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童年被爱和自由滋养过的孩子,终有一日会找到灵魂的热爱,在专注的心流里,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可乐妈 前阵子,被一位妈妈晒出的暑期计划表震惊了: 这位妈妈的儿子开学才上五年级,可他的假期却比不少大学生还要忙。 每天早上7点起床后,听广播、写作业、学英语、练体测、弹钢琴……直到晚上10点,几乎每分钟都安排了相应的任务。 不仅要完成当前的暑假作业,还要提前预习五年级的功课。 学累了,就滴眼药水、做眼保健操。 看得网友目瞪口呆,纷纷表示:
在很多父母看来,假期如果没有计划,孩子们便只会无意义地玩乐。 可实际上,一个孩子要一路精进,除了需要长远的规划,更需要自律、专注、自信等心理资源的支撑。 而高强度、无间歇的鸡血式教育,正在透支孩子的生命活力。 一个连眺望远方的时间都没有的假期,换来的,也许是成绩、奖杯和重点中学。 但失去的,却是孩子对学习的自驱力和对生活的好奇心。 争分夺秒的暑假 正在破坏孩子的自律和专注 还记得那个寒假一共做了367张试卷的男孩吗?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个正在上一年级的小男孩,名叫徐敬凯。 跟同龄人相比,徐敬凯每天都很忙。 因为他不仅要做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额外任务。 而且一旦被妈妈发现偷懒,徐敬凯就要再多做一张试卷;一张试卷上的题目如果错了三道以上,也要再加一张。 妈妈曾替儿子计算过,短短一个寒假,徐敬凯共做了376张试卷。 按照30天假期算,每天至少要做12张。 可对一个孩子而言,这种忙不迭的状态,最终消耗的却是学习的自主性和自驱力。 面对妈妈时,徐敬凯说,自己的愿望是把新华书店的考卷全部买下来做完。 但一转身,他却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写作业。 一看到别人写完作业出去玩了,他立马坐不住了:屁股扭来扭去,眼神四处乱瞟,只有被老师盯着,才能继续写作业。 对此,傅首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真相:
如果一个孩子时时刻刻受到外在标准的控制,一言一行都只能根据父母的指令行事,他就活成了一个提线木偶。 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帮助和监督,他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自甘堕落。 这样的孩子,将永远停滞在“他律”的阶段,无法进步到“自律”。 前段时间,我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儿子正在客厅弹琴。 一首曲子,被弹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 朋友无奈地叹了口气,抱怨道: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病根儿”居然是客厅里贴着的一份密密麻麻的“暑假计划表”。 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往往是孩子刚进入做一件事的状态,就被父母打破: 该练琴了! 该做奥数题了! 到学英语的时间了! 最终,孩子的专注力被家长撕扯得分崩离析。 主持人马东曾说:
一朵花的生长,除了需要土壤、水份和阳光,还需要时间和空间。 孩子也是一样。 学习是一件需要终身坚持的事。 一份被任务规划得密不透风的假期计划表,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休闲的假期,只会提前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而最终在学习的路上获胜的,不是内在荒芜的孩子,而是那些张弛有度的孩子。 病态式忙碌 比无所事事更为可怕 韩国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里面有个叫艺媛的初三女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同龄女生不一样,艺媛的生活里没有漫画、偶像和八卦,只有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每天她都要在书桌前端坐10几个小时,一刻不停地抄写教科书。 直到自己合上书,也能分毫不差地默写出来为止。 这样高强度、长时间的书写,经常让艺媛的手指疼痛不已。 严重的时候,甚至连笔都握不住。 每当这时,艺媛就会用一根橡皮筋,将圆珠笔绑在自己的手上,靠着手腕的力量继续写。 为此,只有16岁的艺媛,手指已经变形,还长满了老茧。 不仅如此,艺媛的计划本上,还清楚地记录着每天、每周以及每月的学习任务。 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 每天靠着功能性饮料驱赶睡意,一直学到凌晨2点。 即便已经难以为继,却依旧不敢停下。 她说:
可这样一刻不停的忙碌,却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 在升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里,艺媛在395名学生中,只排到了315名。 专栏作家Surowiecki指出,大部分人持续性的忙碌背后,其实是一种低价值感,和一种想要被看见的焦虑。 忙碌如艺媛,或许从没有意识到: 病态式忙碌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还不利于成绩的提高,更让人忽视了学习的乐趣。 它比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事事”更可怕。 曾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求助,这位妈妈说,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努力,从没跌出过年级前十名。 高考后,被一所北京的985高校录取。 可没想到,一个学期过去,儿子挂了九门课。 班主任和辅导员轮番打电话给妈妈,说再这样下去孩子就会被勒令退学。 妈妈几近崩溃,问儿子到底在想什么。 儿子却说,高中的时候,自己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因为周围人都忙着学习、忙着应付考试。 可进了大学,他发现身边的人都是将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埋头做题,根本没时间去想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所以现在只能每天无所事事地躺在宿舍玩手机,消磨时间。 电影《无问东西》中,梅校长说:
![]() 忙碌不可怕。 怕的是,在夜以继日的忙碌里,渐渐迷失了自己。 教育真正的意义,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赚大钱,而是引领孩子找到奔波的意义,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 ![]() 废掉一个孩子 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做自己 前段时间,电视剧《小舍得》播出后,曾有一位家长评论道:
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家长“牺牲”孩子的童年,只为博取一个好的“未来”。 《中国青年研究》的数据就显示: “00后”上课外班的时间大幅度增长,课外补习时间是90后的三倍。 他们的课业压力往往更重,以至于娱乐时间集中压缩在了晚上和凌晨,恶性循环使得睡眠不足。 可牺牲了童年后,孩子的未来就一片光明了吗? 一个从小辗转在补习班的孩子,回忆道:
哪怕如今她已经长大成人,做着一份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 但在她的心中:
谈及和父母的关系时,她说:
以牺牲童年为代价的忙碌,换来的却是心灵的枯竭和死亡。 学业、工作、教育…… 这一切最好的归宿,不应该是麻木的忙碌,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保护孩子的童年,而不是消耗他们的天真。 除了按照计划表完成任务,也给孩子留出一段可以漫无目的散步的时间,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机会; 让孩子有偶尔发呆的权利; 在某一个下午,一家人就围在一起看看影片,什么都不做…… 相比制造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更应该培育的是那些有时间做自己的孩子。 因为真正的人生成就,永远属于那些极致的自我沉醉者。 ![]() ![]() 英国曾有一项持续了70年的大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那些最有能力也最愿意给孩子提供无忧无虑童年的阶层,他们的孩子语言和数学能力,比同龄人高出整整一年的水平。 此外,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个人成就、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也会更好。 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功于他们拥有一个自由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童年,才是整个人生的“研发部”。 当有朝一日,孩子长大成人,回首往昔时。 他记住的不会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试,那些计划表上的密密麻麻安排。 而是那些为数不多却又极其宝贵的童年里,他和父母度过了怎样温暖的日子,遇见了哪些可爱的伙伴,又一起参与了何种有趣的游戏。 正是这些回忆,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成了一个孩子掉进黑洞时自我搭救的阶梯。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些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地做一回自己。 更愿每对父母都能以平和、坚定的姿态,给孩子童年的回忆涂上闪闪发亮,又微微发热的温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