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别而不是思考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人工智能不是发展得太快,而是太慢了。

【每日一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知足常足》

上周,面对无师自通碾压一切前辈的Alpha Go Zero,柯洁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人类太多余了。”

于是,不少认真读了论文的人工智能“圈内人”纷纷站出来,为这次技术进展“去魅”。

在听AI科学家解释AlphaGo Zero的伟大与局限之余,我也回想起今年一月份出版的《智能的本质》中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

他的总体观点是:人工智能不是发展得太快,而是太慢了。

而且,盲目的乐观可能是最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说到这里,我们该说一说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词:奇点。

雷·库兹韦尔的系列著作让“奇点”的概念得以普及。

并引爆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热潮。

奇点理论认为,我们即将迎来机器时代。

机器的智能程度远远超过人类,以至于人类既无法控制机器。

甚至无法理解它们的想法。

奇点理论,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宗教。

奇点理论和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相似之处非常明显。

它的魅力之处在于它用倒叙法讲述了宗教的历史。

宗教总是力图从源头上解释神秘的宇宙复杂性、生命的奇迹和意识产生的目的。

宗教相信世界是由超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

这种理论通常被称为智能设计、大设计。

奇点论过于乐观的预测,建立在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指数增长的基础上。

1965年戈登·摩尔预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每18个月提高一倍。

这就是推动了信息世界五十多年发展的摩尔定律。

到目前为止他的预测不断得到事实的验证。

今天,智能手机的魅力并不在于它们可以完成50年前电脑不能完成的事情。

而在于它们体积小、价格便宜、速度快。

回到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上来。

其实除了小型化普及化以外,机器的“智能”并没有什么长进。

为什么现在的机器可以做到50年前的机器做不到的事情?

机器只是变得比原来更快、更便宜并且信息存储量更大。

只因为这三点,机器变得无处不在。

这是量的积累,并无质的变化。

很多人相信奇点很快就会到来,也相信如果人类与他们生产的机器完全融合,奇点就能够让我们实现永生。

这种“信仰”是建立在五个“信条”上的。

第一,人工智能正在并已经产生卓越成果。

第二,技术进步在不断加速。

第三,技术正在创造超越人类的智能。

第四,人类可以从比我们更聪明的机器中获益。

第五,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至少像人类一样聪明。

但这五条一定成立吗?

比如,人工智能已经产生卓越成果了吗?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人们对人工智能总是过于乐观。

和早期电脑能够做的事情相比,机器今天确实可以做更多的事。

它们可以识别语音、人脸、图像乃至场景。

而识别一只猫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但总的来说,人工智能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跳脱出五十年前的框架。

再比如,技术到底进步了多少?

仔细观察对比,你会发现人类过去就已经有比今天更令人震惊的技术进步了。

1880~1915年,汽车、飞机、电话、收音机、录音机以及电影逐一被发明出来。

突然之间,人们就可以“飞”了。

突然之间,人们就可以跟千里之外的朋友或家人说话了。

突然之间,人们就可以用录音机欣赏已经逝世的歌手的音乐了。

这些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肯定像魔法一样神奇。

其实这些发明都是在短短30多年里出现的。

而同一时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也相继问世。

关于技术正在创造超越人类的智能的观点也有待商榷。

这个观点设定的前提来源于人类的自我优越感。

人类自认为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动物的大脑都更强大、更聪明、更智能。

事实是,每种动物都有特别擅长的领域。

很多动物的大脑都能处理人类处理不好的事情。

或许人类需要重新反思一下,什么是超越?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

现在的人工智能处于细分的“弱人工智能”阶段。

而且,更多的时候它们的表现依然很像“人工智障”。

它们依赖于完美的环境。

来到混乱的现实世界的话,它们的处理能力还远未达到。

我们一直在研发和改进能让机器人更好“识别”而不是“思考”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机器人一直缺乏常识。

显然,这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大的距离。

▼ 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