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0万剩男现象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如果中国社会游荡着4000万条光棍……

一、2020年,中国4000万“剩男”引发的产业效应

现象:

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有3000万至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士“被剩下”。

4000万人,大约相当于2个加拿大(或澳大利亚)!

如果中国社会游荡着4000万条光棍,世界将会怎样?

分析:

“产业”这个词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也可以很接地气。

当遇到一个大范围发生的现象时,只要能够再深入想一想,就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推论。

“剩男现象”的本质,是男女比例失调。

往前推一推,可以思考男女比例为什么失调,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和演变,与社会风俗文化有何关联等。

往后推一推,则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产业将受到的影响,比如先生说的女子防身用品行业、色情产业、成人用品行业、婚恋产业、国外进口女人、跨国婚姻等,也会影响或推动劳动力输出、同性婚姻合法化等。

启发:

一个现象可以引发很多产业效应。

做商业,需要有产业意识,需要拥有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心智,而且一定要接地气。


二、从网红产业说开去

现象:

2016年开始,有一个新兴产业,叫网红。

网红产业有多大:2016年大概560亿元的产业规模。

对比一下电影业。

电影业:2016年总票房共457亿元,2017年上半年273亿元。

对比一下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的入围底线:200亿美元+。

分析:

网红产业,够红,相信大家平时都没少谈及。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思维和意识,我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可能就会止步于八卦。

对比一下电影业,我们才知道,原来网红产业的产业规模比电影产业还要大。

但是对比一下世界500强,我们才知道,这两大产业加起来,都不到世界500强的入围底线!

这个规模对比从知识层面教会我们什么才是大产业。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点:要分析一个产业,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善用数据,并且要加深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产业感觉。

这个案例的另一个收获,是三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经典:

  • 想做一个大企业?

    那么,你要首先选择一个大产业。这是产业规模问题,Scale。

  • 大产业是否一定容易做成大企业?

    未必。这是产业结构问题,Structure。

  • 大企业是否一定能赚大钱?

    未必。嘉能可2200/23,麦克森1800/15,中国建筑(中国五百强)1300/20,海航256/2,美铝239/2.7,武钢237/0.5,京东(中国五百强第30多名)1800/-93亿元RMB,这是盈利模式问题,Model of Business。

之前已经学习到了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的概念,盈利模式的概念更是在创业过程中反复实践思考过。

但是,这里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这三个问题本身。

更是提问的能力。

我们常说,知识要活用,要与实践结合。

怎么结合?

基于良好思维模型的提问能力,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这三个问题,一步步深入,带我们逐层剖析出模型中的三个方面:规模、结构、盈利模式。

是结构性良好的好问题,促进了思考,推动了认知。

在反复的理论与实践打磨之后,产业分析的Smart模型,让我们有了一个快速分析产业的优良工具。

启发:

要做好产业分析,一定要学会善用数据、善于提问。


三、武钢养猪、鞍钢种土豆

现象:

武汉钢铁(集团)曾宣布:准备建万头养猪场,年内就出栏。

武钢在非钢产业上计划重金砸下390亿元谋求发展,除了养猪、养鸡、种菜,还计划开展接送幼儿园孩子、疏通下水管道、以及互联网等业务。

鞍钢巨亏:上市公司2015年净利润负45亿元。

内部人士表示,炼钢还不如种苞米、种土豆。

鞍钢在东北拥有十里钢城,地多亩阔,炼钢还不如种苞米、种土豆。

分析:

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炼钢不如种苞米,因此钢铁大佬纷纷表示要转型养猪种苞米,其原因不在于某家企业的管理或者其他,而在于全行业亏损,整个行业的利润太薄。

由此引出,企业的命运,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实际上是产业特点而非企业本身(内部管理、战略方向等)决定的。同样地,往前推一推,深层原因是:

世界铁矿石资源价格受国外控制(淡水河谷,必和必拓);

物流成本高企;

产能严重过剩,过剩率均已达到122%。

再往前推了一小步,那么,是什么造成的产能严重过剩呢?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缘起: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危局,中国政府与2008年11月推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也称四万亿计划。

所以,什么影响产业特点?产业链定价权,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在本层级系统里无解,需要到更高一级的系统里才能找到答案。企业-产业-宏观经济,是三个不同层级的系统。企业的很多问题,需要在更高级的产业系统里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所以,思考企业的问题,必须建立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

这是先生提炼出的哲学层面的结论,回答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作为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建立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

启发:

企业家如果没有产业思维,不去看产业发展态势,只抓内部管理肯定是不够的——这是学习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的最大动力。

▼ 不要再逃避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