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捍卫你的权力空间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很多组织结构很清晰的公司,尤其科层制(官僚制)型组织,总是会让人觉得伸展不开,或者有个人被组织吞噬的感觉。

先来看什么是科层制。

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

科层制或者说官僚制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后来逐渐泛指一般的大型社会组织。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把科层制看作是“由侏儒行使巨人的权力”。

在一些学者那里,科层制一开始就是一个贬义词,是同红图章、低效率和浪费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学者则从另一个极端来看待科层制,认为科层制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认真、精确而有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典范。

了解科层制组织结构的来源和定义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刚毕业的时候在某大型国企工作,发现一个堪称常见的现象。

首先,部门的领导往往整天感慨两件事:一是自己累“死”,二是下属不给力。

与此相对,他的下属每天虽然工作量很小,但也感觉到每天特别累,并且总有怀才不遇之感。

作为行业内龙头的企业,公司招人要求是非常高的,招的都是非常好的学校的硕士和博士。

但非常奇怪的是,似乎无论怎么做,最后都是部门领导忙死,下属闲死,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好像突然就变成了不靠谱的员工。

最开始,我考虑这是体制问题,组织结构问题。

比如说领导为什么那么累,那是因为所有大大小小的决策都需要领导拍板,而员工则没有一丝自主空间。

每个刚开始工作的人都是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但在没有自主权的体制下,现实会很快给他们重重的打击。

于是在愤怒和懊恼下,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去匹配这样的组织模式,几年之后也会加入老员工队伍。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

但是生命从此变得空虚、无趣,做什么事情都像是为别人而做。

实际上,这是权力空间被剥夺的表现。

这件事对企业的启示是,在抱怨员工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公司没有给员工合适的权力空间,让他可以伸展自己的才华。

任何一个员工,不管他的工作看起来有多么普通,都需要一个他能够说了算的空间,这就是他的权力空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职位不同,级别不同,能力不同,权力空间可以不同,但无论什么职位和级别,都必须拥有这样的空间。

如果企业不给员工提供这样的权力空间,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

一种是员工受不了这样的停滞,主动离职;另一种是员工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留下来,并且变得越来越听话。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家企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它离衰败也就不远了。因为离开的一定是能力强的,而留下来的基本都出于无奈。

我们有幸处在了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平台,无论是信息流通方式还是企业管理模式都因此变得扁平化。

前几年90后刚开始大批进入工作岗位时,很多企业家都会感慨,90后是最糟糕的一代,因为他们一不顺心就离职,非常不靠谱。

我的创业公司中也基本上是90后,但我对他们的评价却是相反的:“一不顺心就离职”是多么正常的行为啊!

这么说,不仅是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更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在有意识地捍卫自己权力空间和创造力的表现。

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评价说,“90后,是第一代'正常’的中国人。”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要勇于坚持自己,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捍卫自己的空间。对于企业来说,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力空间,从而激发最大的潜能,保持整体的活力。

以上。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