飞,仅仅留下一小部分砖雕,还是当年钱氏家人与闸北公园管理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半夜用泥糊上,刷上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才幸免被砸毁。

历尽劫难得幸存,盛世春秋续华章。愿这幢杭州旅沪钱氏三兄弟出资五万两银子建造的百年老宅,永世长存。

公园里的"共和亭",是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于20095月建成揭牌的。不知道民国时期国民党是否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宋教仁建过亭子。

 

民革上海市委领导介绍“共和”两字由来缘由有三:其一,正因有包括民革党员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的浴血奋斗,才迎来了上海的解放,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其二,因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是为反对专制独裁坚持共和而不惜以身相殉;其三,因闸北公园所在地址恰巧为“共和新路”。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宋教仁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在上海主编《民立报》鼓吹革命,1911年与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舍,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武昌义后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由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任职后的宋教仁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而刺杀就发生在北上会见袁世凯路上。后来普遍认为袁世凯是幕后凶手,不过疑点重重,所以至今没有确凿的结论。

201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公园内的宋教仁墓区被单独划分出来,得名“教仁园”。

宋教仁墓是闸北公园内的另一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前石座上耸立宋教仁石像,基座前有章太炎书“渔父”两字,座阴有石镌于右任铭词。像后有九级台阶,登石台,有石栏围绕;墓半球状,顶上饰一鹰,以利爪攫一蛇,寓意颇深。

大理石基座上1.5米高的宋教仁坐像,宋身穿西装,左手执书,右手托腮。

宋教仁坐像底座正面刻“渔父”二字,系章太炎篆文手迹。

基座背面刻于佑任撰写的墓志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文革中墓碑被砸成三截,所幸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墓志铭在墓碑中段,未被砸碎,得以完整保存,真迹幸免被毁。

宋教仁先生陵墓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据载,宋教仁先生陵墓文革中被毁,其尸骨被红卫兵扛着游街并焚毁,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陵墓时仅追回一副眼镜。现陵墓为衣冠冢。

墓前立花岗石墓碑,上书“宋教仁先生之墓”。

墓身建在260平方米的墓台之上,呈半球形。墓与雕塑两者构图完整,比例恰当,和谐得体。只是此墓为按原样重建。

墓顶雕一展翅雄鹰,脚踏恶蛇,意示惩恶扬善,象征宋氏与封建势力顽强搏斗精神和革命先烈的凌云之志。

公园里的一处钢筋混凝土建筑,高2米许,4米见方,壁厚近米。此建筑南面开有一门,东西北三面各设一个射孔,疑为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修筑的地堡。

虽经70多年风雨,地堡外墙上的板木纹和圆盘锯锯痕还十分清晰。可见地堡十分坚固,据说钢筋水泥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细观射孔,外宽内窄,逐阶收缩,射界开阔,应无死角。

战上海的硝烟早已散去,昔日战场的遗迹鲜花盛开,枫藤攀援,人们在暖阳下翩翩起舞。

从闸北公园西门出,门前标志性老建筑——一座西式造型的水塔。

沪上公园中,是有一些园内有塔的,比如松江区的方塔公园内的方塔和浦东新区川沙公园内“黄鹤楼”。不过,类似闸北公园这样造型的高塔,却是绝无仅有。
亭台交错的闸北公园、厚重肃穆的钱氏宗祠,以及公园内教仁先生的雕塑,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从前的上海,却又不失现代公园的便捷。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综合公园,它把闸北公园独特的历史感悄然融合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当你走进公园,仿佛能够暂时离开都市的喧嚣,静心体悟教仁先生当年先忧后乐的民族情怀,营造独特的历史人文空间。
(2019年12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