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瞬间降温5℃以上,上海有望拥有318条“天然空调”,总长超260公里

 自已想吧 2021-07-30

上海马路上有一种神奇的地方,走进去,不仅可以避免阳光直射,通常还能“清凉”5℃到7℃。记者去年夏天酷热时用温度计量过,外面42℃,里面才35℃。

这种神奇的地方便是林荫道。有研究表明,林荫道可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受树种和遮荫率影响的不同,其降温率可达6%,甚至更高。在这些酷热的日子里,有不少路人感慨,如果上海的林荫道再多些就好了!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今天(7月30日)表示,2021年上海市林荫道评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拟命名浦东新区的沈家弄路(民生路至苗圃路)、崇明区的江民路(陈海公路至港庙公路)等54条(段)道路为上海市林荫道。

如果最终54条(段)道路全部入选,届时,上海林荫道将达到318条,总长将超过260公里。

选种交过“学费”

在不少人看来,种树成林就能打造林荫道,其实不然。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专家指出,以上海目前评定出的林荫道树种为例,200多条林荫道的树种不超过20种,是有讲究的。

根据《上海市林荫道建设导则》,道路绿化应该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上海市林荫道所选树种应适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吸污、降尘功能。

在这一点上,上海曾交过不少“学费”。

上海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列行道树出现在1865年12月,种植于外滩(苏州河河口至洋泾浜口一线)。

至1925年,当时的公共租界有行道树2.82万株,此后逐年下降,到1939年仅存6200株,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所种种类的行道树难以适应上海的土壤、气候,比如白蜡、青桐、梓树、皂荚、泡桐等当时的行道树“主力”,如今在上海都比较少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白杨、箭干杨逐渐成为上海城区内的主要行道树,有的区白杨占到行道树总量的76.4%,但由于白杨树的管养费时费力费钱,绿化效果又差,在上世纪70年代初逐渐被淘汰。

随着白杨、箭干杨等行道树告别舞台,上海如今悬铃木为主、香樟为辅、多个乡土树种相衬的行道树格局才开始逐步形成,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上海行道树“家族”的成员始终保持相对的稳定。

1990年的数据显示,上海行道树有29个主要树种,其中悬铃木的数量占总数的60.8%,香樟占15.4%,其他树种占23.8%。

主力“多才多艺”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稳坐上海行道树和林荫道种植量头把交椅的悬铃木,其实也是上海资历最老的行道树种,上世纪初和它一起担任上海行道树“主力”的大部分树种均已淡出历史舞台,至今还在活跃的可能只有柳树、乌桕、枫杨、银杏等“老伙计”了,它们都是行道树里“多才多艺”的典范。

堪称行道树和林荫道的王者,悬铃木在上海的大面积栽种,是多年来“优胜劣汰”后得出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综合能力比悬铃木更适合作为上海行道树的树种。

从功能看,悬铃木夏季的树冠硕大,遮阳效果好;冬季落叶,透光效果佳。从适应力看,悬铃木能够适应城市贫瘠的土壤等不良环境。从日常养护看,悬铃木比较耐修剪。从对空气的净化效果看,悬铃木叶片宽阔,表面有毛,吸纳空气中颗粒物的效果要好于许多树种。

深秋,复兴西路,悬铃木  陈玺撼 摄

又比如无患子和银杏,生长较快,一般栽种五六年可成一定规模,而以往一条林荫道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以上。

银杏和无患子都是落叶乔木,前者寿命长,耐寒耐旱,对各种土壤适应力强;后者抗风力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

除了担任“天然空调”,上海的林荫道正在承载越来越多的其他功能,比如通过“彩化”,妆点所在道路的春色、秋色。

因此,悬铃木、银杏、无患子、栾树、水杉、日本晚樱等春天开花或秋天色叶的树木被作为行道树大量引入上海的林荫道。一些林荫道还与周边绿道、口袋公园相衬,整体道路景观协调美观。

深秋,南辅路,无患子  陈玺撼 摄

截至2020年7月的数据显示,以2000年为界,之前栽植的187条林荫道仅有8个树种,2000年后栽植的34条林荫道树种达到16种,其中有12条是栾树林荫道,还不乏一些新优色叶树种单独种植成的林荫道,比如玉华路的无患子、延川路的珊瑚朴、丹巴路的臭椿和阳光大道的重阳木等。

进入本世纪,上海的林荫道还创造了“混搭风”,比如思贤路由香樟、银杏、朴树和中山杉等多排种植,江湾城路由香樟、日本晚樱搭配种植,均呈现出独特的季节性景观特色。

春天,江湾城路落英缤纷,环卫工人将樱花花瓣扫得更均匀美观  陈玺撼 摄

不仅长还要“胖”

林荫道,“林”是主角,但“道”的选材也十分重要,其长度和遮蔽效果尤为关键。

根据《上海市林荫道评定办法》,林荫道是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冠大荫浓、整体景观宜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林荫道应是完整路段,原则上长度不小于500米;林荫道上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绿荫覆盖率要超过90%。

对于宽阔的多车道道路,要成为林荫道,条件更为苛刻:四车道(含)以下的机动车道路绿荫覆盖率应达50%以上;四车道以上的机动车道路绿荫覆盖率应达30%以上,或者应具有不少于4排胸径大于15厘米的行道树。

不过,随着林荫道建设经验积累和技术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建设命名的上海市林荫道中,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道路板式的比例逐步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幅路(两排行道树)模式,为市民提供了更有生态获得感的多层次林荫道空间。

如果把单排林荫道比作一排“遮阳伞”,那么连片的林荫道则是一顶硕大的生态帐篷,能给市民游客带来更持久的防护与清凉。

近年来,上海的林荫道逐渐变“胖”——连线成片、连片成区,结合各区道路环境条件合理规划,根据历史风貌区、商业区、居民住宅区等周边特点,打造“超长”“超宽”的林荫片区,营造林荫休憩线、游览线,提升市民游憩体验,使林荫道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辐射扩大。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目前,上海比较有规模的林荫道片区有14个,分别位于瑞金二路、静安寺、闸北公园、衡山路、漕河泾、曹杨、曲阳、复旦大学、南码头、周家渡、松江老城、南桥等区域。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陈玺撼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