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系新青年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认识一个一路披荆斩棘过来的学霸级人才,求学履历不可谓不光鲜,可工作五六年的他却陷入无比的迷茫中。

也见过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心仪的大学后却并不觉得丰富、快乐和自由,反而是无比的苦闷。

他们的原因很类似,前者是整个高等教育本硕博阶段都是高中生活的延伸,一心向学,学习好,什么都好,但即便如此,进入社会之后肯定是另一个规则。并且,这样的方式延续越久,就越无法融入社会。

后者是进入大学后感觉到冲击:大学生活已经不像高中那样“单纯”,可以很简单地沉浸在学习中。

进入大学尤其是社会后,人生会全面地展开,那个时候,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时候感觉到自由的往往是中学时候就“不务正业”的活跃分子,而只想要按一个“学习”规则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如果继续沉浸在狭窄的学习中,不去拓展人生、伸展活力,就会陷入苦闷之中。

莫名想起2017年底又开始刷屏的“佛系青年”一词。

“佛系”一词源于日本。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

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佛系青年常用语句:都行、可以、随它去、没关系……遇事淡定,内心无甚波澜,云淡风轻。

佛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待一切的活法。

看起来,这是一种相当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点赞的人生方式。但当它跟“青年”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就有点怪异了。

显然,都是未成人先成佛。

这造成了青年期能量的极大浪费,青年的热血澎湃、青春洋溢甚至叛逆不羁似乎都消失无形了。

其实,“佛系青年”是由于这一代青年人已经脱离了上一辈人为之奋斗的具象的理想,脱离了生存恐惧。

并且,他们普遍存在于一个被看见被重视的环境中,对自己的存在基本上都很接纳,不需要极力去这个世界上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需求已经脱离了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具象理想阶段,他们拥有的,是更为充沛的心灵,他们需要的,是另一种层面的引领。

这是对“佛系青年”的一些正面理解,相对应的,也有像逃避、畏难等非正面因素,比如由于感觉到反正进阶无望因此干脆不去想等做法。

又想起近年来国家倡导的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

“核心素养”,这似乎又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却不接地气的概念。先来看它的定义: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理论研究将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章和观点很多,无论多美好的想法和理论,在实施中如何落地、对个人来说如何实践,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除了新课标的引导和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之外,这个规划最实际的落地生根的着力点可以是阅读,尤其是“无用”的阅读。

但是比读书更重要的,是经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海因兹·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中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既自信又热情的。

自信的人,是可以照亮自己、滋养自己的;热情的人,是可以照亮对方,滋养对方的。

生活中,真正既自信又热情的人并不多。

人,本不该只是一个工具。人,首先应该是他自己。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