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赛西威剑指汽车智能化、网联化

 世界经理人 2021-07-30

陈春霖认为,要跟上产业升级步伐,既需要顺势而为,也必须主动出击,做出新抉择。

自合资时代起被外派到中国担任总经理,到自主后新内资公司的董事长,一路走来,新加坡华裔陈春霖见证并主导了德赛西威不同时期的转变成长。



陈春霖表示,每个企业都应该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保持开放的态度,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重视研发投入”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在接受《世界经理人》专访时的两个高频表述,因为对前者的坚持,在2010年褪去外资“光环”后,陈春霖带领转为内资后的德赛西威成功走出一条自主发展道路,并于7年后带领公司登录资本市场;而后者,则是陈春霖在“汽车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下所倡导的共生关系,也指引着德赛西威针对智能汽车展开一系列新布局。

德赛西威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前身是中德合资公司,2010年成为一家完全内资化的企业。目前产品涵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空调控制器、驾驶信息显示系统等,在智能汽车加速发展下,积极发力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组建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和车联网三大新业务板块。

自主后的历程


1986年,由飞利浦汽车音响、香港金山集团和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三方合资经营的德赛西威前身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在惠州成立;1998年,德国曼内斯曼威迪欧入主飞利浦汽车音响系统,陈春霖也就是这时接过合资公司的“权杖”;2001年,西门子收购曼内斯曼威迪欧,公司更名为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西门子和德赛集团分别持有合资公司70%和30%的股份。2007年,西门子股份整体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2010年,德赛集团收购德国大陆集团所持有的全部股份,德赛西威的中德合资之路正式走到尽头。

陈春霖坦言,完全内资化后的德赛西威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一是要填补25%的市场份额空缺,这是合资时代“内部供应”给外方关联企业的业务;二是在填补的同时,还要保持整体业绩持续增长,并消除外部质疑,离开德国汽车电子“豪门光环”后的德赛西威依旧能获得长足发展。

两年后德赛西威就填补上了这25%的空缺,2014年开始,德赛西威迎来井喷式增长,连续三年营收平均增幅将近50%。2017年,德赛西威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其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10余亿元在那年年底突破 60亿元,并顺利在深交所上市。

帮助德赛西威取得成功的关键来自于陈春霖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并且坚持聚焦与提升专业度,产品开发圈定在汽车内饰领域。自主后的德赛西威在基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空调控制器业务的基础上加速开发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和显示模组与系统等新产品。

“增长肯定要靠投资,当时我很明确,投就投研发,我觉得这是根本。如果不注重在研发上投入,而是偏向投资在设备等其它方面的话,企业也将会沦为一个很平常的企业。” 陈春霖说,从2010年开始,德赛西威一直维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2016年至2018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3.41亿元、4.24亿元和5.43亿元,在公司当年营收的占比分别为6.0%、6.96%和10.04%。

除去在研发创新上的持续重金投入,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公司人才梯队。2010年到2017年时期,也被陈春霖称之为“二次创业”阶段,“离开外资支持,肯定会碰碰磕磕。所以在自主后要改变大家的思维和心态,对下面人的要求最根本就是信任。不怕苦、不怕难,敢往前冲,这就是当时谈'二次创业’的基本精神。”这期间,德赛西威加大对中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新的核心管理团队,并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入。2010年以来,德赛西威研发人员从300余人发展到近2000人,增长率高达200%,如今研发团队已经超过公司总人数的40%。

德赛西威上市后,陈春霖并没有顺理成章地走入自我的“舒适区”,而是全力押注智能汽车业务,加大投入开发智能网联产品;同时在公司内部进一步强调“第三次创业”,这次的关键词是专业和担当。在他看来,德赛西威能够取得今日的行业地位,离不开团队的严谨、匠心和专业精神。而所谓担当,陈春霖表示,“搞企业必然有风险,每个员工都该有创业家精神,要为所作所为担起责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既定的东西,明知道掉了坑还继续掉下去,而是能够随时灵活调整。”

这跟2018年汽车市场转向下滑、“汽车四化”加速重构整个汽车产业不无关系。wind数据显示,2018年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0.85%,作为车企上游产业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普遍遭受业绩压力,整个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寒冬。而“汽车四化”已成趋势,尽管没有具体的到来时间表,但是如何跟上产业升级步伐,继续保持企业业绩和在未来扩大市场规模,并借助产业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巩固提升产业和市场地位,却是德赛西威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陈春霖认为,这既需要顺势而为,也必须主动出击,做出新抉择。

“四化”下的未来


眼下,陈春霖所面临的棘手任务是:在车市寒冬与“汽车四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为这家成熟公司强化“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和车联网”这一新的增长点。

陈春霖表示,越是在寒冬和产业调整的冲击下,在组织上越是要激发团队的奋斗心,在进行资源的匹配和重组上,越要更坚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不要以“短平快”的心态去博取短期的业绩和利益,而是要将其作为加速自我转变的一个契机。

为此,陈春霖正加速盘活组织内部资源。一是德赛西威正在探讨按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和车联网三大新产品线重新调整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内部资源的匹配和重组,在组织机构上更加聚集在针对未来智能汽车的业务上。二是当下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也主要围绕新的三大方向,包括前期的技术研发以及后期的应用开发。这点在德赛西威2018年年报中也能得到印证,由于下游乘用车市场低迷,德赛西威2018年营收下滑,但在研发上投入上仍然同比增长了29.84%,研发费用达5.43亿元,占比营业收入达10.04%。

与此同时,面对外部环境,德赛西威则注重成为一名“资源联结者”,注重与各方的合作。在陈春霖看来,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领域,尽管传统汽车产业链公司,蔚来、理想和小鹏等这类新势力,以及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等不同玩家竞争激烈,但每个企业都应该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保持开放的态度,最终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科研院校方面,德赛西威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建立网络安全实验室,共同致力于汽车电子网络安全研究;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等方面携手合作。在企业方面,德赛西威与腾讯车联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车联网领域展开密切合作;与百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领域展开研发合作;与英伟达和小鹏汽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L3级别智能驾驶系统……陈春霖表示,“德赛西威与车厂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紧密的信任合作关系,而跟互联网公司和新创企业这类新入局也有合作,我们刚好在在中间,可以像一座桥梁一样将各方需求贯穿起来,提供新的价值服务。”

从目前来看,德赛西威融合车载信息娱乐、驾驶信息显示、空调控制器、车身控制和通信模块等多个系统的智能驾驶舱业务,2018年已经取得车和家、长安汽车和天际汽车项目订单,预计将在今年内开始量产。在智能驾驶领域,德赛西威已有360度高清环视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驾驶员行为监控和身份识别系统等多款产品实现量产;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L3级别智能驾驶系统计划于2020年量产。在车联网领域,德赛西威已在成都、惠州组建了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团队,构建了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并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车联网战略,提出德赛西威将围绕“协同创新、灵活高效,用心提供安全、有温度的智联汽车产品与服务”的战略,力争在2020年实现打造百万级用户平台;已获得一汽-大众、奇瑞捷豹路虎、长安马自达等车企的车联网平台、OTA、情景智能等项目订单,商业化落地逐步实现。

面对未来,陈春霖对于德赛西威还有更大的期待,“未来要在生态圈中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纯硬件的提供者,我们跟车厂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不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而是成为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并最终成为一个提供安全、舒适、环保的出行服务者。”

本文记者/沐野

世界经理人媒体原创工作室成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