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并不意味着你无所不能

 郜永华 2021-07-30

世俗对成功的定义是,你赚了多少钱。但这真的是成功吗?如果是,也是世俗的成功。一个人怎么定义成功,就意味着他怎么定义未来。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未来有很多可能性。有想法的人,永远是不甘心的动物,尤其还是那种赚到钱的人。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成功往往带来两个词,一个是自信,一个是自负。很多人往往错误的认知的了成功,比如掌控欲,比如自认为赚到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比如自认为的无所不能。如果你自认为无所不能,就会很快陷入困境。在成功这件事上魔鬼与天使并存,天使在明面上,魔鬼深藏内心深处。因为魔鬼是隐藏的,它会让你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一种优越感更明白一点讲,就是对成功没有敬畏,进而放松自我管理。

 在互联网领域,在企业的成功范畴上,许多企业许多人总是拿阿里巴巴在说事,但我不止一次在局部中跟大家表明,想让你听到的永远是故事,而事情的真相远比你看到和听到的更加复杂。举个例子,马云用6分钟搞定孙正义的事情。有一种说法是,其实那天见孙正义的有20个人,这20个人每个人都得到了投资,至于是哪20个人和20家公司,已经不重要了。站在孙正义的角度,马云要的是钱,孙正义投的是赛道,只要不是傻子,只要你站在赛道上,孙正义都会给钱。当时孙正义提出用2500万美金拿阿里巴巴49%的股份,马云一听很高兴,毕竟自己缺钱,回来很兴奋,就把这事跟蔡崇信讲了,但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就是做投行出身的,他为马云分析了利弊,提出由自己来交涉,只要2000万美金而不是2500万美金,争取的结果就是孙正义必须放弃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也就是后来说延伸出来的合伙人制度。 如果你了解到了这些,你还会津津乐道,马云6分钟搞定孙正义这件事情吗?我想,可能就不会了。如果你知道了当时蔡崇信的做法,你也就更清楚,为什么在这件事上,马云相信蔡崇信。因为马云清楚和明白,不是因为你干了就是专业,而是专业选手往往要强过业余选手。

 阿里巴巴是一家出身于“故事会”的公司,就连公司名字都是一则流传久远的故事名,他们太懂得媒体的重要性和表演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媒体面前的故事性,相反,腾讯则是一家理工男带领的公司,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理工男是一个实力派,而且家底本身就比较厚,他这辈子就是不干这事,他会活得很好,换言之,人家既能靠脸吃饭,但人家却偏偏要拼实力。阿里巴巴就不一样了,它没这底子,所以就需要努力扑腾。令人欣慰的是,阿里的管理团队,一直都保持着敬畏之心,这是他今日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回头看下,阿里巴巴当时拿下的2000万美金的投资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和结论就是:资本家赌时代,企业家赌产品。维度完全不是一层面。所以当年雷军感慨说:“顺势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时,已经完成了从管理者到创业者的进化。而后创小米、起顺为,所向披靡。创业者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大时代的潮起潮落!如何把时代大潮借用好,才是胜负的关键。 

其实关于企业家的成功与性格这件事,我在2018年的公号中不断提及。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我曾经文章的标题:管理的本质是管自己,自己的心性。越是成功的人,越有亲和力,也善于管理自己的心性。

再遵循上面所言,成功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能深刻认知自己的短板。换句话说,要承认自己的短板,将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将我们做不了的事情交给更加专业的人去做。资源利用这件事,一定是要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的。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做事情永远不是大包大揽的。这跟高端的国际贸易很像,它们彼此分工,彼此依赖,从而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满足消费市场。

只要你成功了,尤其是赚到钱了,你还必须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会让你走向更成功。


ps:其实在过往的局部中,我一直不厌其烦的在文章中论证,观察,那些明面上的成功者,在心态上的微妙变化,也撰写了很多篇。后来在阅读稻盛和夫的《活法》中,发现,稻盛和夫先生其实也在工作中,不断告诫自己,要注意成功带来的可有可无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甚至是,培养自己听真话的能力。这可能是最后一篇关于“成功”的论述,以后不再就此事发表话题。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都该清楚,心性管理,要胜于对员工的管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