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伊绯:伯希和谈少林寺

 文史绯闻 2021-07-30


伯希和谈少林寺

肖伊绯

    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敦煌藏经洞早期发现者、敦煌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于1923年首次发表《六朝同唐代的几个艺术家》一文,虽然主题是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但却捎带谈到了少林寺的武术与祖师达摩真伪问题,实在是令人“拍案惊奇”。该文首发20年后,由伯希和的中国弟子冯承钧(1887—1946)节译了一部分内容,于1944年5月发表在了《学术界》杂志第二卷第四期之上,连载了三期刊完。由于该杂志年代久远,印制发行又时值抗战,能看到全文者并不多;因此,知道敦煌学家伯希和还谈论过少林寺的中国读者,少之又少。在此,不妨将这部分内容摘录一二并转述,让70年后的中国读者们,能够约略的知道伯希和谈少林寺,究竟谈论了一些什么。

    原来,伯希和之所以谈论少林寺,源于他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关于一位名叫迦佛陀的西域师之记载存有疑义他为此专列一章“所谓隋代画师迦佛陀”来予以考证与论述。伯希和认为,张彦远称迦佛陀为隋朝时人是不对的,他通过一系列考证,认为其应为北魏时人。随之而来的,张彦远称少林寺于隋代兴起,与迦佛陀来中国为同时代这一观点也是不成立的,少林寺也应当是北魏时兴起的。为了说明自己的上述意见,伯希和称“惟在说明以前,先谈一谈少林寺实在的同神话的历史”。

    伯希和接下来陈述称:“少林寺之起建,在魏都从大同迁到洛阳之后,前已说过。如此看来,应在公元四九四附近。少林寺在流行的中国传说里面,享有两种大名,一方面说他是发明少林寺派技击的地方,一方面说是菩提达摩面壁九年的所在。关于技击方面,我没有多话可说,大约这种传说是从六二一年少林寺僧佐唐太宗平王世充一事来的。至若九年面壁一说,就特别复杂了。”看来,伯希和认为少林武术属于传说,无法通过学术考证来确定,所以干脆弃而不论。在正文的脚注中,他约略提到了少林武僧曾于明嘉靖年间“染发涂面”抗击倭寇的一则史料,大概是想说明少林武术在明代才有明确记载之意吧。其实,他更感兴趣的是被称为少林祖师乃至中国禅宗祖师的达摩,其人其事的真实性,是他加以关注与考证的重点所在。

    紧接着,伯希和毫不客气的说,所谓达摩“一苇渡江”也是个传说,“皆是禅宗的人想出来的”。因为“禅宗发达以后,对于这个印度的末祖,中国佛教的第一祖,当然想出些神异传说出来。”这个传说,早在宋代初年就开始编造流传,但“禅宗的编年家还不能使传说与历史相符”,达摩的生卒年、何时到的中国,其确切时间都有各种版本,每种说法都前后矛盾。伯希和认为所有禅宗内部人士所言,都不可信,只有“一个曾经认识他的人留下证据来了”,“我说的就是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可是惟一认识他的人,而将证据留到于今的,并未说他是禅宗祖师。……伽蓝记不惟不说他是印度人,并且说他是波斯国胡人。”接下来,他又以一系列的脚注来说明,禅宗流传的各种关于达摩的说法与记载,皆是伪造的,也即是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之事更属子虚乌有了。

  最终,伯希和将少林寺的开创者落在了迦佛陀身上,而不再是中国传说里大家耳熟能详的达摩祖师。他说:“如此将菩提达摩的故事撇开之少林寺的历史,古来记载应该常说这个佛陀禅师。”据他考证,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所载创建少林寺的西域人“跋陀禅师”,与少林寺唐代碑文、《续高僧传》、《魏书》等可以采信的史料都可以一一应证,这个“跋陀禅师”就是《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迦佛陀”,二者是同一人。因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所采辑的材料,无非就是从包括《续高僧传》在内的上述史料中选取而来的;至于为什么要把“跋陀”写作“迦佛陀”,伯希和认为可能是梵文拼写上的随意性造成的。无论如何,通过史料比对与考证,伯希和得出了少林寺开创于北魏时期而非隋代,开创者实为迦佛陀(也即跋陀)而非达摩的结论。

    伯希和曾于1932年底访华,在北平逗留期间,他研究考察中国古迹及美术,并参观各著名学术机关,受到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国立北京图书馆、营造学社等与各界学者名流,陆续举行欢迎宴会或约其讲演。中国史学界的“南北二陈”陈寅恪、陈垣;致力于国故整理与汉学研究的胡适、傅斯年、马衡、梁思成等纷纷与其会面晤谈,对其学术功底均表钦佩。可想而知,伯希和的少林寺考证及其结论,当时虽未全文译出,应当也是受到中国学界多数认可的,关于少林寺的一次学术考证也就此尘埃落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