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的微识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

我是一个迟早会创业的人。对普世社会价值所谓的名利淡泊到极致,也许跟从小对科学的兴趣非常有关系:宇宙太大人类太渺小,人类在宇宙中的意义,连一个细菌在地球上的意义都比不上,那,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创业的初心

你的真实人生

Thereason we like best for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is that you are extremelypassionate about an idea and believe that starting a new company is the bestway to bring it to the world.

——YC创始人 Sam Altman

这是2015年的一个秋天,我独自来到杭州,在灵隐寺边上的Starbucks里待了一天,感受着东西方交融新旧合一的碰撞和包容,在安静的一角戴上耳机听Y Combinator的创业课程,Sam Altman在《How to Start a Startup》中提到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创业初心。

我认为每个人的true life要从她独立做出一个关键人生选择开始,比如2005年的我,在这之前我做出的选择都是比较符合社会价值期待的(或者说在那个时代的学生阶段根本不可能有选择),而2005年大学毕业的我,做出的第一个人生选择就是顶着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名号任性地放弃了保研和中石化的offer,选择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这是我的第一个“不靠谱”选择。

2010年,接触了两年多网络教学平台的我又开始任性,做出了第二个“不靠谱”选择:第一次创业。创业的初心正如Sam说的,我对做出一个好用的在线教育网站充满了热情,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平台来进行交互。作为一个非科班出生的互联网小白,我整天整天地在国图查找资料,从零开始画原型,还写一部分的java代码。

历时一年,我和我的创业伙伴真的完成了平台的搭建,注册了51jianke.com的域名并进行了备案,购买了服务器并做了托管,竟然就这样开始了运营。秉着“自己的狗粮自己吃”的原则,我在平台上建了第一门课程,开始了成三英语考试培训。

这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故事,当时二十出头的我完全不知道水有多深,也完全没有创业的“基础知识”比如融资或者其他,凭着一个“天真的愿望”就开始了第一次的Startup。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一次鲁莽的实践,那么2012年到2015年期间就是三年多的理论修炼,而2015年的夏天开始,我又做出了第三个“不靠谱”选择,第二次创业。这一次,有团队、有协作,还有着N次与资本打交道的经验……这个故事太长,有机会再慢慢讲。

一种生活方式

唤醒你的梦想

把东西弄乱没有关系,破坏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你会从中学到东西。探索这个世界没有关系,变得 filarious(fun+hilarious)也没有关系,有玩的意识非常重要。

——鼓捣了Google Class近20年的天才极客 Thad Starner博士

其实,对于我们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创业早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方式暗含着“对失败率的容忍”这种潜意识,不再斤斤计较“如果三年没有成功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而是沉浸于创造、沉浸于对梦想的坚持。

从小对人类的认知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早就认识到,其实人的身体和心理本身也是有其明显特点的。认识它、掌握它、改变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自我觉醒过程——当然,也会经历比浑然不觉时更多的刺痛。

但就像创业一样,这是一个时不时痛苦不堪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过程。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会切切实实地懂得这句话:梦想这个东西,一旦被唤醒,就别想再把它哄睡回去。我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故事。

思考之纵深

面向未来的教育

世间之事流动匆匆,但是思考之纵深才是绝对速度。

——真格基金王强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要追溯那些真正深入人性的、行之有效的东西的,这样他才可以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走下去,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追求也为了企业的生命追求。所以创业首先是人文的生命意义,然后是科学的实证主义,然后是技术思维,看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商业价值。

如果说十年前的我选择了互联网,认识到它带给人类社会的效率提升,并且满怀热情地想将其应用在教育领域,那么,历经十年之后的我,对于自己秉持的“技术改变教育”这句话,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借用这句话,和大家谈一谈我心中的未来教育。

人之为人!

我坚定地相信,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冲击”是好事,重复性的劳动被逐渐取代,这似乎会造成一个极端的可能:人变得无用。但正因为如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解放了,真正可以思考并实践“人之为人”。

与此相对应,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分科教育、专业教育形成的“专才”——只有纵深缺乏通识的人才(这本身也是伪概念,真正的专才肯定同时是通识素质极高的人)——或者说螺丝钉,就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时代。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首先应该是通识教育,让人可以真正成长为人。

“自我教育”是第一位的,学习者充分地独立思考,从了解和发现自我出发,弄清楚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他需要努力的,什么是他需要思考的,什么是他的责任和权利。这种自我教育是真正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笃定的成长力量,他不一定是功利的成就,但一定是长远的幸福,是啊!幸福本来就跟“成就”没有绝对关联,拼命挤独木桥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迷茫。

只有拥有这样的通用能力,才能引出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智慧,保持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底色,才能让我们摆脱“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过想过的日子,将理想照进现实。

是的,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能够带来的,首先是让教育可以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本质,让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现。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带来了“技术改变教育”的真正力量,就像互联网VS.人工智能一样:互联网带来的主要是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带来的则是真正的生产力加持。同样,互联网教育虽然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但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才是通往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自适应学习的真正机会,它带来的是宝贵的自由。

自由,也唯有自由,才能够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控、自律的人生观,而这最高层次的自由,或许就是无穷无尽的法则尽在掌握,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业者的热情

你在乎什么

你还年轻吗?没关系,你很快就会老了。

——张爱玲

创业者永远比一个想法有价值,因为他们代表了看待事物的高度、执行力、接受事物的广度和号召力。这一拨创业者被Apple洗过一次追求极致的脑,被Google洗过一次不作恶的脑,被Facebook洗过一次野蛮生长的脑,被WeChat洗过一次专注产品的脑,被阿里又洗了一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脑。

经过几番洗脑的创业者们对名利的追逐淡泊了不少,而不忘初心的返璞归真则慢慢浮出水面,成为其信仰。如果你想要创业,那你就应该去拥抱生活、热爱周遭的人和事,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激情,那一点星星之火。热爱它、抓住它、相信它,找到也相信它的人、说服不相信它的人、为这些相信它的人服务,征服它、实现它。

有人说,人应该让自己总是处于“不舒服”的状态,更极端的说法是只有在痛苦中人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着,是啊,为什么会这样?人性之迷、意识之光,为何会如此让人惊鸿一瞥却总是流于日常!爱默生曾有劝诫:人应该努力学习洞察和培养自己内心深处的灵光一现,这远远胜于外面流光溢彩的整个世界。

创新的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的微识

The way to really big things is to do really small things and growth them bigger.

——YC 创始人 Paul Graham

KK说,“穿越到2045年的话,也许你会碰到一些老人告诉你:你能想象得到2010年代作为一名创业者有多棒吗,那是一片完全开放的未知领域!你几乎可以随便选择一个领域,给它添加一点人工智能,然后再放入云端,那时候还没有几款设备有超过一两个传感器……一切皆有可能”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的机会,我认为,正是:探索人类认知边界,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跟这个时代的缘分从17岁时就开始了:曾经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畅想未来的职业生涯,他是学医的,我是学控制工程的,他说未来我们要创造微型机器人,来做各种的高难度手术,让手术质量更高。我也畅想如SpaceX那样可以造出改变世界的酷炫的机器,可以太空旅行、可以探索宇宙。

当然,这是两个青涩少年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也没有做出这些伟大的事情,毕业后他选择了内科,在浙江一流的省级医院踏实工作,我离开了家乡,梦想逐渐变成了成为一名企业家。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突然在写人工智能时代话题的时候清晰地想起这两个在天桥上畅想未来的少年,意识到自己内心里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这么多年来,我的认知不断拓宽,我的目标不断升级,我的方向不断变化,经历了无数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却一直感受到一种强劲的愈挫愈勇的姿态:那就是有一个信念从未改变!

这个信念不是说我能做什么,而是说科技要什么,是对人类的信心,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对无形的超级力量的信心。所以公司取名“微识”,相对于人类群体,个人的力量微薄;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渺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什么,微弱的光,也是光。

而之后的十几年里,我竟然自己搭过论坛、画过原型、做过网站,也扛过电脑、装过主机……现在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似乎刚要开始。

有的人活在回忆里,可能一辈子做得最酷的事情就是考上大学;有的人活在现在,可能下个月的房贷就是压住自己的“五指山”;有的人活在未来,就像坐着时光机回到今天,做的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我选择活在未来。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让我们成为不同的人,而习惯首先应该来自自我觉察后的改变,觉察是掌控的第一步。当然你很快会发现人生很悲凉,世界很无奈,你很不完美,这时候,学会自嘲则是掌控的第二步。人类已经N次地进行了这样的挫败和自嘲,每一次都是从神坛上被狠狠拉下来,但我觉得其实每一次这样的挫败都是一种升级,比如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由自己掌控,甚至自我意识这件事情也被列入怀疑。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尽量了解“我”的运作机制。

我们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训练良好的思维肌肉控制能力:其实,思考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对于不必要的事情,一旦不小心开始思考而后还竟然停不下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无力于把注意力放到应该思考的重点上去。所以对任何事情都要非常非常慎重“开始”。比如读书这件事,现在你有空闲时间,摆在你面前一本书和一部手机,你拿哪个?其实拿起哪个来,你都可能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关键就在于那一刹那的选择。选择书的那一刻可能有点痛苦,一旦读进去就不痛苦了。

这是关于个人和时代,创新的机会同样体现在商业与科学的融合。

未来论坛2017年年会上,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饶毅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有一场关于湖畔大学的争论。饶毅的观点是“那不过是一个看起来是赚钱培训班的机构,跟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南辕北辙、方向性相反的”。钱颖一的回复是“ 社会和经济既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生产者,也需要有创造性的创造者。我觉得这不是只要这个、不要那个的问题。我觉得这两个大学都是代表了中国将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方向。”

这代表了两种典型观点,个人同意钱颖一。基础性科研的发展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之一,但并不是全部。相比较对科研环境的保护,其实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更加缺少的,而湖畔大学努力在补这个环节。

万物相连。商业与科学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只重视商业而忽视科学当然会让一切趋于庸俗、停滞不前,但如果科学没有商业的推动也无法将成果落地和延伸,无法惠及更多人群,无法与这个世界真正产生的关联。

而每一个个体,请成为那个你希望看到的人,用一点微弱的光,微小的认识,让世界有一些细微的正向改变。

创业与现实

火力全开的战略

父母的支持慢慢动摇,他们无法理解两个北大毕业生怎么会把人生“毁成了”这样!

——来自真实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说工作是Easy Mode,创业是HardMode,那么边生孩子边创业就是Hell Mode”。这样的比喻很形象,说服自己的方式也很简单,选择了Hell Mode,如果中途fail,那也是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大不了继续retry直到通关的那一天。Shery Sandburg在《Lean In》中也描述过平衡“母亲”与“Facebook COO”这两个身份,女性创业不易,在中国尤其障碍重重,那么,向前一步,就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创业的过程充满了各种痛苦,却又让人无法自拔。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自主的人生。是啊,“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我们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人生的选择,其实很简单。

我终于明白一年前莫名其妙选择回到体制内的意义,如果说前几次的创业多少有点与传统势力的暧昧不清,那么这一次我将选择站在真正的创新、科学、进步的一边,不再有一丝犹豫和徘徊。这次的战略,是火力全开。

SoDream big and work small.

▼ 成为你自己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