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奢侈,那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世界经理人 2021-07-30

深度关系意义更大,不狠或太狠,都没法建立深度关系。

我昨晚去上了一节私教课,大概70分钟,前半部分是器械+无氧,后半部分是有氧+无氧,对我目前的体质和身体承受能力来说,是足够的。

但是,不够狠。

老友W陪我去健身,她出来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强度太低。

01

狠与爱,深度关系的两个面


啥?这还低啊,出了健身房,那一刻我最想做的就是找张床躺着,平躺,发呆,可是她却说 “让我想找床躺着的运动”强度低。

为什么?我肯定得问啊。

她说她每次进健身房都待3个小时,先是25分钟6-7强度的快走,然后是2个小时左右的器械,而且动作和动作之间的间隔(也就是休息)都是用走的,从来不会坐下休息。

我捏了下她的胳膊,没错,石头。这是我第一次捏到一个女生的胳膊是“石头”质感的,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捏了她好多次,她淡定又得意的样子,有种从容不迫的自信。

我知道她有健身的习惯,但是以前没听说这么狠啊,这时间长度和运动强度,在我的认知里,应该是健身博主的日常,现在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正在创业的、整天喊着“我忙得要死”的好朋友身上,她这么忙还能拿出时间、毫无懈怠地去做,几乎是每天3小时,我肯定要佩服。

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自虐?你对自己也太狠了。

她说就做呗,好像也没啥特别理由。

Just do it!做就好了,没那么多情绪,也没那么多理由,有时候这就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

强者让人肃然起敬的前提,是他们为变强做了很多事,积累到一定阶段,本来的“就做呗“变成了某个强项、某个优点,甚至某个赖以生存的技能,而外人偶尔发现的热闹,不过是他们藏起努力显现出的冰山一角。

W以前就做过好多很酷很勇敢的事情,会5国语言,去中东支教,一个人游历过大半个世界,让我一直觉得佩服得不行,而现在,在我很想好好面对又必须面对的健身这件事上,这“女疯子”又一次跑在我前头,告诉我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结果,我怎么能不佩服。

我不禁想到一句话,你对自己够狠,我对你够爱,这也许就是建立深度关系的某种机制。

不知道你是不是听过最近很火的一门课程《产品思维三十讲》,因为这课,主讲人梁宁成了我的女神。梁宁老师在某篇文章中说,她和DoNews(有人认为是自媒体的先河)的创始人刘韧之间,有一种很深的缘分。

起初灰头土脸地创业,每周的乐事就是读刘韧的文章,尤其是“人物素描”,“比读《水浒传》过瘾”,梁宁还评价“刘韧有司马迁的白描能力和悲悯。”

刘韧本人也很喜欢组局,读完他的文章然后看着文章里的人就出现在席间,梁宁说是一件体验很奇特的事。

后来,刘韧越做越大,曾经有过“千人来贺”的局面,再后来也遭遇败局、甚至入狱。中间有9年,刘韧不再动笔写作,而梁宁就劝刘韧写。

据说有很多次见面都不欢而散,刘韧带着项目想让梁宁入伙,梁宁劝刘韧重新写字,自然话不投机。

可是很多年过去,梁宁仍然觉得和刘韧的缘分很深,刘韧对他来说是心很近的朋友。

于梁宁而言,他们之间,其实早就建立了深度连接,这样的深度关系不会因为际遇而改变。

怎么说呢,总觉得两个人要建立深度关系,靠的不仅仅是初见的好感、相处的融洽、患难的扶持,更应该是一种“我打心底里佩服你(某些特质)”的认同。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认同,才是最高级的奉承,而此刻,我觉得,深度关系需要彼此真心实意地“奉承”。

如果没法对某个人(不管是老板、同事、朋友、还是家人)有一种对他身上独一无二特质的认同和欣赏,两人很难真的建立深度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朋友,明明认识了很多年,但非要细数ta做过的让我佩服的事,或者说过的让我惊叹的话,再或者是某种我非常认同的行为方式,我却无话可说。

同样的,有些人在一个公司十几年,老板仍然觉得他无足轻重,只能以“老员工”(而非元老、骨干)这样不尴不尬的标签做识别。

时间长河都没有给你我机会,长出丝毫牵连,增加些许认同,那其实是,即便推翻重来,也不会有。

生活是这样,职场亦是。做为老板,如果和某个下属共同经历了一些公司成长的“大事件”,也仍然无法与这个人建立已强烈信任为基础的深度关系,那基本上,以后也不会有了。

02

对自己太狠:向往感情而非关系


说回梁宁,我最近确实迷她。

她说有一天她重刷美剧《Sex&City》才发现,原来她印象中主角们说的“恋爱”“恋情”,其实她们说的都是“关系”。

而对于中国的姑娘们,梁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姑娘们,心心念念向往的全是'爱情’而不是'关系’呢?”

梁宁说,也许是概念的初始赋值就错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少女时代“爱”是禁忌,感知来自于琼瑶小说和网络言情,这些读物描绘的是:“他爱上她,从此,她成了他世界的中心。”这就是初始赋值。

而“在少女白纸一样的内心,留下的第一笔认知,会横贯一生。”

所以海灵格(有资料显示曾获诺贝尔奖提名、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才说:“我在世界各地开课,只有中国的女人哭声最大。”因为中国女性自建的爱情目标就是“爱我,就把我作为他世界的中心。”

我读到这一段,真的由衷赞同。很多时候,大环境给了我们太多奇怪的引导,而认知与判断一定会因为某些“习以为常”而存在偏差,甚至出现误差。

我为什么说我们又太狠呢,就是因为初始赋值都错了的情况下,好多姑娘(当然,一定也有不少男生)还坚信不疑,而且以此为人生目标和终极幸福,是不是太可怕了。

对情感的判断往往也会左右一个人对职场的判断,那些始终无法与上司、同事建立深度关系的人,或许初始赋值也是错的。

他们对世界的期望过于刻板又相对自私,要么付出一点就要全世界认同,要么暂时没有收获就哭天抹泪。

我有两个长得很美的女朋友,恰巧两人的男友都是外国人,于是就有了一个对比。

一个跟我说,如果你男朋友在你身上花了几万块,你觉得他会离开你吗,很难吧。

而另一个对我说,我和我男朋友都是AA制,我很自觉,我去国外看他的时候,他要给我报销来回机票,我跟他说不用,因为我觉得这和他没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事。

这两个女朋友都觉得自己足够独立,是新女性,是对生活、生命有主宰能力的、高学历高智商女孩,但是,在我心里,她们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要说这个例子呢?其实你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你的老板、同事、下属身上有我两个女朋友的影子,前者以为所谓的“对方付出的成本”就是对方会继续维持关系的基础,殊不知在更大的坐标里,那些成本根本不值一提。

这里的“对方”可能正是职场里的上司、下属、同事,如果你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所谓的成本可以捆绑对方的话,那这段关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在你的认知里,维系关系的基础不过是对方随时可以“及时止损”的部分。

而后者,关系基础是彼此独立的人格,从精神到物质,不是因为占有对方微不足道的资源、成本而缔结的关系,相比之下,基础更稳固。

我没法说哪种一定更好,但就深度而言,以彼此独立的姿态、互相吸引、认同、甚至引领的方式建立的职场关系,是可以走向深度的。

03

建立深度关系的3条建议


我们生活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亲密关系,关系好了,我们如鱼得水,关系差了,有时候真是举步维艰。

而对个体或者集体最有价值、最能影响一个人的,是深度关系,浅尝辄止的话,没人敢把信赖托付给你。深度关系能创造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因为里面除了认知契合、还有价值互补、彼此成就。

但怎么去判断自己的初始赋值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境遇,对错难辨的时候,你只能遵从内心的认同。

你或许会说,共同利益比认同更结实吧?但所有的利益捆绑的前提应该都是认同感,否则谁敢把共同利益绑在一个不信任、不认同的人身上?

认同够多,我愿意和你一直走下去,认同不够,即便走,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这在各种关系里都是一样。

梁宁在那篇文章里总结了一段话,关于深度关系,我觉得清醒又到位:

1)荷尔蒙的潮汐总有退落时,总有一个时刻,你会以像看着冷冷裸露的礁石一样的心情,冷静地评估你们之间的关系。

2)关系,最重要的是纽带,不是荷尔蒙的那种无常。纽带是客观的,确定的存在。比如,钱钟书与杨绛共同读书的爱好,比如大量以生殖后代为目的组建的家庭,孩子,就是纽带。所以,评估一段关系,关键是评估你们间的纽带,它有多健壮,它是否会随着岁月增长?

3)关系是双边感受。产品体验不好,用户不喜欢,网站不运营,用户会流失。老公不回家,这显然是用户黏度变差啊。优化用户体验,优化运营,道理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工作关系。

第一,无论是与上下级的关系,还是与客户的关系,因为某个共同目标,或者说共同利益,我们之间可能会产生“初见时的荷尔蒙”,但是荷尔蒙的潮汐总会退落,此刻是否能持续经营,更多时候需要冷静的智慧。

第二,真正维系关系的纽带是什么,这个纽带是不是能长期存在并让关系双边感到吸引和适配,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交付彼此的价值,这是最值得人深思的部分。

如果纽带足够结实、而且你有信心给予和获得更多的价值来让这段关系长期适配,那通向深度关系的道路就会顺畅很多。

第三,深度关系里除了彼此认同,还有反复认同、长期适配之后产生的信赖感。信赖是一种他人或者世界给我们的极大的确定感,也是自身给予他人和世界的确定感,这种双边感受一旦是稳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对关系双方的滋养必然是充分的。

拿职场关系来说,作为员工,最该引以为傲的,是工作本身,也应该是工作带来的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作为老板,最引以为傲的资本,应该是与下属的深度关系。

就像《小王子》里说的:

“任何行业之所以伟大,或许首先就在于它让人聚在一起: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奢侈,那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文 / 蔡不蔡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


欲了解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专题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