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官窑瓷器釉质特征及形成机理

 设计梦工场 2021-07-30

南宋官窑瓷器釉质特征及形成机理

  (2015-08-18 21:50:01)

转载

标签: 

龙泉青瓷

 

叶氏哥窑

 

叶克伟

 

古儿

分类: 实力派
南宋官窑已发现的窑址有两个:老虎洞窑址和郊坛下窑址,其出土的大量瓷片显示了有别于其他窑口的特征,区别于龙泉窑、汝窑、越窑等,在此仅针对官窑釉质特征进行细化分析,有关釉色、造型、胎色等特征另文描述。

一、具有明显的半失透乳浊性

南宋官窑器其釉面质感具有明显的“玉质感”,质地犹如和田羊脂玉,属于半失透的乳浊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釉内气泡密实,大气泡稀少,中小气泡则多而密。即使在釉水很薄的区域也不容易体现胎色。这是官窑釉质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特征。

其原理:首先是南宋官窑有自成体系的釉料配方和独特的原料来源地,其次在烧制工艺上也与同时期的其他窑口有所区别,例如“多次上釉多次烧成”工艺、独有的官窑窑炉烧制技巧等等。

二、釉面容易出现不规则斜切裂纹

南宋官窑的开片裂纹有“直切纹”和“斜切纹”的区别。

直切纹又称“冷纹”,是指大体垂直于胎面的釉裂形式。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沁入黄褐色氧化物,就形成了所谓的“鳝血纹”。

斜切纹俗称“冰裂纹”,是指相对于胎面和釉面有一个较大斜切角度的釉裂。其形式较多:有大斜切,俗称“冰片”;细碎叠加斜切,俗称“百圾碎”;圈形叠加斜切,俗称“冰花片”;以及不规则叠加的斜切裂纹等等。

形成南宋官窑釉面斜切裂纹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通过长期试验发现,其形成原因与制瓷工艺的各个环节都关系密切,其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有些斜切裂纹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大体成形。

需要说明的是,当代陶瓷品种中的所谓“冰裂纹”制品,其釉质透明、色彩艳丽、裂纹明显,有一种“刺眼”的感觉,与其不同,在视觉上传统工艺的冰裂纹给人以非常“安静”的感受。其工艺性质与宋代官窑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釉内条状透明填充现象(“冻筋”现象)

大多数南宋官窑的釉面都会出现“冻筋”现象,这是指釉内分布的长条形较透明釉质的区域,犹如釉内生成的筋条,故称其为“冻筋”。在显微镜下观察,釉的色彩较深,内部气泡较少,透明度高,其冻筋区域内的釉质与其外正常的釉质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实验得知,其形成机理是:在传统工艺条件下,釉面在烧制过程中较低温度下会形成“窑内釉裂”,随着温度的升高,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釉内物质,对上述釉裂区域进行了填充,在釉面平整的情况下,填充区域与未填充区域的釉质理化特性产生了明显区别。

四、带状浅白色隐纹现象(“水渍印”现象和多层上釉痕迹)

在南宋官窑器的口沿和足端附近的釉层内,往往会出现一周带状的浅白色隐纹现象,出现在口沿部分的一般称其为“水渍印”,而在足端修釉处出现的一般认为是多次上釉多次烧成工艺留下的痕迹。

这是官窑器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这一现象在其他窑口非常罕见,因而被鉴定界认为是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

这一现象也是南宋官窑特有的工艺体系综合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它携带着官窑工艺的许多信息,比如:原料的物理性状、施釉工艺的过程、烧制的气氛和温度信息等等。

五、釉内漫反射结晶现象(“满天星”结晶现象)

在一少部分南宋官窑器物身上,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釉面反光现象:在强光照射情况下,釉内形成如一片片细小镜面的漫反射现象,犹如闪闪繁星,变幻无穷。在放大镜下观察,初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结晶现象,其形成原因尚需要进行综合研究。

虽然在同时期的龙泉窑器物中也有极少数同类现象,有人称其为“龙泉晶”,但这与官窑器上的现象是明显不同的。“龙泉晶”以簇团形态出现,而官窑“满天星”则在釉面均匀稀疏分布,这一现象还有待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工艺原理上初步推断,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属于某一类金属氧化物在特定温度、气氛条件下,在熔融的釉层内形成的结晶现象。

由于当代的青瓷工艺与宋代的青瓷工艺有巨大的区别,因此尚没有在当代青瓷制品中发现同类现象。即使在南宋同时期的窑口中,这一现象也极为罕见。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先们,在一千年前科技如此原始的条件下,还能制出现代科技都难以完成的神奇制品。不得不承认,南宋官窑工艺自成体系,已趋登峰造极、难以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